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9639—2013版本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内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GBT29639—2013版本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内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 总则

1.1编制目的

CNG加气站系易燃易爆场所,属于重点防火部门,对CNG加气站的管理应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密防范,从严管理,要把安全生产管理的切入点放在防范火灾和爆炸,防泄漏之上,对压力容器突发事故制定预案,降低事故损失,做到人机环境系统协调。为以防万一,居安思危,特制订本事故应急预案。CNG加气站的管理人员及员工应熟悉此预案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训练培训,人人在事故发生时,会按照预案要求职责划分,各司其职,反应迅速,措施正确,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4、《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5、《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

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3月20

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1.3适用范围

1

××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本应急救援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加气站内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生产事故时的应急处置。

1.4应急预案体系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完善应急救援方案,经过安全生产委员会的严密审查,特增加此应急救援预案。本站现有《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和《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5应急工作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抓好生命安全,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单位自救,社会救援的原则。

二、事故风险描述

本站压力容器,主要为运输压缩天然气的长管拖车,提供压力的压缩机,储存高压天然气的储气井,为车辆充装天然气的加气机,提供外界动力的空压机。长管拖车、压缩机、储气井、加气机等压力容器容易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给附近居民带来安全隐患。

三、应急组织机构及职务

3.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发生紧急事件时,现场指挥部在总指挥的领导下,有序开展应急救援。见图1

2

××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管理总负责人 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 ×× 应急救援处置组 现场总指挥:×× 成员:××、×× ××、×× 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图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图

应急救援预案领导组组长:××

成员:××、××、××、××、××、××、××、××、××、

××、××。

应急救援预案总指挥:×× 事故现场总指挥:××

3.2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岗位职责

总经理为加气站事故应急救援管理总负责人,加气站设应急处置组和后勤保障组,为加气站日常应急管理机构,站长任主任,副站长、安全员、设备维护人员为成员。 3.2.1应急救援总指挥岗位职责:

(1) 组织制订压力容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 负责现场人员、资源配备,应急队伍的调动。 (3) 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3

××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 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 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 事故状态下确立办公室、安全保卫组、安全消防组、医疗救护组、后勤救护组、事故分析调查组、通信联络组、善后工作组等内部机构及工作职责和各级人员的职责。

(7) 压力容器事故的上报工作。 (8) 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物证、资料。 (9) 组织应急救援的演练。 (10)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 3.2.2现场指挥部岗位职责

(1) 协助应急救援总指挥工作。 (2) 向应急救援总指挥提出对策和建议。 (3) 保持与现场指挥人员的直接联络。

(4) 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物资、设备以及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5)对压力容器事故现场的危险情况进行及时评估并随时上报现场指挥部。

(6)传达和落实现场指挥部的指令和安排、承上启下保证现场救援有条不紊的进行。

(7)协调现场救援各组的工作,保持相互沟通,快捷有效的按程序实施救援。

3.2.3应急处置组岗位职责

(1)做好现场保护和警戒工作,在保证应急救援的同时尽量保护现场。

(2)必要时协助指挥部负责事故周围危险区域人员的疏散和撤离。

(3)维持救援现场的秩序。 (4)负责通信保障。

(5)负责将伤员撤离危险区域。

(6)采取有力措施切断事故发展链条,控制事故危险源的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