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药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泽泻:

1.性寒泄热,故尤宜于下焦湿热的淋浊带下。

2.泻伏水,治痰饮眩晕、心悸、呕吐,常配茯苓、石菖蒲。 补充:泽泻——补肾,缩尿止遗,淡渗(利邪水、固正水)。 《本草》“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 《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大明本草》:“主头眩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 猪苓:1.利水作用胜于茯苓、泽泻,无补益之功。 2.因性平,故凡水湿滞留者均可配用。 使用注意:利水渗湿作用较强,久服伤阴昏目。 长于利水消肿,通淋: 冬瓜皮----又可清热解暑

玉米须、葫芦----性平,又善利胆退黄,治黄疸,无论阴黄阳黄。 香五加----又善强筋健骨,祛风湿,善治风湿痹痛。但有毒。

蝼蛄----利水消肿力强,通利二便,多用于头面水肿,大腹水肿之实证。尤其适宜于石淋。 荠菜---还可凉血止痢,治血热妄行出血。又可清肝热明目,治肝热目疾,尤其目赤生翳。 泽漆: ----大苦大寒。有毒,利水消肿力强 ----又宣肺降气,化痰止咳----痰饮喘咳 ----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治瘰疠疮癣。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多苦寒或甘淡寒,苦泄寒清,甘淡渗泄 ---主归膀胱、肾经

---清利下焦湿热,利尿通淋 ---小便短赤,诸淋。

车前子--滑石 共性:

——甘寒,滑利 ——利尿通淋 ——小便淋漓涩痛(热淋) ——常相须合用。 车前子:

1.尤适宜:湿热淋痛及暑湿、湿热泄泻。甘味渗湿止泻,所谓开小河而实大河,尤其治暑湿盛之水泻。 2.善清肝明目---虚实目疾皆可配用 3.清肺化痰--肺热痰多咳嗽 滑石:

1.长于滑利尿道,故小便涩痛,更适合用。为治各种淋证的常用药. 2.清解暑热,为暑湿、湿温常用药。

3.性寒滑利,收敛吸附,外用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痱子。

木通-通草-海金沙-瞿麦-地肤子—灯芯草-石韦-冬葵子-扁蓄 共性:

——性寒 ——利水通淋

——均可用治热淋、湿热淋、水肿 ——常二者或三者相须合用。 木通 瞿麦 灯芯草:

共性:苦泄寒清,归心、小肠、膀胱经

1. 清心与小肠火,导热下行,为利尿通淋之要药,善治心烦,口舌生疮热淋、血淋。 2.木通 ,瞿麦:活血通经---血热兼瘀的经闭或月经不调

木通(古称通草)---又可利血脉,通关节,通经下乳:血瘀闭经,乳汁不通,湿热痹痛。

木通使用注意:川木通无毒,关木通,白木通有毒,功效相似。用量不宜大,据报道,60克水煎服,有致急性肾功衰竭者。

25

通草(古称通脱木)冬葵子---行气下乳---治产后乳汁不通。 冬葵子---还可润肠通便。 海金沙:

1.甘寒护阴,善清小肠膀胱湿热,功专利水通淋止痛,尤善止尿道痛,为治诸淋涩痛之要药。可用治热淋、血淋、石淋和膏淋,淋证通用药。

2.又可利水消肿,尤治湿热肿满. 扁蓄、地肤子:

----苦寒清泄湿热,止痒 ----皮肤风疹瘙痒和外阴湿痒,带下 扁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石韦:

1、清热凉血----长于治湿热血淋,血热妄行各种出血。 2、清肺止咳----肺热喘咳

萆薢:1.能分清去浊,为治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如脂如膏的膏淋之要药。

2.苦泄入肝经,肝主筋,故又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用治寒湿痹和湿热痹 。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苦凉清泄或甘淡渗泄 ----入肝胆或脾胃经 ----利湿退黄, ----湿热黄疸

----湿偏重,配燥湿或化湿药;火热偏重,配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药;寒湿阴黄配温里药。 茵陈蒿--金钱草--虎杖 共性:

-----苦或甘淡,性凉清泄,入肝胆经 -----清利湿热,退黄 ---湿热黄疸 -----均可相须配合 茵陈蒿:

1.善清利肝胆脾胃湿热,自小便而去,故为治黄疸要药--湿热阳黄、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和寒湿阴黄。 2.清利湿热---湿疹、湿疮、湿温。

金钱草:1. 尤宜于砂淋、石淋。因其既入肾、膀胱经,又入肝胆经,故无论泌尿系统结石,还是肝胆结石均可使用。 2.甘而咸寒,清热解毒,故还能解毒消肿----恶疮肿毒,虫蛇咬伤。 虎杖:

1.为治湿热黄疸之良药。还可治胆石症、淋证、带下腥臭、诸般淋证。 2.苦泄寒清,清热解毒---水烫伤火烧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3.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血瘀经闭、产后腹痛血晕、癥瘕、伤科瘀痛等。 4.清肺肠之热,化痰止咳---肺热咳嗽痰黄稠,热结便秘。

第十四章 温里药 【教学内容】 掌握:附子

熟悉:干姜 肉桂

一、概念: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 二、特性:味辛性温热,辛散温通,偏走脏腑。

三、功效:温里散寒,温经止痛,个别能补火助阳和回阳救逆。 四、适应证:里寒证(脏腑寒证)。

五、应用:根据病理机转和病因兼挟作配伍。 表里俱寒——配辛温解表药 寒湿内阻——配化湿燥湿药

寒滞经脉、气滞血瘀—— 配行气活血药 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 气虚欲脱——配大补元气药

26

六、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伤阴助火,凡实热证、虚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 附子--肉桂 共性:大辛大热,入心肾脾经 ---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肾阳虚,命火衰---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

---脾肾阳虚---脉微肢厥,昏睡露睛,或脘腹冷痛,泄泻;或霍乱吐泻转筋,口噤,四肢强直等。 附子:

1.气雄,走而不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亡阳证。 2.峻补全身之阳,益火消阴: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外固卫阳以祛寒---治脏腑阳虚诸证。

3.散寒止痛力强,有毒麻醉---风寒湿痹,尤治寒痹剧痛者。

用法:先煎0.5~1小时,至不麻舌为度。越久煎毒性越低,强心作用越强。 肉桂:

1.益阳消阴,作用温和持久。偏走里走下,故为治命门火衰,阳萎宫冷诸证之要药。

2.散寒以止痛,温经通脉----治阴寒诸痛,善祛沉寒痼疾,无论脏腑(内)经脉(外)----腰痛,脘腹冷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尤治寒痹腰痛、寒疝。

3.引火归原---下元虚衰,虚阳浮越诸证。

4.久病气血虚者,在补气血方中少量加入肉桂,有鼓舞气血生长之效。 用法:入汤宜后下,或焗服(泡服),或研末冲服。 官桂:幼桂皮或粗枝桂皮。药力薄。

桂心:桂皮的内皮。长于温阳活血,常用治心腹冷痛,内托痈疽疮疡。

比较: 肉桂 偏于走里走下,长于峻散寒邪,补命门火,温里止痛。 助阳

桂枝 偏于走表走上,长于温助心阳,发汗解表。

干姜:

1.主入脾胃,辛热燥散,长于温中散寒,健脾阳----中焦有寒,腹痛,呕吐,泄泻,勿论虚实皆为主药。 2.回阳通脉,守而不走---亡阳厥逆,常作附子辅药(附子无姜不热)

3.善温肺化寒饮,治寒饮伏肺:咳痰清稀色白或泡沫状,气喘,常与细辛、五味子合用。 比较:

共性:温中止呕,温肺化痰

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回阳(能走能守) 生姜--长于解表降逆止呕(升中有降) 吴茱萸-小茴香 共性:

——辛散温通 ——散寒止痛,疏肝理气 ——入肝肾脾胃 ——中焦虚寒冷痛。

——寒滞肝脉,肝寒气滞诸痛证: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痛经等 吴茱萸:

1.中温脾胃,下暖肝肾,散寒助阳止痛,降逆止呕、止泻---胃寒呕吐,虚寒泄泻,五更泻。

2.主入肝,又疏肝解郁,是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又治中焦虚寒,冷痛呕逆,泄泻;冲任虚寒之痛经;治寒湿脚气,厥阴头痛。

使用注意:本品为本章中最燥烈的一味药,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有小毒。

小茴香:

1.辛香温通,既理肝气,又行脾胃之气,故可理气和中,善治冷痛兼气滞者. 2.含芳香挥发油,煎汤宜后下。

27

八角回:

功同小茴香,但力较弱.多作调料

花椒 丁香 高良姜 荜菝 胡椒 荜澄茄 共性:

——辛热(温) ——归脾胃经

——温中散寒, 止痛 ——脾胃有寒的脘腹冷痛、呕逆等。

花椒:长于燥湿杀蛔虫止痒,无论寒湿困脾的腹痛吐泻,小儿虫积腹痛,男人湿疹,妇人阴痒,均可使用。 丁香:长于散寒降逆。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且入肾而温肾助阳起痿,用于肾虚阳痿、宫冷。 高良姜: 长于散寒止呕,常用于脘痛、呕吐。 荜菝: 长于止牙痛,常用治龋齿疼痛。

胡椒: 长于下气去痰,常用治痰气郁滞,蒙蔽清窍之癫痫。

荜澄茄 :长于散寒行气止痛,治寒疝腹痛,下焦虚寒之小便不利,寒湿阻滞之小便混浊。

第十五章 理气药

【教学内容】

掌握:橘皮 香附 枳实 熟悉:木香青皮

一、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或行气或降气),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二、性能特点:除青木香、川楝子苦寒外,皆辛苦温,芳香,主归脾肝肺经。 三、作用:行气调中、疏肝解郁、行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降逆止呕 四、适应证:气滞、气逆证。 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痛等。 气滞 肺气壅滞——胸闷胸痛

肝郁气滞—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月经不调 气逆 肺气上逆——咳喘等

胃气上逆—呕恶,嗳,呃,哕,吞酸等

五、应用:针对病证选择相应药物,并根据病因而配治本之品。 饮食积滞——配消导药

脾胃气虚——配补中益气药 脾胃气滞 湿热阻滞——配清热除湿药 寒湿困脾——配苦温燥湿药 肝血不足——配养血柔肝药 肝郁气滞 寒滞肝脉——配温肝散寒药 瘀血阻滞——配活血祛瘀药

肺气壅滞 外邪客肺——配宣肺解表药 痰饮阻肺——配祛痰化饮药

六、使用注意:本类药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宜慎。

橘皮 佛手 香橼 共性:

——归脾肺经

——辛苦温,辛行苦温而燥,芳香温化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脾胃气滞、气逆证---脘腹胀痛,恶呕食少等; ---湿痰壅肺证---咳嗽痰多易咯出者。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