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十二题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模拟试卷十二题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

也有一些字眼的意义变化或者事物的名称改变,跟人们的生活不一定有多大关系。比如“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又如“菜”,原来只指蔬菜,后来连肉类也包括进去,到菜市场去买菜或者在饭店里叫菜,都是荤素全在内。这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跟“菜”相反,“肉”原来指禽兽的肉,现在在大多数地区如果不加限制词就专指猪肉,这是词义缩小的例子(“肉”最初不用于人体,后来也用了,在这方面是词〖〗义扩大了)。“谷”原来是谷类的总名,现在北方的“谷子”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子”专指稻子,这也是词义缩小的例子。

词义也可以转移。比如“涕”,原来指眼泪,《庄子》里说:“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可是到汉朝已经指鼻涕了,王褒〔王褒〕字子渊,蜀资中(在现在四川省资阳县北)人。西汉辞赋家。《僮约》里说:“目泪下,鼻涕长一尺”。又如“信”,古代只指送信的人,现在的信古代叫“书”,《世说新语》:“俄而谢玄淮上信至,[谢安]看书竟,默默无言”,“信”和“书”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后来“信”由音信的意思转指书信,而信使的意思必得和“使”字连用,单用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14.从词义变化的角度看,与其它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丈夫亦爱怜其子乎? ..

15.关于课文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为《语文常谈》一书的第六章,原名《古今言殊》,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

B.本文各部分都运用了比较论证这种方法,因为,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这个问题。

C.本文首先强调了语言是不断地变化的,然后以语音为重点,运用分类、举例、比较、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中心观点,并阐述了语言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D.本文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近人,虽然有些地方使用专业术语,却能把关于语言演变的道理讲得准确清晰,语言表达准确且严密。

16. 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从分类说明看,文章先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即语汇、语法和语音;再把这些大类分成小类,甚至再细化,如选文部分把词义的变化细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

B.过渡句的运用使得课文结构紧密,层次清晰,论述精要,语意连贯,说服力很强。如“词义也可以转移”一句,既承接了上文关于“有些词义缩小”的论述,又引出下文关于

5

词义转移的论述。

C.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为了把这个复杂的问题说得浅显易懂,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本文使用大量的假设举例加以证明。如选文就假设列举“江”“河”“菜”等例,论述了词义的扩大。

D.从引用说明看,主要是引用资料,借以说明语言演变的情况。如以“涕”为例说明词义的转移,就引用了《庄子》和王褒的《僮约》;说明“信”与“书”古今不同,就引用了《世说新语》。这些引用针对性强,具有说服力。

(三)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17.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这篇科技论文作者是梁思成先生,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B.文章开门见山,讲述了艺术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C.课文题目“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D.文中的省略号都表示行文的省略。

18. 下列最能证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的一句是( ) A.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 B.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 C.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

D.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地“流动”。 19.选文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列举了颐和园长廊上的柱子来说明“千篇一律”带来的美感。 B.选文列举了颐和园长廊上的柱子来说明“千变万化”带来的美感。

6

C.选文肯定了乐寿堂临湖回廊上花窗的“千变万化”。 D.选文肯定了乐寿堂临湖回廊上花窗的“千篇一律”。 20.选文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大同”指的是“回廊”,“小异”指的是“花窗”。 B.“大统一”指的是“花窗”, “小变化”指的是“回廊”。 C.“欲扬”指的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 D.“先抑”指的是无尽重复的“前奏”廊柱。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倨(jù) 伶官(líng) 须臾(yú) ...B.墨翟(dí) 更(gēng)酌 嫠(lí)妇 ..C.鞭笞(chī) 驽(nú)马 句读(dòu) ...D.扁(piān)舟 衣褐 (yī) 肯綮(qǐng) ...2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有人) B.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度) D.余嘉其能行古道(赞美) ..2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4.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赢粮而景从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使用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大王必欲急臣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且庸人尚羞之 D.序八州而朝同列 ..

25.下列句子中关于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端章甫 (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 .B.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动词作形容词,宽待) .

C.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D.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活用为动词,安置住宿 ) .26.下列四组句子加点词用法和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B.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固一世之雄也 ..

C.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

7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耳得之而为声 ..

27.下列句子文言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A.客有吹洞箫者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君何以知燕王 28.以下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译文: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加长度,但是能看见很远地方的人。 D.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它们作为十分牢固的防御工事。

29.下列成语出处有误的一项( )

A.正襟危坐 沧海一粟 ——《赤壁赋》 苏轼 北宋 B.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 鸿门宴》 司马迁 西汉

C.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 《庄子》 庄子 战国 D.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光 北宋 30.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赤壁赋》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作者认为若以变化的观点看事物,万事万物每一瞬间都在变;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则万物与我们都是无穷尽的,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B.《六国论》一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紧扣史实,从“赂”与“不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六国互丧”的原因,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C.《〈伶官传〉序》一文以庄宗由盛到衰的史实,论证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讽谏当时西汉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D.《庖丁解牛》“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第Ⅱ卷(共100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