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翻译文言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①,恐,使荆轲刺秦王②。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③,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④,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⑤。王翦谢病老妇⑥。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大雨雪⑦,深二尺五寸。

①患:担心。②荆轲刺秦王:事详《刺客列传》。③体解:就是肢解,古代分解肢体的酷刑。④益:增加。诣:往,到。⑤王(wàng,旺)之:在那里称王。⑥谢病:推说有病。老妇:告老还乡。⑦雨雪:下雪。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①,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②,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③。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④。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①强(qiǎng,抢)起之:勉强起用他。②降越君:使越君降服。越君,越族首领。楚威王已灭越国,其余族不称王,自称君。③酺(pú,蒲):命令特许的大聚饮。秦汉时,三人以上无故聚饮有禁,违者罚金四两。秦灭韩、赵、魏、燕、楚五国,下令特许聚饮,以示庆祝。④不通秦:不与秦国来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①,请为藩臣②,已而倍约③,与赵、魏合从畔秦④,故兴兵诛之⑤,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⑥。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⑦,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⑧,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⑨,六王咸伏其辜⑩,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11),传后世。其议帝号(12)。”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13),其外侯服夷服(14),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15),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16),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17),令为?诏?(18),天子自称曰?朕?(19)。”王曰:“去?泰?,著?皇?(20),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21)。”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22),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23)。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24),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25),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①异日:往日,先前。效:献。②藩臣:为朝廷守边的属臣。③已而:不久。④畔:通“叛”。⑤诛:讨伐。⑥庶几:也许,或许。息兵革:停止战争。兵革,本为兵器和甲胄,这里借指战争。⑦阴:暗中。贼:杀人者,即刺客。⑧眇眇:渺小,微小,自谦之词。眇,同“渺”。⑨宗庙:祖庙,这里指祖宗。⑩咸:都。伏:受到(应有的惩罚)。辜:罪。(11)称:称扬,显扬。(12)其:表示祈使,命令。(13)五帝:有几种说法。《史记》所指的是:黄帝、颛(zhuān,专)顼(xū,须)、帝喾(kù,酷)、尧、舜。(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径一千里的地方为王畿,再往外分为九服,由近及远,每隔五百里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里“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远近地区。参与《夏本纪》、《周本纪》。(15)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区划,周代县大于郡,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谓“三皇”,传说中五帝以前的三个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诏:诏书,皇帝颁发的文告命令。(19)朕:原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听政的太后专用的自称。(20)著(zhuó,灼):附着,这里有留下、保留的意思。

21

(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无”谥(shì,试):封建时代,皇帝和达官贵族死后,被追认的称号。(23)行(旧读xìng,性):品行,事迹。(24)无谓:没有意义。(25)以计数:由此计算。数,算。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②。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③,朝贺皆自十月朔④,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⑤,数以六为纪⑥,符、法冠皆六寸⑦,而舆六尺⑧,六尺为步⑨,乘六马⑩。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11),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12),然后合五德之数(13)。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①推:推求,推论,终始五德:战国时阴阳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原理来附会王朝的兴废更替,就是所谓“终始五德”。夏、商、周三个朝代始别为木德、金德、火德,则代周者当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属性。传:次第。②从所不胜:取周德抵不过的属性,即水德。③改年始:也叫“改正(zhē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岁首,以此表示受命于天。周以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为岁首,秦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④朔:阴历每月初一。⑤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毛装饰的旗。节:符节,使者所持的凭证。上黑:崇尚黑色。上:同“尚”,崇尚。五行说以黑色象征水德。⑥数以六为纪:意思是数字的成数以六为极点。纪,极,终。按:数字一般是起于一,终于十,秦改为终于六,是因为秦属水德,水主阴,而《易》卦中的阴爻(yáo,遥。符号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一说:按五行相生相克的序数,水克火序数为六。⑦法冠:御史所戴之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以此赐给御史,称法冠。后来汉使节、执法者也戴此冠。⑧舆:车。六尺:指两轮间的距离。⑨步:古以两举足以步,即今所谓两步,作为长度单位,秦代以六尺为一步。⑩乘六马:一辆车驾六匹马。(11)戾(lì,厉)深:严厉,狠毒。(12)刻削:刻薄。(13)合五德之数:这是说秦严法毋仁合于五行规律。秦以水德,水为阴,阴主杀。数,命数、规律。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②。”始皇下其议于群臣③,群臣皆以为便④,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⑤,相攻击如仇雠⑥,诸侯更相诛伐⑦,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⑧,甚足易制⑨。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⑩。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11),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12)。”

①填:同“镇”。镇压,安定。②唯:希望,敬词。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词,可译为络予宠幸。③下:交下。议:建议。④便:有利,合适。⑤后属:后裔,后代。⑥仇雠(chóu,仇):仇敌。⑦更相:互相。⑧公:公家的。⑨足:可以,能够。⑩术:方法,手段。(11)树兵:意思是挑起战争。(12)是:对,正确。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①。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②,金人十二,重各千石③,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④。车同轨⑤。书同文字⑥。地东至海暨朝鲜⑦,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⑧。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⑨。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⑩,作之咸阳北阪上(11),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12)。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13)。

①黔首:也称“黎首”,指百姓。黔,黑色。②销:熔化(金属)。鐻(jù,据):如钟一类的乐器,夹置在钟旁,像猛兽形,由木或铜制成。③石: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④衡:秤。又《史记新证》以为当以“一法”为句。⑤同轨:指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都相同。⑥书:书写。⑦暨(jì,既):和,同。⑧并:傍,沿着。⑨章台:秦故宫名,以宫内有章台而为名。上林:苑名。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界。⑩写:描摹。放:通“仿”。(11)阪(bǎn,板):山坡。(12)复道:阁道,天桥,周阁:环行的长廊之类。一说是周围的楼阁之意。(13)充入:置入。放进去。

22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①,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②。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③。筑甬道④,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⑤。

①焉:乃,于是。信宫:宫名,即长信宫。②天极:北极星。③甘泉:秦宫名。④甬道:两侧筑有墙的通道。皇帝在甬道中来往。外人看不见。⑤驰道:驰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秦驰道通达全国各重要地区,道路宽五十步,路中三丈宽的部分,种树为界。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鱼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①。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②。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③。亲巡远方黎民④,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⑤,本原事业⑥,祗诵功德⑦。治道运行⑧,诸产得宜⑨,皆有法式。大义休明⑩,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11),建设长利,专隆教诲(12)。训经宣达(13),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14),靡不清净(15),施于后嗣(16)。化及无穷(17),遵奉遗诏,永承重戒(18)。

①封禅:战国时期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望祭:遥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种仪式。②修饬(chì,斥):意思是行为端正,不逾规矩,饬,谨慎。③罔(wǎng,网):无。宾服:诸侯入贡朝见天子,也就是归顺、臣服的意思。④黎民:《史记志疑》以为二字为衍文。⑤从臣:随从臣子。迹:功业,事业。⑥本原:推究。⑦祗:恭敬。⑧治道:指治国之道。⑨诸产:指各种物产。⑩休明:美好显著。休,美善。(11)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夙,早。兴,起。(12)隆:尊崇。(13)经:经典,宣达:通达。(14)昭:光明。隔:《集解》引徐广曰:“一作?融?。”融,流通,流传。(15)靡:无,无处。(16)施(yì,益):蔓延,延续。(17)穷:极,尽。(18)戒:命令,告诫。 于是乃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①。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②,皇帝作始。端平法度③,万物之纪④。以明人事,合同父子⑤。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士,以省卒士。事已大毕,及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⑥。上农除末⑦。黔首是富⑧。普天之下,抟心揖志⑨。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⑩。匡饬异俗(11),陵水经地(12)。忧恤黔首(13),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14)。方伯分职(15),诸治经易(16)。举错必当(17),莫不如画(18)。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不逾次行(19),*邪不容,皆务贞良(20)。细大尽力(21),莫敢怠荒。远迩辟隐(22),专务肃庄。端直敦忠(23),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24)。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25),终无寇贼。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26),皇帝之土。西涉流沙(27),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28)。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29)。

①复:免除赋税或徭役。②维:在。③端平:端正。④纪:纲纪,准则。⑤合同:和睦。⑥本事:根本,指农业。⑦末:指工商业。⑧黔首是富:等于说“富黔首”让百姓富足。是,助词。⑨抟:同“专”,专一。揖:通“辑”,聚,会集。⑩维:系,是。(11)匡饬:扶正,整顿。(12)陵水经边:意思是跋山涉水。陵,经过。(13)忧恤:担心,忧虑。(14)所辟:意思是如何避免犯法。辟,同“避”。(15)方伯:本为一方诸侯之长。这里指地方长官。(16)治:指各级官署。经易:治理。“经”、“易”都是治的意思。(17)举错:举措。错,同“措”。(18)画:划一,整齐。(19)次行(háng,航):等级。(20)务:致力于。贞良:正直,善良。贞,正。(21)细大:小大。(22)辟(pì,僻)隐:幽僻,偏僻。辟,同“僻”。(23)敦忠:忠厚。(24)存定:安定,安抚。四极:指四方边远的地方。(25)六亲:

23

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一说是指父、母、兄、弟、妻、子。这里泛指亲属。(26)六合:天、地、东、西、南、北为六合,这里指普天之下。(27)流沙:指西部沙漠地带。(28)臣:称臣,臣服。(29)宇:房屋。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①。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②。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③,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④,以欺远方,实不称名⑤,故不久长,其身未殁⑥,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休道行德⑦,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⑧,刻于金石,以为表经⑨。”

①与:参加,参预。②封域:疆界、领地。③三王:指三代之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④假:借。⑤不称名:与其名不相符。⑥殁:死亡。⑦体:实行。⑧相与:共同。⑨表经:表率,典范。

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①,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②,入海求仙人。

①斋戒:古人祭祀祷告之前要沐浴更衣,忌酒,吃素,不与妻妾同寝,整洁心身,以示虔诚,叫斋戒。②发:征发。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①,欲出周鼎泗水②。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③?”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④,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⑤,赭其山⑥。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①祷祠:祭祷。祠,祭祀。②周鼎:相传夏禹收天下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后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商汤迁之于商邑,周武王迁之于洛邑。《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二岁,九鼎入秦。《正义》云:“秦始王取九鼎,其一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③湘君:湘水之神。《史记》以为是尧女舜妻。(见下注)《索隐》以为是舜。④尧女,舜之妻:相传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妃。后舜出外巡视,死在苍梧,二妃赶到,也死在江湘之间,葬在君山,即湘山。此地产斑竹,其斑相传即二妃之泪水所染,因名湘妃竹。⑤刑徒:被判刑而服劳役的人。⑥赭(zhě,者):红色,这里是使变红的意思,湘山之土为红土,树木砍光,山就变成红色的了。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①。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②,阳和方起③。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④,原念休烈⑤,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⑥。外教诸侯,光施文惠⑦,明以义理。六国回辟⑧。贪戾无厌⑨,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⑩,莫不宾服。烹灭强暴(11),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12),永为仪则(13)。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15)。 其东观曰:

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16)。逮于海隅(17),遂登之罘,昭临朝阳(18)。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武威旁畅(19),振动四极(20),禽灭六王。阐并天下(21),灾害绝息,永偃戎兵(22)。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23),昭设备器,咸有章旗(24)。职臣遵分(25),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26),临古绝尤(27)。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旋(28),遂之琅邪,道上党入(29)。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