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全文详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声律启蒙全文详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排行,其中马良的才学在兄弟当中最为突出。马良眉有白毛,当时有俗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见于《三国志·蜀志》。)后世便称兄弟中才干最突出者为白眉。

2三弄笛:这是一个典故,见于《世说新语·任诞》。晋人王徽之(宇子献,王羲之之子)曾听说桓伊(宇叔夏,小字野王)善吹笛,但互不相识。有一天,王徽之乘船出城,桓伊正驾车从岸上经过,别人告诉王徽之:这个人就是桓伊。王徽之便叫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当时桓伊已经担任过淮南太守、豫州刺史等高官,但久闻王徽之的名气,便下车替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完以后,未交谈一句,使各奔东西了。弄,本为双手把玩宝玉的意思,此处引申为双手持笛演奏,有一支古笛曲名便为《梅花三弄》。 3这是两个典故。上联出自《太真外传》。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在沉香亭召见杨贵妃,而杨贵妃宿醉未醒。明皇叫侍女将杨贵妃扶至沉香亭,杨贵妃带醉补了一下妆,但不能下拜。唐明皇笑着说:?岂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怎么是醉了呢?是海棠花还没睡够呀!)后来宋朝苏轼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银烛照红妆?,用的就是这个典故。下联出自《三辅故事》,据说汉朝宫苑中有株柳树,树形像人,称之为人柳,?一日三眠三起?。清历鹗的《台城路·蚕》词中写养蚕人?守定芦帘,三眠三起似人柳?,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4张骏句:据《太平御览》卷 124《偏霸部·西梁》李暠所云,从前河右地区(今甘肃酒泉一带)无楸树槐树,东晋后期割据于河右地区的前凉国张骏曾从陕西一带弄来一些树种移栽,都死了。前凉于公元376年被前秦灭掉之后,李暠逐渐占据河右,于公元400年建立西凉。有一天,忽然在酒泉宫西北角上长出了一棵槐树,李暠认为是吉兆,便有感而作了《槐树赋》。原注引自《凉录》说《槐树赋》为张骏所作,与原文所言相合。疑原文及原注均误。杜陵:指唐代诗人杜甫。宋人王禹偁《诗话》说,杜甫的母亲名海棠,杜甫为避讳而从不作吟咏海棠的诗。

5晋士句:这句的意思是说,晋代的文士才具奇特,外人只能观察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就如同从竹管中看金钱豹,只能看到它身上的一块花纹一样。此语原出自《世说新语·方正》,说王子敬(即王献之)小时候看人玩一种棋,能看出双方的胜负。游戏者看他年龄小,轻视他,说:?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五总之龟:龟被古人视为长寿的灵物,千年五聚,因而称博学多闻的人为五总龟。《新唐书·殷践猷传》说,殷氏学问淹通,贺知章?尝号为五总龟?。五总,聚集了五次,即经历了千年。 这里有必要对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首先,四支这段典故很多,其中有一些典故是荒谬的,我们自然可以判断出来,没有必要恪守。毕竟《声律启蒙》是古

代人写的东西。

第二,第二段的注1提到了所谓?动宾结构?,这是个什么概念,大家以后就会学到。蓝田种玉老师已经开贴,相信不久大家就能够开始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进而掌握这些概念。

最后,对第三段的注4疏通一下。从?据《太平御览》卷?到?便有感而作了《槐树赋》?这是《声律启蒙与诗词格律详解》的考订,认为《槐树赋》是李暠所作。后面?原注?是指《声律启蒙》的原注,并且说那个注解和《声律启蒙》的说法一致,都认为《槐树赋》是张骏所作。但是,从《太平御览》的记录看来,《声律启蒙》原文和原注都错了。 五 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1。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2。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3。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4。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5。 ————————注释———————— 1朗:月光明亮。

2矶(音jī):水边的石滩或突出的大石头。

3朝(音zhāo):早晨。珠玑:珍珠的统称。圆者为珠,不圆者为玑。

4欹(音qī):不正、倾斜,这里是斜靠着、斜倚着的意思。念:想着。边衣:供戍守边防的战士穿的衣裳。古代军队战士的衣服(特别是寒衣)要由家中的妻子寄送。

5莎(音suō):草名,即香附。其块茎叫香附子,呈细长的纺锤形,可入药。

宽对猛,是对非1,服美对乘肥2。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3。

桃灼灼,柳依依4,绿暗对红稀5。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6。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注释————————

1宽对猛:宽指政策宽缓,猛指政策严厉,《左传》昭公二十年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宽缓的政令和严厉的政令互相补充调剂,国家的政局就能上下和谐。) 2乘(音ch?ng):乘坐,动词,此处指乘坐的马匹,做名词用。这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3珊珊:海洋中一种腔肠动物的骨髓形成的树枝状的东西,颜色多样,可作装饰品。玳瑁(音dàimào):海洋中的一种动物,形状似大龟,背壳有花纹,四肢为鳍足状,甲片可作装饰,亦可入药。

4此联两句均出自《诗经》。上联出自《国风 ·周南 ·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