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八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练习检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无论魏晋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遂与外人间隔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⑦悉如外人 ⑧便要还家 ⑨欣然规往 ..

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⑾渔人甚异之 ⑿阡陌交通 .

⒀不足为外人道也 ⒁便扶向路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简答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4.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5.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7.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8.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9.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

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

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11、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一、 ①交错相通 ②更不用说 ③妻子儿子 ④隔绝 ⑤不久;⑥渡口。(7)都,全 (8)通“邀”,邀请(9)计划(10)类 ⑾对……感到诧异;⑿田间小路;⒀值得;⒁从前的,旧的;

二、(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三、1、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2.(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4.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5.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7.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