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及主要知识点(共3套).doc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及主要知识点(共3套).doc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复习试题(二)

一、 单选题:(每空1分,共10分)

1?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B、人生价值C、人生态度D、人生理想 2. 人生的价值趋向是对()的意义。

A自我价值B社会价值C价值质量D价值目标

3?理想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想法。 A实现豁然性B不可能性C超越客观性D实现可能性 4. 理想人的确立于()

A中年B童年C青年D青年时期 5. 处于核心地位的理想类型()

A生活B社会理想C道徳理想D职业理想 6. 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

A “信” B “诚” C “真” D “疑”

7.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为其服务的() A政治制度B文化传统C传统习惯D上层建筑 8. 为人民服务低层次的要求()

A人人为我,我为人人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亳不利己,专门为人D人人为自己,上帝为人家 9. 在一定职业生活屮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准则的() A职业规范B职业行为准则C职业守则D职业道德

10. 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强制作用D、预测作用

二、 多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 下列选项屮,对于道德的理解,正确的有()。

A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B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 -?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C道徳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原始社会就没有道徳 D道德是对人们的

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耍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有()。A 压制个人,束缚个性B集体利益髙于个人利益 C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 D重视、保障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

3、 在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中,有理想、有道徳、有文化、有纪律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

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重在提高人们思想道徳素质的有()。

A有理想 B有道德 C有文化 D有纪律

4、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 A人性本善B社会关系的形成C社会舆论的形成 D自我意识的形成

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反对“权力至上”、“金钱拜物教”、“-亨乐主义”等卑下的人 生

目的,不提倡“平生无大志,但求足温饱”等平庸的人生目的,提倡()。

A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人生目的 B禁欲主义、苦行僧主义的人生目的

C尽情亭受口腹耳H快乐的人生H的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人生目的E大公无私、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徳建设实施纲要”,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 想道德

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为此, 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白觉遵守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A爱国守法B明礼诚信C团结友善D勤俭自强 E敬业奉献

7、 道徳品质的培养既是个人修养的任务,也是社会教育的目的,一个人的道徳品质是() A生來就有的

特征

B靠教育、实践或感化获得的 C长期遵守或违背道德所得到的结

果 D主观上道德认识和客观上道德行为的统一 E在一次或两次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岀來 的偶尔的心理

8、 “只有在集体屮,个人才能获得全而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 有个人

自由。”这说明()。

A没有集体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人利益B集体主义坚决排斥个人利益和个性自由

C广大人民只有靠集体奋斗才能实现自身的正当利益 D只有集体的事业兴旺发达,才能保 障个人的

正当利益充分实现E集体主义可以完全不顾个人的思想,要求个人无条件地服从集 体

9、 下列属于良好道徳品质的有()。 A正直无私、忠诚守信 D察言观色、花言巧语

B仁爱互助、推己及人 E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C敬业好学、勇敢进取

10、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是指()。

A追求真理的精神B勤劳勇敢、酷爱自由的民族精神C整体主义思想 D乐群贵和、 孝慈友恭的传统美徳E崇尚志向、重视节操的精神境界

11、 道德品质与道德原则规范的关系表现为()。 A道德品质和道德原则规范相互依存

B道德品质对道德原则规范的形成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 C道德原则规范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定向和调节作用 D道徳品质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徳原则的功能 E道德原则具有巩固和强化道德品质的功能 12、 行政执法的主体是:()

A、国务院B、地方各级人民政府C、各级政府屮享有执法权的下属单位D、法律授权的 社会组织 13、 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有()。 A、指引作用B、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C、强制起作D、预测作用E、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14、 劳动者的权利包括()

A、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B、休息休假的权利C、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D、 对违反《劳

动法》的行为进行监督的权利

15、 关于父母子女I'可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和监护人B、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C、父母与子女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D、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与其生父母之间的权利 义务是不

同的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3?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四、 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案例一:村民李文把麦子铺在公路上,利用过往的车辆压掉麦粒,一直劳动到深夜12时。 其10岁的儿子躲在公路麦草下睡觉,父母未发觉。当吋恰有一辆货车从麦杆上驶过,正好 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当场死亡。司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15分)

案例二:甲,某幼儿院教师。一日,甲带全班同学到郊外游玩。乙(3岁)是甲所带班的学生, 不慎落入粪池。甲用木棍插入粪池试探深浅,发现其不到1米深,但甲嫌脏,未下去救人, 只是向路人呼喊求救。后来了一个青年小伙子丙,也嫌脏,未跳入粪池,只是和甲一起呼救。 最后來了一个老农,跳入粪池救起乙,但因窒息时间过长,乙死亡。问题:甲和丙的行为是 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15分)

大学《思修》参考答案(二)

一、 单选题:(每空1分,共10分)

l.A 2.D 3.D 4.D 5.B 6.A 7.D &A 9.D 10.C.

二、 多选题:(每空2分,共30分)

I. ABCD 2.BCD 3.AB 4.BD 5.AD 6.ABCDE 7.BCD 8.ACD 9.ABCE 10.BCDE II. A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答:(2)社会条件: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 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 价值的

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答: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爱国主义与用户祖国统一的一致性;经济全球化的 形势下

要弘扬爱国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白强不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 答:a学习法律知识b掌握法律方法c参与法律实践d努力树立法律信仰e积极宣传法 律知识f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四、 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 答案要点:《屮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 会

的结杲,因为疏忽人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可见过失犯罪是以应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为前提条件 的。在这个前提条件下,由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造成了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才构成过 失犯罪。(7分)而上例中的司机,深夜开车行驶在开放的公路上,是正常且合法的行为, 小孩躲在公路麦杆下现睡觉是非正常的现象,纯属偶然,因而司机无法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以,尽管司机造成了压死小孩的危害后果,但从主观方面来讲,不存 在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过失。(4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 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 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认为是犯罪。”所以这位司机压死

小孩的行为不构成过失犯罪,不负 刑事责任。(4分)

2、 答:甲的行为是不作为犯罪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白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 该义务,即“当为而不为”。(3分),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在客观上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行为人负有实

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不作为的前提。特定义务是法律 上的义务,而不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3分)

②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法律只是要求能够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而不会强求不能履 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 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2分)③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 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他却没有履行特定的义务, 这是区别作为与不作为的外在根本标志。(2分) 甲确有救助的能力,客观上已知粪池不 太深,甲奋不顾身跳入粪坑是根本不可能危及其生命的,当然毫无疑问,甲不救人构成不作 为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2分) 如果甲确无救助的能力,如粪池太深等等,是不能定甲故意杀人罪的,而应按民事责任处理。 (2分)青年小伙子丙的行为,因为没有义务,”见死不救”仅仅受道德谴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