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章

1.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2.整体、结构和层次的含义

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它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形成的新质态。

结构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层次是指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系统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系统和子系统的划分具有相对性,不仅系统可以看作是更高层次上较大系统的子系统,而且子系统也可以看作是由更低层次上若干较小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

3.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含义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p27)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p28)

4.社会开放性为什么很重要?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这种交换,使系统维持和更新自身的结构,从而实现从无序向有序演化;如果系统的开放性受到破坏,不能正常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系统的结构就会混乱无序,系统就会消亡。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依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5

第三章

1.如何进行矛盾分析?以中美关系为例进行分析。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中美关系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中美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在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等领域有很多共同利益,需要不断加强和巩固,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需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然而中美双方有很多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抓住矛盾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战时,美国即想拉拢中国对抗前苏联,又担心中国的强大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如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一方面希望中国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又担心中国会威胁到其国际地位和战略利益。双方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性。

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承认矛盾,创造促进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中美关系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也存在很多争端与分歧。

4)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虽然中美关系经历过多次的起伏和危机,但是每次中美关系非但没有疏远,反而加深了。原因在于中美作为世界大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其共同利益处于主要方面,对抗处于次要方面。但是在涉及国家利益问题方面,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美国对台军售使中美对抗关系占主要方面。

2.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说明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的合理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以下几点:①坚持矛盾观点。②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③在运动中把握规律;④发挥主观能动性。⑤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统一。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的合理性如下:

毛泽东游击战理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在中国革命道路上,毛泽东并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而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1)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革命情况不同于苏联或者其他国家的情况;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的阶段也具有不同的矛盾特点。

毛泽东的游击战争理论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基础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对敌人从侧面牵制和打击,避免正面作战,充分考虑了敌强我弱战争 形式。

6

3.运用利益分析方法说明我国历史上打土豪分田地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打土豪分田地分析如下:

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而在土地改革时期,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地作为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一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经济利益分配极不均衡。人数较少的地主拥有大部分土地,占社会人数最多的农民却拥有很少的土地,农民和地主代表两种不同的利益群体,存在最根本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可以认为是一种利益协调机制,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了根本的利益矛盾,是从封建社会想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要走的一步。

4.什么是5“W”提问方法?

5W1H是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进行决策的思维程序。它对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对象、地点、时间、人员和方法提出一系列的询问,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六个问题是:

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 2)What——怎么回事?(对象);

3)Where——在什么地方执行?(地点);

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 5)Who——由谁执行?(人员);

6)How——怎样执行?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方法)。

以上六个问题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5个W和1个H,所以简称5W1H工作法。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问题时,先将这六个问题列出,得到回答后,再考虑列出一些小问题,又得到回答后,便可进行取消、合并、重排和简化工作,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产生更新的创造性设想或决策。

5.用利益分析方法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人们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以及变化趋势;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利益评判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有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英法为首的老牌帝国和德奥为首的新兴帝国利益分配不均衡,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均的帝国主义战争。

(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即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6.我国从上到下有哪些社会阶层?包括那些人群?

第一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不是所有的干部;

7

第二个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包括三部分:一个是国家公有制企业的老总、经理、中上层的干部,第二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干部,第三部分是现在私营企业的经理人员。

第三个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四个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工程师、医生等; 第五个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包括办公室主任、秘书、会计、出纳等; 第六个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

第七个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

第八个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制造业、建筑业的操作工人,是体力和半体力劳动者; 第九个阶层:农业劳动阶层;

第十个阶层: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阶层。

8

第四章

1.过程的含义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展现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过程的开始。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2.举例说明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界的发展是自发的、盲目的、无意识的;社会发展则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二者的区别,集中表现为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包括选择“做什么”和“怎么做”,即包括选择实践目标、实践手段、实践方法等。

客观规律性:打雷下雨,地球绕着太阳转,冬冷夏热等等,他们都是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作用造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自然存在的规律

主体选择性:社会的产生就是典型的社会规律---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祖先的生活需要.当我们的祖先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于是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他是以人的意志和需要而转移的.

3.举例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举例:如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十月革命,之后,丰富了发展了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否定了马克思原先的一些诸如社会主义革命不能在落后国家发生的论断,然后继续对列宁主义的扬弃,有了斯大林、毛泽东思想等;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又如中国的民间谚语,“物极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极泰来”则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原始社会是公有制,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是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又将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会的物质匮乏的公有制,而是经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发展后,物质极大丰富的公有制),这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4.什么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逻辑对历史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