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医诊断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①望诊:或因疼痛而坐卧不安,舌象无明显变化。 ②闻诊:无明显异常。 ③问诊:胀闷、疼痛。 ④切诊:脉弦。

(3)辨证要点:胀闷、疼痛

说明:疼痛呈攻痛、窜痛、胀痛,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好发于胸胁、乳房、

胃脘等部位,或因情绪变化而增减,嗳气、肠鸣或矢气后减轻。 4气逆证。

(1)掌握概念: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升动太过)气上冲逆而不调所表现证候,以肺、

胃、肝三脏多见。

(2)临床表现:

①望诊:未见明显异常。

②闻诊:咳嗽喘息、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③问诊:头痛眩晕、昏厥、呕血。 ④切诊:脉弦

(3)辨证要点:临床抓住肺、胃、肝三脏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的症状为主。 5血虚证。

(1)掌握概念:是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 (2)临床表现

①望诊: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舌淡苔白。 ②闻诊:无明显异常。

③问诊: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衍期,甚或

闭经。

④切诊:脉细无力。

(3)辨证要点: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呈现淡白并见全身虚弱为特征。 6血瘀证:

(1)掌握概念:凡离开经脉的血液,未能及时排除或消散,而停留于某一处;或血

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失去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而产生的症候,是为血瘀证。

(2)临床表现:

①望诊: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表红丝赤缕或

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静脉曲张,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

②闻诊:无明显异常。

③问诊: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夹有血块,

或大便色如柏油,妇女常见月经淋漓不止或经闭。

④切诊:痛有定处如针刺,拒按,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按之硬,在腹内

者,坚硬按之下移,癥积,脉细涩。

(3)辨证要点:痛有定处如针刺,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 7血热证。

(1)掌握概念:是指脏腑或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2)临床表现:

①一派实热征象:心烦不宁,口渴身热,舌红脉数。

②耗血动血表现:咳血吐血、衄血、尿血、月经量多崩漏等。 ③局部血行壅滞:疮疖疔痈及内脏的痈肿。

9

(3)辨证要点:一派热盛动血合并局部血行壅滞的实热证候(热症、舌质红,脉滑

数或弦数)。

8血寒证。

(1)掌握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液运行不畅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临床表现:局部拘急、疼痛,得温痛减、舌淡紫、舌苔白,脉沉迟弦涩。 (3)辨证要点:抓住主要临床表现 9津液不足证(内燥证)。 (1)掌握概念:是指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去津液的滋润濡养和充盈所表

现的证候。依病轻重分为二种。

①伤津:体内津液耗伤,但病势较缓,病情较轻。

②脱液:津液极度耗伤,机体某些营养物质受损,病势急骤,病情危重。 (2)临床表现:

①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②兼症:心烦口渴、身热。皮肤干燥瘦瘪,眼球深陷,咽干唇焦(螺纹干瘪)。 ③特殊脉象:舌燥无津,脉细数无力。

(3)辨证要点: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10水肿。

(1)掌握概念:肺、脾、肾三脏、三焦功能失常,水液停于体内泛溢到肌肤引起面

目、四肢、胸腹甚至周身水肿的证候。

(2)临床表现:

①望诊:水肿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腻或白滑。 ②闻诊:呕恶。

③问诊:头面浮肿,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来势迅速,或腰以下水肿为

甚,小便短少,纳呆、腹胀、便溏,肢体困重、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或伴有恶寒发热,咽喉肿痛。④切诊:腰以下肿,按之凹陷不起,或全身水肿,按之没指或头面浮肿,皮肤薄而光亮,四肢欠温,脉浮紧或浮数,或沉,或沉迟无力。

(3)辨证要点。

①水肿发病急,来势猛,先见于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阳水。 ②水肿发病缓,来势徐,先从足踝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阴水。 11痰饮证。 (1)掌握概念:

①痰证: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留于脏腑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一局部或见于

全身,病位广泛,“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表现的证候。

②饮证:质地清稀,停留于胃肠心肺,胸胁等处形成的病证,病位比较局限,

《金匮》依据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四饮。

(2)临床表现:

①望诊:咳嗽咯痰,气喘不能平卧,呕吐痰涎或痰液清稀,色白量多,神昏癫

狂,半身不遂,舌苔腻或黄腻或白滑。

②闻诊:咳嗽,喉中痰鸣,肠中水声漉漉。③问诊: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

心,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喉中有异物感,心悸或胁肋胀闷疼痛。④切诊:瘰疬,气瘿,痰核乳癖,脉滑或弦。

(3)辨证要点。

10

1咯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舌苔腻,脉

滑为痰证。

2喘息不能平卧,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

脉弦为饮证。

见习六 病历书写

目的:通过临床见习,学会和掌握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的书写格式和要求,熟悉

住院期间的其它有关记录。 要求:见后书写要求。 学时:2学时

方法:掌握好书写格式、要求的前提下,围绕主诉用望、闻、问、切方法收集病

情资料。

内容: (一)住院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姓名 性别 病案号 年龄 婚否

民族 籍贯 出生地  职业 工作单位

家庭住址 邮政编码 入院日期 病史陈述者 病史采集时间 发病节气 可靠程度 问诊

主 诉:记录患者自觉最痛苦的症状(部位、性质)和病程时间。

现病史:围绕主症详细询问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治过程,重点写明起病情

况,发病起因、诱因、时间,主要症状和伴随症状,病情演变与发展;检查、诊断、治疗经过;所用过的中、西药物、剂量、时间或其它特殊疗法;药后反应及症状体征等病情变化情况(结合“十问”加以记录)。

既往史:记录一般健康状况和过去曾患过疾病的时间和治疗情况。

个人史:记录出生地、居留地、居住环境、生活和工作情况、饮食习惯、特殊嗜

好、性情及精神状态,小儿应记载生长、发育、喂养史。

婚育史:女性患者要记录经带胎产史,包括月经初潮年龄、行经期、周期、绝经

年龄;生育史包括孕、胎、产,配偶及子女的健康状况。

过敏史:记载药物、食物及其它过敏情况。

家族史:记录直系亲属和与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亲属的健康状况和发病状况,如

亲属死亡则应记录其死因、死亡时间及年龄。

望、闻、切诊

神色形态:包括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声息气味:语言、呼吸、咳喘、呕恶、太息、呻吟、肠鸣及各种气味。

皮肤毛发:毛发疏密、色泽、分布;肌肤温度、湿度、弹性以及有无斑痕、疮疡、

瘰疬、肿块、浮肿等。

舌象:舌苔(苔形、苔色、津液),舌质(色、瘀点、瘀斑),舌体(形、态)舌底脉

络(颜色形态)。

脉象:寸口脉,必要时切人迎,趺阳脉。

小儿指纹(三岁以内):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

11

头面、五官、颈项的望、闻、切诊: 胸腹部的望、闻、切诊:

腰背、四肢、爪甲的望、闻、切诊 前后二阴及排泄物望、闻、切诊

体格检查:系统记录西医查体的阳性体征及有鉴别意义的阴性体征。各科或专科

特殊检查情况均可记录在此。

实验室检查(包括特殊检查):记录入院时已取得的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特殊检

查结果,如血、尿、便常规、肝功、HBsAg、胸透、心电图、内窥镜、CT等。

四诊摘要:把四诊所得的资料(与辨证论治有密切关系)进行全面、系统、扼要的

归纳。

辨证分析:要求从四诊、病因病机、证候分析、病证鉴别,病势演变等方面进行

书写。

西医诊断依据:指主要疾病的诊断依据,并非所有疾病。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病(症)名 证名

西医诊断:病名

有几个病、证就写几个病、证,病类与证类名称当另行写出,并与病、证名错过一格,以示从属本病的病类、证类名称;西医诊断写在中医诊断的下面,有几个病名写几个病名,病名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凡超过2种以上诊断者,按主次先后顺序排列。

治则治法:治则是治疗的指导原则,治法指具体的治疗方法。

方药:用成方者,应写出方名及加减,自拟方可不写方名,方药要求每行写四味

药,方药右上角注明特殊煎服法,右下角写剂量,必要时写明煎法及服法。 辨证调护:指医师对调养、给药及食疗、护理等方面的要求。 实习医师签全名:××× 住院医师签全名:××× 主治医师签全名:×××

注:以上格式仅是一般病历书写格式,专科病历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科的特点,酌情增减。

(二)中医门诊首次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姓名: 性别: 年龄:

病案号: 科别: 年 月 日 问诊: 主诉:

病史:主症发生的时间、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诊治经过及必要的既往史等。 望、闻、切诊

与诊断有关的望、闻、切诊的阳性所见,必要的体格检查等。 舌象(舌体、舌质、舌苔、舌底脉络)。 脉象(两周岁以下小儿需察食指络脉)。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辨证分析

诊断:中医、西医病名诊断及有关证名诊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