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 第7单元-一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 训练-落实提升 第7单元-一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B.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C.乐羊以有功见疑 D.其子所以反者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请”通“情”;D项,“反”同“返”。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圣人不期修古?是以.?A. ?构木为巢,以辟群害?.?戮?厚者为.?C. ?而身为宋国笑?.

?事?论世之.?B.

?因为之备?.?民悦之?而.?D. ?而自知其益富?.

【解析】 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C项,均为介词,“被”;D项,因果连词,于是就、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其足?先自度.?A.

?吾忘持度?.?富?而自知其益.B.?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之?曩将罪.C.?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意也?举烛,非书.D.? ?故先王有郢书?.

【解析】 A项,前一个“度”带了宾语“其足”,是动词,当“用工具丈量”讲;后一个“度”作“持”的宾语,是名词,当“尺码”讲。B项,前一个“益”带了宾语“富”,是动词,当“增加”讲;后一个“益”修饰“信”作状语,是副词,当“更加”讲。C项,两个“罪”都带了宾语,前一个的宾语是“之”,而后一个的宾语是“自”,均是动词,但依据句

意,前一个“罪”当“惩罚”讲,后一个“罪”当“怪罪”讲。D项,两个“书”均为名词,当“书信”讲。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解析】 A项,“不法”是两个词,“不效法”,而在现代汉语中,“不法”的意思是“违犯法律”;B项,“自信”是“信自”的倒装,意思是“相信自己的脚”,而在现代汉语中,“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意思;C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因为”是两个词,“因,根据;为,替”,而在现代汉语中“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答案】 C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B.举烛,非书意也 C.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B.会天疾风 .C.犯风而罢虞人 .D.过而击之也 .

【解析】 D项,过:犯错误。 【答案】 D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攻原得卫者.A.? ??假舆马者.?与百姓为戍?为鼓以.?C. ?洎牧以谗诛?.

?食?待公而.?B.

?见疑?信而.

?至击汝?敌人旦暮且.?D. ?若属皆且为所虏?.

期:约定 会:适逢 犯:冒着 过:经过

【解析】 A项,第一个“者”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者”,“……的人”。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项,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D项,均为副词,将要。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 D项,“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答案】 D

9.给文中画波浪的句子断句。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答案】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2)句中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3)句中的“信”指相信。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