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别字与书法习惯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碑别字与书法习惯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碑别字与书法习惯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线条艺术。但它首先必须是记录语言的需同符号,记录语言是书法的根本,是书法艺术的核心,不可动摇。

汉字脱胎于图画,原初汉字的象形特征,为汉字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汉字尽管具象性特征减弱,甚至消失,符号抽象性,形体线条性特征十分突出,但是符号表意性始终是汉字的本质和灵魂。汉字的这种性质为各体书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书法艺术在遵守汉字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张扬个性。具体创作时,运笔走锋,布白结字,都力图与众不同,努力追求险怪诡谲的艺术境界。因此,同一个字,不同的人,写法自然不会相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用字环境,不同的书写心态下,也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单从体态上考虑,书法风格本身不会造成异体字,但是为了趋奇求异而任意增减笔划,改变构件,重组结构,就有可能驱动异体字的发展。

第一部分碑刻的历史演进

一、先秦,碑刻的初始阶段,古文 二、汉代,碑刻的勃兴,隶书

三、魏晋南北朝,碑刻的发展,正书、隶古定 四、唐代,碑刻的高峰,楷书、行草书 五、宋代以后,碑刻的新领域,众体皆备

第二部分 碑刻文字書寫 一、古文字演变的线路 1、

《文物》2007年11期公布《杨机墓志》:“以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征入,拜度支尚书于昔。军国多虞,费用处广”。1“拜度支尚书于昔”,古代无此行文,释文必定有误。复核拓本,发现“昔”字误读。该字原本作“”,应是“旹”的异体字,或作“峕”,通作“时”。《说文·日部》:“旹,古文‘时’,从之、日。”《楚辞·九章·思美人》:“聊假日

1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文物》2007年11期。

1

以须旹。”洪兴祖补注:“旹,古‘时’字。”

“旹”的构件“

”,变形作“

”,即“之”字。甲骨文作萹,,《常岳等一百余人造像碑》,《杨阿难墓志》作;或

”,《元始宗墓志》作

小篆作舔。其形自隶变以下有多个变体,以六朝碑刻为例,可以追溯其演变轨迹。隶定为“",”,《张迁碑》作作

;笔划相连为“

”,《杨颖墓志》作

变为“止”,《宇文诚墓志》作;笔划变形为“

,《李德元墓志》作;由“",”变形为“作

,《元仙墓志》作“

”,《道宝碑记》作

”,《等慈寺残造塔铭》;又变为“",”,《元诲

墓志》:“高祖孝文皇帝

由于““若西之

孙,广平武穆王子。”

”的变化,“旹”有以下形体。曹魏太和五年《何晏砖志》:平。”北魏太和十二年《晖福寺碑》:“宕昌公王庆

,资性

眀茂。”王庆旹,名遇,孝文帝时阉官,《魏书》卷九十四有传,作“时”。《元诱妻薛伯徽墓志》作,北周《叱罗协墓志》作作

,《华岳庙碑》

,《贺屯植墓志》简省作。仅有一例讹作“昔”,即西晋《赵泛

年卅有一,厥命陨阻。”

墓表》:“如昊天不惠,

因误读“”为“昔”字,影响对文句的正确理解,释文断句亦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以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征入,拜度支尚书。于军国多虞,费用处广”。

2、族”,在古文字阶段,表义形符允许整体不在一侧,汉字隶变,特别是楷化以后,形体变化很大,跨方位的形符,很容易被拆分,以适应汉字整体呈方形的结构特征。“族”,字本从“?”,但是碑刻文字常将“?”拆分,《穆亮妻尉氏墓志》作,《元氏妻赵光墓志》作,《檀宾墓志》作

。“?”部隶变,拆分成“方”与“人”,“方”又与

“礻”混,各自重新组合,整个文字结构发生变化。

“方”又与 “扌”形近混同。“族”,《高贞碑》作志》作

,《元信墓志》作

,《元宝月墓

。“扌”部又与“木”部相混,“族”,《元

。由于文字是一个系统,某一个字

演墓志》又作,《尹祥墓志》作

形的变化往往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性质相同的一群字都会成规律的改变。

虽然汉字中所有“?”部字并没有全部改变,但多有类推。如“旅”字类推,从“扌”者,《严震墓志》作者,《奚真墓志》作

,《和邃墓志》作

;从“礻”

,《慧圆道密等造像记》作。

,《赵道德墓志》作

“旌”字类推,从“礻”者,《元瞻墓志》作

2

,《广平侯杨济墓志》作《寇演墓志》作志》作。 3、“”

;“礻”与“衤”讹混,《元秀墓志》作,

;从“扌”者,《熹平残墓碑》作,《元弘嫔侯氏墓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卷四2647页“白部”收“”字,内容如下:

,ér 《字汇补·白部》:“,如支切,音儿。见《金镜》。”

“”就是“皃”的俗字,《金镜》误音“儿”,《大字典》沿误。

“皃”,本是“貌”的古文。《说文·皃部》:“皃,颂仪也。从人,白象人面形。貌籒文皃。”其说可从,可是由于字形演变,不仅造成后世字书因不明字际关系,注音释义处理失当,而且在出土的碑刻材料中,“皃”的多个变体与其它形近字纠缠绞绕,也常常出现释读错误。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1]《萧憺碑》:“哀瘠在,忧未忘也。”《金石萃编》②释作“皇”,严观《江宁金石记》③作“皀”,均有违于文义。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因服丧,哀伤过甚,毁瘠之容现于颜貌。

[2]《文物》1981年12期《南京梁桂阳王肖融夫妇合葬墓》公布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萧融太妃王慕韶墓志》,释文有“太妃援镜贬皂,鸿鹄兴辞。操深恭姜,恸均杞室”。其中“贬皂”一词费解。细核碑拓,“皂”字实作“”,乃“皃”的俗字,通作“貌”,《文物》释文误。贬貌,谓丈夫死后,不为饰容,乃封建时代妇德之一。

[3]北魏熙平二年(517)《元遥墓志》:“俊奇挺,宽雅夙蕰。”“”字《志石文录》⑦卷上作“概”,误。应为“皃”。俊貌,指漂亮英俊的体貌。 [4]北魏神龟二年(519)《元珽妻穆玉容墓志》:“绮虚腴,妍姿晻暧。”“”,《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⑧作“香”,误。当是“皃”字,通作“貌”。绮貌,比喻美丽如绮的容貌。“貌”与“姿”对举成文,均谓姿容。

[5]北魏普泰元年(531)《贾瑾墓志》⑨:“生而秀异,伟端雅。”“”,“貌”

的俗字。伟貌,奇伟的体态容貌。《壬癸金石跋》认为“‘炜煌’当作‘伟’”。释“

”为“煌”,大误。

“皃”,《殷虚卜辞》七二七作“”,《说文》小篆作“”。周家台秦简病方

及其它367号简“餔时浚皃,夕市时发□”,⑩“皃”作“”,是篆书的隶变形体。敦煌卷子?S.610《启颜录》“乃密令侯白改变形貌”,“貌”作“”,又是隶书的楷化。下半简化成两点, S.388《正名要录》“正行者楷脚注稍讹”类“貌”作“”,唐《赠太子司议郎皇甫悟墓志》作“”?,行书作“《太子成道经》“无边神女一》“孕气成珠”。

”或“”,如写卷P.2299

萤萤(莹莹)”,S.6631 Vj《九相观诗一本·婴孩相第

”。

”,”。

“”下部构件“人”改变置向,并楷化变异,北魏《元邵墓志》作“

增加横画,北魏《李谋墓志》作“”。改变笔形,北魏《张宁墓志》作“《元谭妻司马氏墓志》作“”。笔画调整,下横穿出,北齐《□忝墓志》作“

“”的另一变化路径,是把下部构件先写作“”,如北魏《元灵曜墓志》“皃”作“”。在构件“”上直接加点成构件“”,北周《李府君妻祖夫人墓志铭》:“听车识礼,睹皃知机。”“皃”,作“”。有的把构件“”下面一笔写长,如北齐《徐显秀墓志》作“”。再加点,北齐《狄湛墓志》作“”。或改“”作“工”,隋《苟夫人宋玉艳墓志》作

?

。受“亡”的影响类化,北齐《逢哲墓

3

志》又作“”。

三菩

变作“”。写卷敦研020(9-2)《大般涅盘经》:“即得不退阿耨多罗三

提心。”北齐《鲁思明等造像记》:“貌剬标□□抽干而陵云。”写卷S.6825V想

尔注《老子道经》卷上:“无状形像也。”北魏《咨议参军元弼墓志》:“然凝神玮,廉正自居。”“豸”与“犭”相通,“皃”、“”相混,文字进一步简省,“貌”又作“狠”,与“狠戾”字讹混。如北魏《高广墓志》“貌”即作“”。另外,“貌”,又作“”?,见清《步兵少校新安梁文炳墓志》;汉《武荣墓碑》:“久斿大学,然高厉”

根据上文的梳理,可以总结出整字“皃”和构件“皃”形体变异的系统网络:

下面再列出“皃”字释读错误的其它例子:

[1]《考古》1993年第5期《河南偃师两座北魏墓发掘简报》刊布北魏孝昌二年(526)《染华墓志》:“躯超伟,仪范莫群。”“”,《考古》释文作“香”,

?

义不可解,误。《洛阳新获墓志》作“皂”,亦非。应是“皃”字的变形,通作“貌”。躯貌,身躯体貌。

[2]北魏正光五年(524)《元璨墓志》:“君体局聪逸,器清奇。”《洛阳新出北魏墓志选编》⑧释“”为“香”,形既不类,“器香”也不成词,误,应是“皃”字。器貌,器度风貌。

[3]《中国北周珍贵文物》?89页北周宣政元年(578)《独孤藏墓志》:“公美须髯,好容。”“”即“皃”字。该书释文作“皂”,误。容貌,指人的容颜相貌;而“容皂”不成词,义不可解。

[4]《文物》1997年第7期《河北盐山出土北齐□忝墓志》刊出北齐武平五年(574)《□忝墓志》:“其子揩,字难。风流冠辈,瓌超伦。”“”,即“皃”字。瓌貌,指形貌魁伟美好。因字形与“皇”近似,《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释作“皇”,“瓌皇”不词,于文义难通,误。“相同。

?

”与《大字典》所收字形完全

《金镜》不明“

”为“皃”的俗字,误断为“儿”字,随之注音也误。

二、简省

简省的规律大体为:如果一个字相同笔划多,则容易简省其中相重的部分笔划,可以谓之“去重”;有的笔划书写不方便,也可能被简省,可以称为“避难”;有的笔划太多,显得臃肿,书法不美观,也可能被简省,可以概括为“趋美”;有的因文字结构关系发生相离、相黏等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