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试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生理试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基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执照考试 苏州大学《生理学》学习训练思考习题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理学系 王国卿

2014-10

一、名词解释:

生理学:描述生命个体活动规律及其机能的学问。

内环境:体内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反射:机体接受刺激时有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反应。

反射弧:反射经由的路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大部分。 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负反馈:当受控部分活动加强时,通过反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从而降低受控部分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号与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同,进一步加强了受控部分的活动。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被动转运。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在膜蛋白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钠泵:是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可分解ATP释能。 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去极化:膜内负电位下降的变化,标志兴奋性升高。 极化:膜外正内负现象,标志膜未受刺激。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升高的变化,标志兴奋性下降。 反极化:膜外负内正现象,标志完全兴奋,产生AP。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条件下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刺激产生短暂、迅速、可逆以及传播的电位变化。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所能引起的达不到阈电位的去极化反应。

兴奋-收缩偶联:将神经兴奋性的电变化转为肌肉机械性收缩变化的过程。 等长收缩:只有张力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的缩短。 等张收缩:只有肌肉长度缩短而无张力的增加。

血量: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的特性。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组织产生的激素,缺氧时增加,作用于骨髓造血红细胞。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的活性物质。

凝血酶原激活物:Ⅹa、Ⅴa、Ca2+ 、PL组成的复合物,用于激活凝血酶原。 内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与胶原等接触激活XII因子而启动凝血。 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激活凝血的因子III)而启动凝血。

肝素(heparin):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

- 1 -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血浆:血液离心后的上清液。 血清:血液凝固后的上清液。

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聚集成簇。 ABO血型系统:依照RBC上是否具有A或/和B抗原的血型分类系统。

交叉配血试验:输血时优先考虑献血者红细胞上抗原绝对不能在受血者血清(血浆)抗体上凝集,其次考虑受血者红细胞上抗原最好不在献血者血清(血浆)抗体上凝集的试验。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

全心舒张期:房室共舒张有0.4s的时期,使房、室内压降低,促进静脉血迅速回心。 等容收缩期:心脏所有瓣膜关闭而心室收缩、室内压急剧升高的短暂时期。 等容舒张期:心脏所有瓣膜关闭而心室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的短暂时期。 心音:是由瓣膜关闭、血液冲击心室壁引起的振动而产生的声响。 心室功能曲线: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与左室搏功间的关系曲线。 每博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入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把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自律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的特殊心肌细胞。如P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等。 工作细胞:具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的泵血心肌,包括心房、心室肌。

心肌快反应细胞的平台期:在心肌细胞2期复极的过程中,复极速度极为缓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电位水平,膜两侧近等电位状态。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能自动地、按一定节律发生兴奋的能力。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引起整个心脏兴奋。 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O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房室延搁:兴奋由窦经房传向室时在房室交界处突然转导速度减慢的现象。

期前收缩:在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传来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称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心肌出现期前收缩后往往出现较长的舒张期。

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血流中血液内部及血液与管壁间的摩擦力)。 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SP。 舒张压:心室舒张充盈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DP。 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值PP。

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MAP= 1/3 PP + PD。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搏动。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 2 -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迂回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用于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使一部分血液快速回心。 动-静脉短路: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参与体温调节。

组织液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减压反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即时性负反馈稳定动脉血压的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在慢性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向右移位,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表明在高血压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工作范围发生改变,在较正常高的血压水平上进行工作。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上腺素 :强心剂;去甲肾上腺素:升压药。 血-脑屏障:

呼吸: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的O2和CO2气体交换过程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腹式呼吸:膈肌收缩、舒张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壁起伏(以膈肌为主)的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以肋间外肌为主)的呼吸运动。 人工呼吸原理:人工设法使肺内与外界之间产生压力差以达到肺通气的目的。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内压低于大气压,故又称胸内负压。 表面张力:液-气界面上,由液体分子间的引力而产生的液体表面的收缩力。

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脂蛋白,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气道阻力:气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间的摩擦阻力,约占80%-90%。 动态顺应性(dynamic compliance,Cdyn ):气体流动时测定的肺和胸廓的顺应性。 呼吸功:呼吸肌为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占全身总耗能的 3~5%(呼吸功很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时间肺活量: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无效腔:有通气但不进行气体交换的区域气体量。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比(VA/QC) 4.2L / 5L=0.84。

肺扩散容量(pulmonary diffusion capacity, PDC):在1 mmHg分压差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气体的ml数。O2为 20 ml / min / mmHg。

肺换气:肺泡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组织换气:毛细血管动脉血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发绀(cyanosis):当体表毛细血管床血液中还原Hb > 5 g/100 ml时,皮肤、粘膜呈青紫色。 氧容量(oxygen capacity):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氧含量(oxygen content):100 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实际氧量。 氧饱合度(oxygen saturation):氧含量/氧容量×100%。

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反映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波尔效应(Bohr effect):H和PCO2升高促进Hb释放O2的效应。

- 3 -

CO2解离曲线(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反映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何(霍)尔登(Haldane effect):PO2变化引起CO2解离曲线位置的变化。 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所在部位。基本中枢延髓。 化学感受器:外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动脉血中PO2、PCO2或H+的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头端和尾端,感受脑脊液中H+的浓度)是调节呼吸和循环的重要的感受器。

肺牵张反射:肺充气或肺扩张可引起吸气抑制,肺萎陷可引起吸气兴奋。这种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 肺萎陷反射(pulmonary deflation reflex):肺萎陷时引起吸气活动加强的反射。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依赖牙齿撕裂、舌搅拌、消化管舒缩活动食物大分子变小分子的消化。 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酶)所进行的消化。

吸收(absorption):可吸收(小分子)成分进入肠壁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慢波: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基本电节律(BER):来自自发性去极化慢波决定平滑肌收缩节律的电变化。

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广泛分布的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如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抑胃肽等。

脑-肠肽:在胃肠道和脑部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粘液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 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道抵抗胃酸侵蚀的凝胶保护层屏障。

胃粘膜屏障: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具有防止H+由胃腔扩散入黏膜内和Na+从黏膜内向胃腔扩散的特性。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破坏。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食物停留于口腔时,通过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实现胃的舒张,准备容纳食物。

胃排空:胃的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胆汁肠肝循环:肝生胆汁,储存于胆囊,释放于小肠,消化脂肪,在回肠末端胆盐吸收经门静脉回肝的循环。

餐后碱潮:胃腔泌H+同时,胃壁回吸收HCO3-入血碱性的现象。

分节运动:肠壁环形肌收缩切割食物时,小肠被分成若干节段的运动。 集团蠕动:大肠中幅度较大,推送食物较远的蠕动串。

呼吸商RQ:单位时间内机体产生的CO2量与消耗的O2量之比。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 能量代谢率:是指定量测定机体单位时间所消耗的能量。 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安静)进行的能量代谢率。

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寒战产热: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运动,其节律为9-11次/分。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高。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