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张鸣)

第一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夏商周

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1. 契约说

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

2.冲突说

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夫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导致了社会生育出现,结果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这种转台,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

3.贸易说

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须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地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代表人物,威廉·拉斯杰

4.水利灌溉说

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时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地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魏特夫

5.战争说

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不足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无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6.圣人造福说

这种观点认为,因为古代除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所以中国的人严厉的国家

1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

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

中国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

① 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② 随着社会制度的进化,氏族制逐渐瓦解,被宗族制取代,军事与宗教贵族开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权力的家族开始将权力世袭化,依权势的大小形成权力金字塔雏形。

③ 频繁自卫和扩张战争的需要,拉动了动员和从事战争的机制的建设。作为农业部族,必须强化自身的防御体系才能确保不受其他部族,尤其是游牧部族的侵袭,而自身的不断扩张,才是低于更大规模入侵的保障,在这里,战争的动员和组织力往往是决定一切的。战事越是频繁,军事贵族和宗教贵族的地位越是突出。

结论:国家的产生,阶级分化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前因,但绝非唯一的因素。对于城邦国家的低阶层民众而言,国家既压迫他们,也保护他们,在那个时代,脱离了城邦保护的家族和宗族都是无法生存的。上述三条线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大流域城邦国家联盟的出现。

3.请思考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起源论述的合理性

第一,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的水利工程十分艰巨,所以必须要有劳动力,生产资料,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的高度集中才能完成这些水利工程;

第二,正因为这种高度的集中,造成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所以中国社会一直就是专制;

第三,这是这种君主制,造成生产资料,如土地,江河等等,完全归皇帝所有,真正的土地私有没有出现;

第四,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并没有相对独立的贵族阶级; 第五,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第六,东方社会没有法律,专制君主意志就是法律; 第七,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以上是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主要内容,此题是开放题

4.青铜礼器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由于只有强大的国家(夏王朝)才能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这种冶炼和工艺技术,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并且进而转化为对王朝的崇拜,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拥有这种能力意味着得到神的眷顾,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征服

2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5如何理解封建制

古代的帝王将自己开拓的疆土,分封给自己的同姓和有功的臣民,让他们在分封的疆土上建立诸侯国,以屏天子,也称“封土建国”,并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的等级世袭爵位的一种政治制度。

“封建制”也称“分封制”;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封建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封建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後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6宗法制与分封的关系是什么

分封与宗法制是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连接的分层治理架构

宗法制是将有血缘关系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分封,其核心为以以长为原则,即先考虑嫡长子,然后考虑庶出,根据血缘的亲疏来决定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位。

分封制是为了控制疆域而实行的间接统治,根据血缘关系决定分封领地的大小与好坏。 问题:宗族血缘体系容易随着时间和代际更替而失效

7.为什么周朝巫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周人保留了祖先崇拜,但对于一般的自然神持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且周人在政治事务中,更加采取世俗化的态度,更看重行为的效果和作用。

并且在周朝,原来精神贵族对文字的垄断被打破,所有的贵族既要接受武化的教育,也要接受文化礼仪的教育,所以巫的地位下降,跟教育在贵族中间普及是分不开的

8 宗法制度的政治意义有哪些

以贵以长原则确立了贵族在继承方面的规则,以血缘亲疏来决定其社会身份地位,这样使得等级结构稳定,但是却没有选贤机制

其宗法制与分封体系相互交缠,贵族的领土大小与血缘亲疏相关,这样使得更容易控制疆域领土,并且能够相互拱卫,也不会出现领土的争夺等问题。坏处在于随着代际更替,血缘关系间淡泊,宗法分封制逐渐失去效力

在宗庙祭祀方面,每一级都强调嫡长子制度,以突出嫡长子的地位,强调嫡长子的权力,但是也容易造成宗族血缘体系内的离散倾向。

3 / 42

中国政治制度史

9商朝的宗教贵族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宗教贵族掌握文字符号,有通天地鬼神的特权,王朝事务往往得通过他们占卜而后行,他们通过占卜来参与王朝最高决策,且官职世袭。

而且由于商人信仰上帝和祖先鬼神,认为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他们的意志,所以经常通过占卜请示,从政务道战争的进行,再到刑罚,所以宗教贵族可以说主导着商朝的绝大部分事务。

第二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1.为什么说礼崩乐坏意味着宗法秩序的紊乱?

西周的宗法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中央王朝的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这个基础瓦解,而且王朝的衰落公开暴露在诸侯面前,诸侯自然也就不听话了。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a. 王室对诸侯间的秩序失去控制,诸侯间相互攻杀兼并。

b. 礼乐制度紊乱,诸侯、大夫甚至士僭用礼乐的现象非常普遍,诸侯的定期朝觐制度基本废止,王室不仅受不到一点贡品,而且王畿的收益还要被诸侯侵吞。

c. 诸侯内部的宗法秩序也出现混乱,嫡长子继承制难以遵行。

2.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是什么?

政治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所形成的包括国家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权力分配与实际运作方面的各种规范的总和。所谓的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缘起于政治制度实践,同时对政治制度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法家政治主张的核心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均为法家色彩? 核心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a.强调以刑治国是法家学说的核心,严刑重罚,使人们不敢犯法,令行禁止,信赏必罚,达到“严而少恩”的地步。

b.绝对尊君,强化独裁。法家把君主说成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臣民都应当是君主进行统治的工具或材料。

c.人性好利和以刑治民。法家则认为人人皆唯利是图,本性不可改,包括父母子女,只能晓以利害,为我所用。对民众的行动只能用严刑峻法,进行镇压,使之不敢妄动;用高

4 /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