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材料一、二、三叙述了科举制的发展过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官的一种制度,它起于隋,盛于唐,至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宋代确立了殿试制度,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中者均是“天子门生”,而不再是某个主考官的门生。宋代又确立了锁院、糊名、誊录制度,因为这些制度有效杜绝了考官徇私舞弊,所以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时人趋之若鹜。隋唐以后的历史统治者推行科举制度的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借此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一语也道出了其中奥妙。

科举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1905年,科举制终因不合时宜而被废除。材料四、五、六分别是中国近代改革派、革命者对隋唐以降科举制度的评价。梁启超曾力主废科举,但在废科举之后,又对科举制度做了肯定的评价。魏源、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认为:科举制不看门第,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比较公平的。它的取代九品中正制是我们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注释】①白丁:布衣平民中的成年男子。②理体:即治体。唐人为避唐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体”为“理体”。③理人官:即理民官。唐人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④缀行:形容接连而行,前脚跟后脚。⑤彀(gòu):张满弓弩,引申为有效射程,又引申为牢笼、圈套。⑥取解:解送。⑦锁厅:又称锁院,即将负责考试的官员锁宿于贡院,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⑧黜(chù):贬斥、废除。⑨殿试:又名廷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⑩《切韵》:隋陆法言撰的音韵学著作。南朝顾野王撰的字书。

《玉篇》:

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就是把试卷密封起来,糊去举

帟(yì):小帐幕。

付封弥官誊写校勘:

子姓名、籍贯,使考官无法判断是谁的考卷。

此即誊录制度。所谓“誊录”就是抄写试卷。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誊录后送封弥官存档。誊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由于考官所看到的只是它人抄写的“草卷”,因而无法辨认举子的笔迹。

覆考:覆核。齐民: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