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教研通讯第9期(一小)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数教研通讯第9期(一小)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作了如下的思考和设计。

1、通过师生“对答如流”的游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求鸡兔腿数的方法,确保计算无误。

我先从单独的1只鸡,2只鸡,5只鸡有多少条腿到1只兔,2只兔,5只兔多少条腿,接着让学生说2只鸡、3只兔多少条腿?让学生总结出鸡兔同笼问题中腿数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为后面学生在列表的时候计算腿数扫清了障碍,使得学生在列表时能准确的算出每种可能的腿数,确保计算无误才能做好调整。

2、创设“愤”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初步尝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好处,教学生如何列表。

问题情境:如果鸡兔同笼共5只,共有几条腿?

先让学生猜测可能会有哪几种情况?然后教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数据记录在5行4列的表格中,最后给这些数据标上它的具体含义,这样处理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列表,而且鼓励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后面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3、精心设计数据,让学生先尝试逐一列举后跳跃列举最后想到取中列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要教师出示的问题情境中的数据都是有简单到复杂,这样设计学生就会按照逐一列举,跳跃列举,取中列举的顺序来不断优化列表的方法,从而成功的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开始是鸡兔共5只,只有4种情况,都列举出来也可以办到。然后是鸡兔共8只,26条腿,有的学生用逐一列举(只有8中可能的情况,学生可以在作业纸上完成),有的学生只尝试了3次就找到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教会学生不需要逐一列举出所有的情况。接着是鸡兔共20只,56条腿,这时有的学生用逐一列举法,作业纸中的表格不够用,就引导学生想更好的方法。有的学生会逐一去试一试,试到第12种是旧找到了答案。还有的学生会想到跳过一些,减少试的次数,这就是跳跃列表法,还有学生可能一开始就会猜测到10只鸡10只兔,然后再来调整,这样就引导学生用取中列表法来解决问题,而且体会这种方法的简便之处。这样就达到了本节课的终极目标。

4、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

在开课之前先和学生谈话,猜老师的年龄,猜了很多次才猜对,然后问学生没有猜对的那些同学对得出正确结果有用吗?接着引用牛顿的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作出伟大的发现。”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接着用被誉为“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用钨丝作灯丝之前也尝试过很多其它的材料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尝试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

5

性,鼓励学生不断尝试。最后用生活中开锁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体验“尝试”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问题“如果用10把钥匙来开一把锁,应该怎么办?”学生会想出很多方法。这样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小心的尝试验证,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究做铺垫。避免了学生拿到作业纸后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确保了学生顺利的完成探究过程,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程。

5、精心设计作业纸,做好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为了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做到和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步,我在作业纸的设计上也做到了由易到难,先是给出表格的标题栏,每个表格都是8行4列,最后一个表格却只有3行4列,没有给出标题栏。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取中列表法,是否学会了自己设计表格。这样及时的反馈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法。

附作业纸设计: 表一:

头/个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条 表二:

头/个 鸡/只数 兔/只数 脚/条 表三:

6

执教《鸡兔同笼》一节的课前谈话实录

宜都市陆城第一小学 杨德荣

师:同学们,今天一位新老师来给你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你们想了解哪些关于老师的信息? 生1:您姓什么? 生2:您来自于哪里? 生3:您多大岁数? 师:你们先猜猜看。

生:您姓杨,来自于宜都市陆城一小。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我们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那就请你们猜猜我今年多大? 生:30,45,39,35,36,38.。

师:猜对了。前面没有猜对的那些对我们猜对38有作用吗?有什么作用? 生:有作用,他们为我们排除了很多可能的情况。

师:是啊,排除了错误的答案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作出伟大的发现。”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用钨丝作灯丝之前也尝试用过许多其它的材料。

师:如果有一天教室门锁了,老师教给你一串钥匙,你们会开锁吗? 生1:我会一把一把的去试。直到打开为止。

生2:我会先观察一下锁的大小,再找和锁配套的钥匙去试,这样就会减少一些试的次数。

师:真棒,不仅会开锁,还会用最简单的方法去开锁。

师:看来,不断的尝试也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需要同学们大胆的猜测和尝试。

【课前谈话、课前游戏无非两个功能,一是和学生聊一些话题,活跃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二是过渡到新的教学内容,或者为新课复习铺垫。看过很多种课前谈话、课前游戏,有的动作游戏,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但内容与所学完全不搭边,有的则完全是知识性的复习,了无生气,一开始就像是考试学生一样,弄的学生紧张兮兮。杨老师的课前谈话精心设计,从猜老师的年龄到用一串钥匙开门,既是

7

生活中的平常事,又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尤其蕴含“有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猜想、尝试、求证,并不断优化”这样一个思想,加上牛顿和爱迪生的举证,娓娓道来,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过大胆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数学学习之门。 点评: 陈禄凤】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高坝洲镇中心小学 汪文娅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的求出比的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比的意义的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教学参考书、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出比: 1、情境一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图片,看是谁?——幻灯。这里还有三张图片,你们看看哪张与A图最像?(学生选择)。B和C为什么不像?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幻灯。看来与A图像不像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一起研究一下。我们把图片放在方格纸上,—幻灯生观察并回答。师板书:长÷宽=1.5,所以它们很像。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像与不像的问题,用的是除法。 2、情境二

凭大家的生活经验和平日观察,从我们学校到镇镇府,是骑车快还是跑步快?生答。汽车快。

真的是骑车快吗?我们来比一比。——幻灯。请学生读条件和问题。怎么求速度?板书:(路程÷时间=速度)。指名列式求速度,提问:你们说谁快?马拉松运动员很厉害,比骑车都快。刚才我们比较谁的速度快又用的是什么方法?——除法。

3、情境三

上个周末老师家里来了客人,老师出去买水果,经过三个摊,苹果都是又红又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