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市白沟镇总体规划(修编)( 2007—2020)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碑店市白沟镇总体规划(修编)( 2007—2020)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城乡用地协调原则

白沟镇域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完善镇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协调,构筑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

① 坚持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贯彻“以整体协调发展为基本,以土地利用为重点”、“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指导思想。

② 空间上实现三个集中,即企业向镇区工业区集中,居住向镇区居住小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 ③ 确保镇区拓展用地的需求,实现镇区产业发展与空间供给的优化。 ④ 严格保护生态敏感区,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空间的可持续利用。

(2)白沟镇域空间布局形态

考虑白沟镇的长远发展,调整现状居民点分布结构,通过撤、并、迁促进人口向镇区和农村社区集聚。 规划镇域空间形成“一城”加“三社区”城乡社区规划结构。以白沟镇区为镇域中心,依托白泗公路、津保公路在镇区东侧分别设置王家场、义合庄、大高村三个农村社区。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白沟镇域空间管制区划

规划整合、协调城镇发展、产业空间、生态保护、景观体系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根据不同土地适宜性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将白沟全镇空间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适宜建设区

适宜建设区指应倡导在该区建设的区域;本规划将适宜建设区分为城镇建设区和农村建设区。

① 城镇建设区,属镇域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地区,主要指白沟镇区。宜紧凑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镇区建设总体上采取集中布置,工业区为组团式布局,分为两大工业组团。其中,团结路以北、滨水路(暂定名)以南、京白路以东为以箱包生产加工为主的无污染工业区,积极鼓励节能型、节地型清洁产业的发展,形成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清洁产业化区域;滨水路以北、十白路以东为北部工业区,该区要求严格限制污染型、高耗能型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服装、纺织、玩具、五金皮革等产业。

现状(2007年)镇区建设用地为12.83平方公里,规划期末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25.50平方公里,占镇域土地总面积的46.79%。

② 农村建设区,以规划确定的3个农村社区为基础适当扩大,其余各村不再安排新的村庄建设用地。农村社区建设应遵循集约化原则,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递减的前提下,通过城市化发展,人口转移后的村庄退宅还田、村庄撤并等多种途径使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社区原则上不设工业用地,新建工业项目向城镇集中,各项建设严格按国家、省、市规定的用地标准控制。 农村建设区人均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规划农村建设区用地面积为1.52平方公里,占镇域土地总面

积的2.79%。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主要是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用地以及根据规划纳入“撤村并镇”的农村居民点。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用地,在规划期内将要撤并的农村居民点,将严格限制新的建设行为。

① 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用地,该区域内规划集中、合理布置区域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和分期建设区域供水干管、110千伏电力线、镇域规划主要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基础设施走廊应与绿色通道、绿化带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和控制镇区的发展空间。

② 规划将要“撤村并镇”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包括南留村、辛许庄、南刘庄、北刘庄、许庄、顾村、许场、于庄、东卢村、西卢村、宋村、卢辛庄、小高村13个行政村。根据规划这些村庄将逐步并入镇区内,在规划期内,严格限制村庄新的建设行为。

规划本区面积为4.37平方公里,占镇域土地总面积的8.02%。 禁止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指基本农田、生态走廊以及防洪行洪区域等,必须严格控制,禁止任何建设行为。本区面积为23.1平方公里,占镇域土地总面积的42.39%。 白沟镇域空间管制区划表 序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比率(%) 1 适宜建设区 27.02 49.59% 其 城镇建设区 25.50 46.79% 中 农村建设区 1.52 2.80% 2 限制控制建设区 4.37 8.02%

其 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用地 2.36 4.33% 中 “撤村并镇”的农村居民点 2.01 3.69% 3 禁止建设区 23.1 42.39% 4 合计 54.5 100.00% (4)镇域居住社区规划布局

本次规划将镇域居住社区分为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以加强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功能为中心,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方便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 ① 城镇社区规划布局

规划期末镇域总人口为2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95.7%。城镇社区位于白沟镇镇区,人口共22万人,为城

镇居住区。按照规划,到规划期末,包括南留村、辛许庄、南刘庄、北刘庄、许庄、顾村、许场、于庄、东卢村、西卢村、宋村、卢辛庄、小高村13个行政村将并入到镇区内。 ② 农村社区规划布局

镇域农村社区现状分布特征?

农村居民点是指乡镇以下众多村庄之总称。综观白沟镇农村居民点有如下特征:其一数量多、规模小;其二占地多,浪费大,由于布点分散,建筑零乱,空隙地等面积大;其三布局散,建设差,由于农村居民点缺少规划指导,建设混乱无序,加之设施缺乏,绝大多数村庄功能不全,村容很差。

为了建设现代化新农村,节约用水,保护环境,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必须加快农村居民点的迁村并点步伐,规划通过建立农村社区的手段予以正确的引导。 镇域农村社区发展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镇域农村社区服务、完善农村社区功能,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宗旨,以创建文明社区为载体,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方便舒适、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为建设“中国箱包之都、北方商贸名城”打好基础。 镇域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要求?

农村社区是由若干行政村联合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

— 农村社区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联系便利、规模经济、土地利用等因素,以及学区服务半径、耕作适合半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而确定。

— 农村社区建设应按相应的设施配置要求,配套、完善相应设施。

— 逐步实行“撤村建居”,按城镇居委会进行福利、医疗、社区服务等设施配置,但不设独立的工业用地。 镇域农村社区规划布局?

位于镇区以外区域的农村人口加快向镇区集中,村民向农村社区集中。农村社区按照各村发展现状、区位条件将白沟镇域划分为三个农村社区:王家场社区、义合庄社区、大高庄社区。其中,王家场社区包括王家场村和桥古寺村;义和庄社区包括义和庄村,合并华梓营村、黄庄村、许家场村和于家庄村;大高庄村社区包括大高庄村,合并小高庄村和芦辛庄村。南留村、辛许庄、南刘庄、北刘庄、许庄、顾村、许场、于庄、东卢村、西卢村、宋村、卢辛庄、小高村等13个行政村,至规划期末将并入镇区内。 到规划期末,3个农村社区总人口为1万人。

按照“规模积聚、设施共享”原则,农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撤村建居”。农村社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地、配套建设。住宅建设应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鼓励建设联立式、公寓式村民住宅。

参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50188-93),新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布局尽量紧凑,但也不宜紧靠过境公路布置居民点。配置一定的商业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小学、卫生所、菜场等)。

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规模一览表 村镇名称 现状人口 (人) 规划人口

(人)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 规划建设用地 (公顷)

义合庄社区 5223 5000 150 75 合并村庄 华梓营村 1450 黄庄村 159 许家场村 1050 于家庄村 1037 王家场社区 2280 2500 150 37.5 合并村庄 桥古寺村 932 大高庄社区 2583 2500 150 37.5 合并村庄 小高庄村 776 芦辛庄村 355

4.4 镇域城乡社会服务设施统筹发展规划 (1)教育设施

目前,镇区中小学19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16所),数量较多,分布散乱,并造成师资重复浪费。 按照“集聚资源、优化布局”的原则,规范办学、体现规模效应。小学向农村社区集聚,并尽可能就近利用镇区的教育资源;中学向镇区集聚,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办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由于白沟镇域范围小,到规划期末,规划的农村社区已距镇区很近。为统筹利用好镇区的中小学教育资源,规划在义合庄社区设置一所小学,原义和庄中学撤并到镇区,王家场社区和大高庄社区不再设小学,就近利用附近镇区的小学。在3个农村社区各设1所幼儿园。

到规划期末,白沟镇域共设4所中学,11所小学。原则上小学按每班45人、初中每班50人的标准,确定班级总数。

(2)卫生医疗设施

白沟镇域现有医院5家,各类诊所122个,另有一所妇幼保健院、一所卫生防疫站,目前已初步形成镇—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具备提供一般的医疗和保健服务的能力。然而现有的这些医疗卫生设施普遍存在规模偏小、从业人员不足和功能单一的弱点。

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益,满足人民群众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