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8-2019学年高三生物二模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上海市闵行区2018-2019学年高三生物二模试卷 Word版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X层中的基因只用14N标记,Y层中的基因只用15N标记 C.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3倍 D.W层与Z层的核苷酸数之比为7:1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该基因(14N)含有3000个碱基,腺嘌呤占35%,即A=3000×35%=105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1050个,则C=G=450个.将该DNA分子用15N同位素标记过的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3次得到23=8个DNA分子(16条链),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两个DNA分子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X层),其余6个DNA分子均只含15N(Y层).8个DNA分子共有16条链,加入解旋酶再离心,Z层有两条链,只含14N;W层有14条链,只含15N.

【解答】解:A、W层中含15N标记胞嘧啶=7×450个=3150个,A错误;

B、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X层全部是含14N和15N的基因,B错误; C、在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的8个DNA分子中,2个DNA分子含14N和15N,6个DNA分子只含15N,所以X层中含有的氢键数是Y层的,C错误;

D、由于DNA分子复制了3次,产生了8个DNA分子,含16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含15N标记的有14条链,所以W层与Z层的核苷酸之比为14:2=7:1,D正确. 故选:D.

24.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

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 )

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

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 C.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

D.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

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2、4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3侧,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最不敏感,因此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

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

【解答】解:A、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横向运输造成的,A错误;

B、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的快,其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B正确;

C、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都会促进茎的生长,而图丙中的C点之后会抑制茎的生长,C错误;

D、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D错误. 故选:B.

25.下列关于“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致敏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通过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进行的信息交流 B.细胞分泌的信号物质必须经过血液的运输才能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C.细胞内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ATP、CO2等都可以作为信息分子,它们发挥作用后均失活

D.卵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后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1、细胞能够产生的信息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CO2、淋巴因子等,大多数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后立即失活;信号分子一般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 2、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三种:

①间接信息交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手提细胞表面或者细胞内有相关受体.大部分靶细胞的受体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对应的激素并不进入靶细胞内,但是脂质类激素是进入细胞内起作用的.

②通过膜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特定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细胞,如精卵结合前.

③相邻细胞之间通过特定的通道联系,例如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

【解答】解:A、致敏T细胞与靶细胞的识别,实际上是通过细胞膜上受体蛋白进行的信息交流,A错误;

B、在神经调节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只需要通过突触间隙就可以将信息传递给突触后膜,B错误;

C、ATP不能作为信息分子,并且ATP发挥作用后分解成ADP和Pi后可以继续用于ATP的合成,C错误;

D、卵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子代后是否能表现出来还要看精子的基因组成,D正确. 故选:D.

26.人食用被诺如病毒(NV)污染的食物会导致呕吐与腹泻,而(NV)极易变异,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特异性免疫 B.NV极易变异,人类很难研究相应的疫苗

C.人体有多种抗NV的抗体,可能是因为NV表面存在多种抗原蛋白 D.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能促使被N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胃酸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所以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非特异性免疫;NV极易变异,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人类很难研究相应的疫苗;抗体具有特异性,人体有多种抗NV的抗体,可能是因为NV表面存在多种抗原蛋白;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NV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死亡.

【解答】解:A、胃酸能杀死部分NV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A错误;

B、NV极易变异,根据特异性免疫原理,人类很难研究相应的疫苗,故B正确;

C、抗体具有特异性,人体有多种抗NV的抗体,可能是因为NV表面存在多种抗原蛋白,故C正确;

D、特异性的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NV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死亡,故D正确. 故选:A.

27.将外周组织中多余的胆固醇运送至肝脏,并加工成胆汁酸排除体外的脂蛋白是( ) A.乳糜微粒 B.极低密度脂蛋白 C.低密度脂蛋白 D.高密度脂蛋白 【考点】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

【分析】考查人体内脂蛋白的主要作用,结合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既可作答.

【解答】解:A、乳糜微粒的生理功能是转运外源性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其中TG在毛细血管中被水解成游离脂肪酸后进入各组织贮存或利用,而外源性胆固醇则全部进入肝.A不符合题意;

B、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B不符合题意;

C、低密度脂蛋白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变而来的.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但主要是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C不符合题意; D、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和细胞中过多的胆固醇,将沉积在血管壁的胆固醇、

D符合题意. 血小板颗粒剥离下来带回肝脏,转化为胆酸,最后变为胆汁,经肠道排出体外.

故选:D.

28.科学家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成功制造了直径大小约为3mm的“胃”,这一研究成果对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该成果说明( ) A.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B.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可发生定向分化 C.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得以表达

D.胚胎干细胞内所有基因表达都很活跃EcoR IHind IIIBamH ITi质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其特点是: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解答】解:A、胚胎干细胞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但不能无限增殖,A错误; B、胚胎干细胞经诱导可发生定向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小鼠胚胎干细胞成功制造了直径大小约为3mm的“胃”,只是形成组织和器官,没有形成个体,没有体现全能性,C错误; D、胚胎干细胞内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D错误. 故选:B.

29.如图为Ti质粒简图.已知目的基因在两侧分别有1个BamHⅠ和1个HindⅢ识别序列,而中间有1个EcoRⅠ的

识别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构建重组质粒应选择BamHⅠ和HindⅢ,绝对不能选择EcoRⅠ B.在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连接时会产生4个水分子

C.把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混合时会产生4种不同连接方式的质粒 D.一般地,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概率仅为10﹣7左右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的工具酶包括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为了便于质粒和目的基因重组,往往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

分析题意可知,“目的基因在两侧分别有1个BamHⅠ和1个HindⅢ识别序列,而中间有1个EcoRⅠ的识别序列”,如果用EcoRⅠ限制酶切割则会导致目的基因破坏,因此不可取,则应选用BamHⅠ和HindⅢ限制酶分别切割.

【解答】解:A、如果用EcoRⅠ限制酶切割则会导致目的基因破坏,因此不可取,A正确;

B、在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连接时会形成4个磷酸二酯键,产生4个水分子,B正确; C、选用BamHⅠ和HindⅢ限制酶分别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会使两者之间定向连接,不会出现多种连接方式,C错误;

D、一般地,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的概率仅为10﹣7左右,D正确. 故选:C.

30.尿液检查是诊断相关疾病的重要依据,其中尿糖试纸检测的原理如下图所示.这种试纸与尿液相遇时,会因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多少由少到多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色或深棕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化合物氧化成有色化合物

B.据图可知,尿液中葡萄糖浓度越高,过程②生成在原子氧越多 C.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D.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 【考点】尿糖的检测.

【分析】据图分析,根据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水和原子氧,以及原子氧可以将某种无色的化合物氧化成有色的化合物的原理,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这种酶试纸与尿液相遇时,很快就会因尿液中葡萄糖含量的少或多而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解答】解:A、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根据葡萄糖含量的少或多而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