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关于开发金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展示平台,丰富红色文化展示的载体,增强金坑红色文化的可观性和可读性。三是营造红色氛围。在上坊老街整条街道上,悬挂统一制作的五角红星灯饰,逐步引进一些当年为支援红军的家庭式作坊,以民间工艺缝红军军装、编红军斗笠、绣红军荷包、做红军军鞋等小商品,体现出五彩缤纷、喜气洋洋迎红军的浓烈氛围。四是增设红色体验。要突出“红色”的概念,设计听感人的革命故事、动听的革命歌曲以及革命题材的电影,用现代声像技术重现当年战争场面,开发出具有影响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项目。建设“红军餐厅”等设施,复制红军当年吃、穿、用等文物,把“红米饭”、“南瓜汤”、“红军豆腐”等地方特产、特色展现出来,让游客亲身体验红军当年的生活,让游客参与体验。通过实物展示、文字说明、亲身体验等手段,让旅客了解金坑革命历史,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4、整合红绿资源,丰富旅游内涵

金坑红色旅游开发,必须与当地丰富的古色、绿色资源结合,找准旅游与红色资源的结合点,进行整合性开发,以红带古,以古带绿,联动开发, 相互促进,形成“三色”(红色—革命遗址,古色—明清民居,绿色—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整体优势,丰富旅游内涵 ,提高可游性,增强吸引力。一是做实古色。对留存的被列为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昌阁、儒林郎、九阶厅、大夫第、李太簪、风雨桥危氏宗祠第等重点文物和典型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重现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对上坊、下坊古民居主街沿街建筑立面进行修缮,加强了防腐、防蛀,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对一些新建筑进行仿古立面包装,撤除一些规模较小的零星附属房屋,恢复明清老街古朴的历史风貌。重建尚兴廊桥、上坊文昌阁、水碓碾米、土纸加工作坊等景观,以独特的历史人文美景吸引更多的旅客。让游客寻贤访古,踏访先人足迹,了解明清建筑文化,品味名俗风情。二是做美绿色。以金坑旅游核心区周围的山水田园为依托,以金溪与古民居之间农田和河滩地为重点,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建设体闲娱乐型生态园。功能区按园林结构和观赏植物造景,分为生态农业区、生态休闲区、水上娱乐区,建筑楼台、亭榭、栈道、小桥、草坪、花卉、景观树等。生态农业区内,建设荷花观赏园、生态果园、蔬菜园、人工养殖垂钓池、农业作坊、农家乐活动园,开展观景、写生、垂钓、采摘、品尝、种植等活动,为游客提供鲜活绿色食品。建设生态公园,设立野火烧烤滩、绿色餐厅、绿色农产品店、露天茶座等休闲娱乐场所。 建设拦河景观坝,增设水上娱乐厅、淡水浴场、天然垂钓栈道、水上漂流、摸鱼捡螺等项目,集观景、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游客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山水田园风光。同时,利用境内的愁思岭、广福寺、黄土关自然人文资源,开展“走愁思岭古道,寻张三丰踪迹”、“森林探险、品山林野趣”、“访闽赣雄关,赏边界观光”等项目。 5、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旅游点的品味,不仅来自历史文化景观,更来自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要坚持把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示文化特色作为保护开发的重要内容。一是注重文化的收集整理。组织有深厚文化功底人员,对金坑的红色历史、历史渊源、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收集整理,使金坑文化具体化、系统化。二是

注重文化展示。在上、下坊古街分别打造红色文化一条街、历史文化一条街,展示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遗存;在红色遗址旁设立相关红色历史介绍,编写旅游景点导游词;修建文昌阁文化广场、金坑文化长廊、金坑历史名人雕像群,展示金坑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对庙宇、宗祠、风雨桥、文昌宫等宗教和文化建筑,进行文化提升,悬挂历代文化牌匾,在木柱上镶嵌以传统文化、族规遗训为内容的木刻楹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在游览中体会金坑文化魅力,增添旅游的吸引力。三是注重文化体验。利用金坑丰富的民俗文化,做好庙会、傩舞、喝擂茶、喝米酒、水碓碾米、土纸加工等游客参与项目,体验闽赣边区客家浓郁的民俗风情。

6、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一是拓宽筹集资渠道。要尽可能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红色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促销活动,并以财政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要精心筛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红色旅游和中央苏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发展景区交通、景点修建、公共设施等方面建设。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招商手段,借鉴一些古镇旅游开发经验,积极探索古镇村开发利用的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引进外来客商来金坑投资旅游开发。积极鼓励当地群众投资开发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休闲等相关服务业,提升旅游项目开发水平。二是注重品牌宣传。在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项目开发的宣传和推介,邀请一些作家、摄影家到金坑采风,制作旅游网站、古镇画册、专题宣传片、形象广告牌,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形式加大宣传,充分展示金坑历史文化的魅力,扩大覆盖面,提高知名度,集聚人气,激活投资引力。三是加强区域协作。加强与与南武夷旅游圈项目协作,促进整体融合,形成统一旅游宣传、统一导游培训、统一规范市场、统一市场营销的工作格局,逐步把金坑打造为闽赣边区红色生态古镇旅游目的地。 (黄长迎 廖继华)

关于佛堂古镇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汉语言文学083

王心怡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义乌市第二建筑公司质量技术科王晋献科长的悉心指导和义乌市城规设计院吴海燕院长、《千年佛堂》作者,《义乌方志》撰稿人贾沧斌提供宝贵资料,谨此鸣谢。尤其是贾沧斌伯伯,正是受他矢志不渝保护佛堂古镇热情的感染,笔者得以完成此次寒假调研,在此再致以深深的敬意。

摘要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2002年,佛堂古镇保护开发被列为浙江省义乌市重点工程,通过突出“清风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镇”三大主题,来构建佛堂古镇的旅游开发项目。本文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予以初步探讨。

关键词: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保护

Abstract:Since the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flourishing. As an important tourism resource, southern ancient town with its long history, residential building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unique style of rivers and lakes attracts many tourists .In 2002,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Fotang has been listed as the key project of Yiw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by highlighting \

port,\\Holy Land,\\town\three topic-oriented which used to build FOTANG town's tourism development projects. This essya is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o study the rational use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resources and build a harmonious the southern town communitie on the basis of surveys and visits.

Key words: Fotang; ancient town tourism; exploitation;protction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至今古镇旅游已经为各地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的旅游古镇近60座。其中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义乌市佛堂镇凭借至今尚完好保存的古街弄、古民居群体,以及精湛的砖雕木刻,通过了浙江省政府的《义乌市佛堂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开始了对佛堂古镇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这意味着佛堂镇控制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28万的新总体规划(2006-2020)已得到了高度认可,也意味着佛堂镇将更多地承担起带动义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古镇佛堂将按照小城市的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城市设施,合理开发,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本文通过对乌镇,南洵等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典型的借鉴分析,在建立可行的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协调佛堂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力求佛堂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佛堂古镇简介:

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处于江、浙、沪、闽、赣四小时交通旅游经济圈内。民居临江而建,傍桥而市,完好的保存了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的古建筑民居群,佛堂在历史上既是著名的商业重镇,又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如画江梅柳、蒲川修竹、古南老松、蟠龙古刹、吴水垂扬等。文化底蕴深厚,资源品位较高,旅游发展潜力与空间很大。

佛堂称镇,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嘉庆年间《义乌县志》。唐、宋、元历朝因寺兴庙盛,往来香客、小贩、小商集聚,落户生根,生繁延,渐成村落,渐成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