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记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用情编剧 以情写戏

----记著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

柳志雄,誉为“中国二人台第一编”。具有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事专业创作40余年,创作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戏剧作品150多部,各类唱词曲艺类文艺作品数部,从数量、质量与作品成功率等方面来说都是一个真正的复合型专家。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及强烈的生活气息使他的许多作品成为了久演不衰的精品节目。在柳志雄创作实践的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写作风格,特别在戏剧语言的创作上颇见功力,具有重大的突破。对二人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章: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柳志雄出生于1955年3月,生长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是河曲柳家甲的后人,即走西口人的后代。300多年前柳志雄的先人离开河曲至来到内蒙古,今已有七八代人。他的曾祖父是一个很能干的人,用尽了半辈子的辛苦却赚来一顶富农的帽子,他的曾祖父后半生受尽磨难,让后辈人充满痛苦,柳志雄也因为出生于这种家庭失去了自己童年的快乐,所以他的家人在从小教育他不许打架,要学会忍耐与克制,于是培养了柳志雄发奋向上的性格。小时候很多村里人们都觉得他像个女孩子,没有像别的男孩一样打鸟、放牲口、偷瓜、玩水的经历,所以他的家里人对他很放心。柳志雄从小很爱看书,当别的孩子都去玩耍时只有他还在看书,有钱了便买点粉笔,在村里的墙上写字。只为将来可以有所成就。

柳志雄在托县范城滩窑读完小学后于新营子乡中学读中学。大概1974,托县文化馆的一个干部看了柳志雄的文章后认为他很有天赋,于是让他开始写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在他的指导下,柳志雄开始创作。第一部作品二人台小戏《唱新风》发表于托克托县《双河文艺》杂志,效果不错,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上了二人台。柳志雄高中毕业后回乡当当过教师,也做过文化站辅导员,之后为乌兰牧骑写作。1974年,柳志雄18岁。高中毕业后便在呼市参加了一个戏剧创作培训班,

编写了二人台小戏《唱新风》与儿童歌剧《小鹰展翅》。柳志雄说他刚开始创作时很不自信,也就是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出版使柳志雄与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柳志雄被调入呼和浩特文学艺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剧本创作。1992年,柳志雄与托克托县酿酒公司联姻,开办了奋进艺术团(托王艺术团),拓展自己的戏剧创作新领域。1993年10月,由柳志雄编导的“云中花”大型综合文艺晚会受到了好评,荣获了特别奖。现如今柳志雄于呼市文研所任所长,专职剧本创作。1980年,由柳志雄创作的中型歌剧《不能抛弃她》演出后现场反响很好很多观众为之感动。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都想目睹一下这部剧的编剧,谁料想如此感人的编剧原来是个刚满25岁的小伙子。当时有人认为柳志雄是因为这个剧本遭到了政治风波的重创,差一点就被扣上“新生右派”的帽子。就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柳志雄并没有被击垮,而是继续坚持自己对戏剧的创作。

柳志雄到文研所任所长时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大型的剧目有:大型二人台现代剧《花落花开》、大型二人台古装历史剧《君子津》、大型二人台记实剧《荷香清泉》等。

第二章:孜孜不倦,笔底生花

柳志雄自创作以来对二人台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尤为突出的是在剧本创作方面。他在剧本文学性与戏剧性方面有着特别的理解。其中,代表作《花落花开》与《叔嫂情》中创作历程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二人台剧作必须讲究文学性

柳志雄认为戏曲创作需要讲究文学性。他在剧本的文学创作方面上下了很多功夫,例如《投诉热线》和《最后一头驴》获奖的原因不仅在于评委看重剧本的文学性,也需要编剧写的漂亮、写的细致。有人说柳志雄在二人台语言上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他在二人台剧本创作方面的贡献。柳志雄对内蒙古西部语言非常喜爱,这也就是他能从这条道路上走下来原因。他说他恨自己词句为什么要写的那么细,有时候整整一晚上都在抽烟只为了创作一个词。那种创作过程很艰难。在他看来,

注重方言的运用才能展现地方的风采。地方戏就是的注重方言的运用,试想如果将二人台改为普通话,那么何谈展现二人台魅力。柳志雄认为要将语言写好很不容易,他曾经在托县的八年里非常辛苦,大多时候没明没夜,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我们无法想象连衣服都很久换一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这些努力只为了写作。那八年,柳志雄的创作以及生活很不如意,平时可以讲课的一个人在那个时候结巴的连剧本都念不了,日复一日,就这么苦苦的练了八年。到如今人们评价柳老师的唱词写的好,可有谁知道这都是他多年来辛苦练出来的,所以柳志雄深有感触,他认为唱词必须要好好练,因为戏曲离不开它。

在深夜畅游于文字的海洋,让创作者的联想去飞翔,绝对是一件快事,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忘记不愉快的一切,一心去琢磨这些词。那么要想一段唱词内容使用十三辙,就先用宽韵写,中东、江洋,掌握了以后再去找油求、发花。同样是一段内容先用了江洋体会是什么感觉,再用中东去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去反复的练习。柳志雄在戏剧文学上根据群众的语言来运用文学的修辞,形成了具有地方二人台特色的戏剧语言,而合辙押韵的串话、谚语、俗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又使这种明快流畅的语言获得了与歌唱和谐一致的效果。修辞是语言的艺术美,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并汲取多种民歌营养,形成以七字句为主干的唱词创作法。二人台中使用了文学修辞,不仅提高了它的文学性,而且达到了表情达意、启迪观众的良好效果。柳志雄认为二人台的发展是个多方面的,要想抓住年轻的观众,必须要从文学上加以提高,而这些文学修辞使用在“洋词”里比较容易,用在土语里会有很大难度。例如二人台呱嘴里的串话有很多,例如《夸河套》中的串词:“春季开满花瓣瓣,夏季里结满瓜蛋蛋,秋季里走进蜜罐罐,冬季飘着歌串串。”如果只是音节变了,就是呱嘴,如果使用的是双音节就是串话,串话和呱嘴一般是离不开的。叠字念起来容易且好听,可以产生很强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民间这样的话很多,但柳志雄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些好听的词大多源于创作。民间串话虽多但最多只能用两三遍,而且大部分古老的串话都不是特别健康高雅,所以柳志雄自己编创了好多新的串话。在串话的编写过程中他认为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律。例如“丈夫丈夫,一丈以内热热乎乎,一丈以外凑凑呼呼,离开三丈五丈,只能马马虎虎”这句话就是来源于“丈夫”这个词的字面语义,写出了女人的幽默风趣。例民间有一句关于女人没高低的串话:“嫁

个王王你就当两天娘娘,嫁个屠夫你就翻两天肠肠”,表达女人地位的高低受男人的影响。叠字“娘娘”“肠肠”,念起来上口,幽默诙谐让人印象深刻。以上所举这些例子都为二人台串话。所以柳志雄认为只要掌握了规律,根据生活,就能编创好多类似的串话。

谚语在二人台中的使用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需要富有浓郁的诗意美,戏剧里谚语的使用大多为了避免语言抽象。如《搓莜面的女人》中写到:“莜面搓的放了屁,吃到嘴里才有精气”。如表达“老婆汉子有什么高低”就可以在单句谚语前面加一个比兴的运用。“糜子粟子一般齐,老婆汉子没高低”。《花落花开》中也有类似的句子,“白点心,黑馍馍,亲妈妈,狠婆婆”。老婆形容丈夫窝囊没出息“一脚踹不出个响屁,一锤锭不出个粗气”。柳志雄创作的《打麻将》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咱俩是拆不离打不散,烂切刀离不开个挖心案。”他的作品诙谐风趣,让人读起来合韵上口、流畅明快,增加了人物的个性化,体现了戏剧的节奏感。

歇后语,《最后一头驴》是柳志雄创作的一部语言小品,曾获得曹禺奖。他认为这里的语言创作很好,剧本中把人们对驴的偏见揭露到的非常巧妙,“十二属相没有你,有鼠有牛还有鸡,耗子排在最头里,走遍天下谁见过个说毛驴。”剧本里的歇后语就是这样,前边谜面,后边谜底。例“山西人的爱好--吃醋”。还有一种有押韵的谚语式,“出丧棒削了个讨吃棍,闲材当不成正材用”既是歇后语,又是谚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俏皮话,如《叔嫂情》中“不种谷谷种糜糜,不叫姑姑叫姨姨?”。

总体来说,柳志雄认为剧本源于生活,在构思人物和创作语言时都离不开生活,戏曲语言也是,必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二人台剧作必须讲究戏剧性

柳志雄认为戏剧创作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因为它它是一种脑力劳动。首先一个好的编剧要想写剧本就需要充分的与舞台接触,其次,在戏曲创作时需注重情感的渲染。柳志雄认为写戏时要注重表现女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女人相比,男人的声音就不如女人的声音美。所以柳志雄认为写戏曲的时候应尽量少写男人,或者不要都写男人。

写戏为什么难?首先,柳志雄认为戏曲创作时受时空的制约、固定大小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