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语言学概论》网络课程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的新义,成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新成员。四是词义分化。以词的一个意义为基础,通过引申等途径产生出一个或几个新义,每个新义都有自己的语音形式和书面行驶过,这样就由一个词分化出一个或几个新词。例如,汉语由“叉”分化出“钗”、“杈”、“汊”、“衩”。

3.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三种方法或者说途径。一是通过词义的引申产生新的词义。所谓词义的引申,就是以词的一个意义为基础,从此派生出与这个意义有关联的意义。例如,“尽”的本义是“器皿空”,由此派生出“达到极端”的意思,如“尽善尽美”、“尽头”。二是通过比喻来产生新的词义。例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和牙”,后来通过比喻,产生了“武臣”和“辅佐的人”的意思,现在它又有了“坏人的帮凶”的意思。再如,“包袱”一词本义是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通过比喻,进一步产生了“思想或行为的负担”的意思。三是通过一个词合并另一个词,使词义发生变化。例如,“肌”和“肉”古人分别很严,“肌”用于人体,“肉”用于鸟兽之体。后来,“肌”被“肉”合并,现在“肉”的意思就变为“人或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物质”了,即“肉”除了表鸟兽之体外,也来用于表示人体了,而“肌”在现代汉语中只能作为一个语素来使用了。

1语言作为人们交4.词语在使用过程中,它的意义往往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2随着社会的发际的工具,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

3展,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这就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词义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1社会的变化,客观现实的变化必然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 ○“中国”这个词组,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当时“诸夏”在黄河流域居住,“四方”则是别的民族居住的地方。“中国”是指“诸夏”居住的地方,因位“四方”之中,故称“中国”。那时“中国”并不是国名。后来“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名称,“中国”这个词组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发展成一个词的意义了。

2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这也会起词义的变化。 ○例如,“死”这个词长期以来一直是指“生物失去生命”或“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但近年来这种看法受到许多专家的否定。最近经过讨论,认为“死”应指“脑死”。人们对“死”的认识深化了,“死”的词义也正在随着发生变化。

3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一个词的意义在整个词义系统中

不是处在孤立的状态中,而是和别的词的意义发生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因而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引起与它有关的一些词的意义的变化。例如,“深”本来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大”,后来它的意思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几种意义:一是不容易懂的意思,即“深奥”;一是感情上或关系上密切的意思,即“深厚”。这种变化引起了与它相对的一个词——“浅”的意义的变化,除了原本表示的“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的距离小”的意思外,增加了与“深奥”相对的“浅显”的意义,与“深厚”相对的“浅薄”的意义。如果在语言中增加了与原来一个词的意义相当的新词,也会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

“汤”古代泛指“热水、开水”,由于后来语言词汇中增加了“热水”、“开水”这两个词,结果就使“汤”的意义发生了变化,现在“汤”一般是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和“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这些变化都是由于词义之间的相互制约产生的。

对于词义演变的结果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就一个词的意义的数目来说,演变的结果是,有的词义的数目增加了,有的减少了。凡是单义词发展成为多义词的,都是词义数目的增加,反之,则是词义数目的减少。还有的词既增加了新义,又丢失了旧义,演变的结果跟原来的词义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军械”,后来引申出“战士、军队”、“军事、战斗”、“用兵器杀人、戕害”的意义,词义的数目增多了,而普通话里的“兵”又并没有“用兵器杀人、戕害”的意义,词义的数目有减少了。就词的某一个意义来说,演变的结果一般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三种。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原义所概括的范围比较狭小,后来概括的范围比以前广泛了。例如,“灾”本义指“火灾”,后来词义扩大到“泛指一切灾害”。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原义所概括的范围比较大,后来概括的范围比以前狭窄了。例如,“臭”本义指“一切气味儿”,后来词义缩小到“专指臭味儿”。还有些词,在词义上经历了有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的过程。例如,“宫”原本是“房屋”的通称,后来专指“帝后太子所住的房屋”,词义缩小了,而现在又可以用来指称某些文化活动或娱乐的场所,词义又扩大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是指词在概括同类事物的范围方面的变化,而词义的转移是指词所概括的对象自甲事物转到乙事物去了。例如,“闻”本义指“用耳朵听”,后来词义转移成“用鼻子分辨气味儿”。

5.词语替换现象的特点是只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不发生变化。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的因素。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朝初期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社会生活的几句改变在语言中都会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例如,解放以后,汉语中许多反映旧的社会意识的词语都改变了说法,例如“信差”变成了“邮递员”,“车夫”变成了“司机”等。可以说,每种语言都有社会因素所促成的词语替换。其次,语言系统内部的原因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替换。例如,语言中同义词过多会给交际带来一些麻烦,汉语为了避免可能的混淆,在发展过程中就用双音节词来替换单音节词,以使语言能更有效的表达思想。例如,用“看见”替换“见”,用“践踏”替换“践”等等。语言表达的精密化也会引起词语的替换。例如,汉语中同一个动词“保”在古代可以表达很多意思。不易区分,现在分别说成“保护”、“保卫”、“保存”、“保养”、“保持”、“担保”等。这种由于表达需要而引起的词语替换可以使语言的表达更明晰、更准确。

6.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量词是汉语中后起的词类。量词产生以后,数词和名词结合,就要通过量词的中介,先秦时期

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的用法逐步消失了。二是开始出现构词语素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前者如“子”、“儿”、头”、“阿”、“初”等等,后者如“着”、“了”、“过”等等。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的构词法除了采用词根复合的办法以外,还增加了一种派生构词法,人们可以根据这种派生构词的模式创造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