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一准乎礼辨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唐律一准乎礼辨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就是舅和甥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缌麻改为小功,但是律典还没有改,因为旧礼中,舅甥之间的服制是缌麻,所以律书没有改,说这是当时的修律官不知礼,要求改,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五个月了,已经是小功制了。所以大家论证来论证去,我们《唐律疏议》现在说是永徽律,看来不是,至少是显庆以后的,所以现在看到的已经是修改了的礼。研究唐律的内容,根据礼制的改变,这个也是一个侧证。唐代曾经修订过几部礼典,我们这里面所说的这个礼,唐代先后修订了几部礼典,有《贞观礼》、《显庆礼》及《开元礼》,其中最有名的是《开元礼》,唐律也是随着“唐礼”的修订来制定自己的律书,所以“一准乎礼”准的首先是“唐礼”。接下来我们要问,“唐礼”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唐礼”的直接渊源是“隋礼”。顺着“隋礼”我们上溯去考察,可以知道,隋礼是经过两汉特别是魏晋以来儒者解释和改造,并由官方取舍编纂的礼典。关于“唐礼”的渊源,陈寅恪先生在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专门有一个《礼仪考》,叙述的非常清楚。从96年出现陈寅恪热,到现在这个热劲还没有减掉。陈先生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学者,他的书现在流传的比较多,其实最有影响的,前一阵我看到民族大学有一个老教授他写的一个日记里说,他认为陈先生虽然有很多著作,最后到晚年双目失明了还写了《柳如是别传》,这也确实有毅力,但是陈先生最有名、真正好的著作还是他早期的那几部,就是回国以后的那几部。我认为最好的就是这两个略论稿,一个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还有一个是《唐代政治史略论稿》,虽然都只是稿,但它考证确实清晰,影响也比较大。对我们法制史学者来说,实际上这两本书,尤其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那可以说是必备的,不一定要求逐字逐句必读,但应当必备。这本书其实非常短小,大概不到十万字吧,但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评职称标准来衡量。据说前些年有人评教授,是骑着三轮车拉着自己的著作,可见其著作之多,但能出来陈先生这样的著作的,我看也还少,好像到现在还没有吧。反正我觉得我写的东西也不少了,但是这样的书怕是写一辈子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书,看过后确实启发很大,这我就不说了。关于为什么是“唐礼”,这是需要详细论证的,我就不具体说了。这里我想说几个问题,说唐律准的“唐礼”,它的很大的问题在哪?它和先秦原典儒家倡导的“礼”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唐礼”是不是礼呢?是礼,但你要按照名家公孙龙的说法,“白马非马”,你说它是礼行,说它不是礼也行,这个我们下面会具体地讲。这个我们

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从具体细节来看,“唐礼”和先秦的“礼”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简单的说从墓葬制度,有人专门考证,大家都知道的很有名的小说家沈从文先生,解放之后由于运动频繁,他自己就罢写了,改研究衣服制度和礼制,对这个方面很有研究。他就发现,符合《礼记》规定的基本上都是先秦、战国的墓,汉以后的墓葬基本上都不符合《礼记》的规定,所以差距很大。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呢?因为《礼记》一般认为成书比较晚,是在西汉,汉武帝年间陆续成书的,这有很多争议。但从这些年的考古发现的成果来说,虽然《礼记》成书比较晚,但它反映的制度不一定很晚。比如说,《中庸》里面讲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显然是秦以后的事了,但不都是很晚。从中我们想点出的是,从墓葬制度可以看出礼制有很大的变化,当然我们要说的还不是具体内容的问题,主要是宗旨和精神上,原典儒家的礼和“唐礼”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礼乐》中说:“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礼乐达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礼乐为虚名??及三代已亡,遭秦变古,后之有天下者,自天子百官名号位序、国家制度、宫车服器一切用秦。??呜呼!习其器而不知其意,忘其本而存其末??”我中间略了很多,就是他说三代以前,夏、商、周“治出于一”,都是礼乐;三代以后,“遭秦变古”,就是暴秦把古代的制度变化了,所以秦以后礼制有了很多的变化,仅存其形态,形式上保留了原典儒家的礼仪,而其本质的精神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概括秦汉,特别是魏晋之后,这个“礼”跟先秦原典儒家的“礼”的区别可以用“名教”或“礼教”来概括它。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名教”?实际上就是指的遭秦变古之后,特别是经魏晋以来,经过统治者取舍,经过后儒改造的这种礼,礼成了一个虚名,成了一个名了。这里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这也是我在列表里举的例子,也是刘俊文先生在他的书里举的例子。其中一个就是 “姑以小过鞭妇致死案”,就是婆婆因为儿媳妇在背后指指戳戳骂了她几句,就是说了她几句,因为这么点小事吧,就用鞭子把她打死了,最初这个案子的判决是让婆婆给媳妇抵命,后来上到中央改判,判说“以妻而戳其母,非教也”,说儿媳妇怎么能在背后骂她的婆婆,这不符合名教,所以就改判为不抵命了;另外一个是“康买得年少救父杀人案”,康买得这个小孩14岁,他的父亲借给别人钱,那个人没还他,他就跑去找人要,结果那个人是摔跤的,很有力,一下子差点把他父亲掐死,他就上去救他的父亲,这

一着急就把跟他父亲打架的人给打死了,这个案子改判的理由是“能知子道”,所以就宽免了他的死刑,这都是名教,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反面的。但是到了后来逐渐的演变,一直演变到“名教杀人”,就是所谓的“以理杀人”。那么什么“名教”呢,这个问题有很多解释了,陈寅恪先生有一个解释,他说所谓“名教”就是“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所以名教和先秦原典儒家的“礼”就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看到的“唐礼”“以礼入律”,他主要的也就是“官长君臣之义”,就是一种等级制度,从家族上来说就是尊卑长幼,是这样一个关系,并不是把“礼”的所有意思都接受进去,是有所取舍的。那么冯友兰先生从“新理学”(他不是继承“宋明理学”吗,他的名言是所谓的照着讲还是接着讲,他认为他自己是接着讲,所谓照着讲,像我们这样的就是照着讲,就是照着前人的研究讲,他是接着讲,宋明理学讲完了,他就接着往下讲,意思是他有发展,我们这都是照着讲了)的角度对“名教”做过解释,“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就是不看他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实,只看他有没有这样的名分。比如说,只要你是君和臣之间的关系,不管实际是什么样的,只要你有这样的名分,那一切问题就按照君臣的身份来办理。不看他君是不是像君,也不看你臣是不是像臣,不管他是不是有做父亲的样子,只要他是你的父亲、只要他是你的君,那你就得尊重他,那你就得把他当君待,而事实上作为臣子来说,你也没有权利去问他是不是像个君呢?是不是像个父亲呢?只要他有这个名,你就要把他当君待、当父亲待,至于他有没有这个实你不能问,以你的地位你也没法问。到了后来,谭嗣同就大批这个东西,说“以名为教,则名已为实之宾,其名已亡”,所以“名存而实亡”。我们中国很多问题就是一个名实问题,所以我们为什么到现在还整天讲实事求是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名实问题没有搞清楚,什么时候我们整天讲实事求是了,就说明我们的名实问题没有解决,哪天我们不讲这个了,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家等着看吧。所以历代对这个问题有很多的批评,西方学者也有很多的批评,宫其市定先生也有很多的批评,他说礼“从产生以来就戗逆人性”,可见他也不懂礼,因为我们后人所看到的融入律中的“礼”确实有戕逆人性,教条僵化的问题,但是“礼”是就不是这样呢,这还是“白马非马”的问题,这说的是白马不是马。西方人也有这样说的,你比如说我刚才讲的Dirk Bodde,他也这么讲,他说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的国家刑罚那么残酷,那么冤滥。我在

美国的那个导师William Jones教授他倒有个解释,他说这不奇怪,这有什么奇怪,你看西方的基督教,那也是博爱啊,可是你看西方的宗教战争那是非常残酷的。为什么信仰上帝、信奉耶稣基督的那些人,他杀起人来都不眨眼,这一点也不奇怪。所以这也是我们后来问的,到后来就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就成了这个问题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回过头来我们想,仁义道德本身并没有错,错的还是“男盗女娼”,但是我们现在一说起仁义道德就是“男盗女娼”,形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名实问题,因为“以名为教”就造成这样一个结局。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法制的批评是很严厉的,这个并不仅是西方人的批评,早在魏晋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礼入律”的时代,当时的读书人就对“名教”掀起了很强大的批评,有“名教”和自然之争,当时就很厉害。当时的读书人责难孔子,说“圣人不知情”,说“名教岂为吾辈设”,所以当时有很多读书人就有这种逆反的心理,形成了一种开放的习气,就是反名教的思想,比如“名教”讲父子、君臣、夫妇之义,当时许多读书人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儿子以字直呼父,父亲听到很高兴;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很有名的就是大家知道的“卿卿我我”,有个人好像是王戎吧,两口子关系很好,他的妻子喜欢管他叫卿,有一次王戎说你这不是胡叫吗?卿是你叫的吗?按名分上说我还是你丈夫,你整天管我叫卿,这让人听到多不好,王戎的妻子就有一套名言,说“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听了这话觉得好像挺有道理,所以以后就随她乱叫了。所以当时的反礼教的气氛是很厉害的,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当时的阮籍。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其实阮籍这些个反礼教的人很讲礼,都是孝子、忠臣,但是他们就是反对“名教”,阮籍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大孝子,但是他的母亲死的时候他正跟人下棋,别人跟他说你母亲死了,他故意不听,接着把棋下完。给他母亲办丧事,他就吃了一整个烤乳猪,等他母亲下葬完了的时候,他受不了了,“呕血数斗”。钱穆老先生就说,阮籍这个人是真正的孝子,但他这是一种逆反心理,他就不按“礼教”来做,他有一个名言,叫“礼教岂为吾辈设”,我就不听你的那一套,你不让我怎么样我就偏这样。钱穆先生就说,其实“礼”恰恰是为“忠臣孝子”设的,你比如说阮籍,他心里很悲痛,按照礼的规定,服丧期间吃饭要少吃,饿了就吃,但每次不要多吃,实际上这都是为你着想,因为服丧期间人很悲痛,消化功能就受到抑制,这个时候你要是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