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文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析。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其中所写母亲对蜗牛精心照料的内容,从表现母亲对蜗牛的情感以及对下文有关情节作铺垫两方面来分析解答。

(3)本题是考查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根据划线句子内容来判断是哪一种描写方法,再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分析描写的作用。

(4)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通过作者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抓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来理解,这些语句可在文题、文首、文尾处寻找,如本文的文尾处“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根据作者总结评述性的句子来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

(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

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本题考查分析记叙文中间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常见考点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等。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题的方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还要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玉簪子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奶奶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回来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④父亲回家了。

⑤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⑥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⑦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⑧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水灵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着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⑨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⑩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老房子里。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把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沓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着我向人家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他看到了什么?

?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1)根据小说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的表格。

发展 主要情节 奶奶的表现 ①________ 难过凄切、百感交集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开端 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________ 高潮 父亲陪奶奶找簪子 结局 玉簪子被父亲找回来了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②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3)小说最后三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结尾处作者对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这一情况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你认为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1)愁眉紧锁;父亲被打电话叫了回家;絮絮叨叨回忆往事;精气神全回来了 (2)①“抚摸”指用手轻轻摩挲,这里指奶奶的眼神温柔地在父亲身上来回移动,写出了奶奶对父亲久别归家后的珍惜,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浓浓的爱。②“陷进”有掉下去的意思,这里是奶奶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徜徉”指自由自在地走,这里指奶奶慢慢地回忆过

往,这两个词表达了奶奶对过去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

(3)示例一: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引发大家对儿女要多陪伴父母这一问题的关注;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了奶奶的富有智慧,以及父亲的及时行孝;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⑤照应开头,玉簪子是奶奶的命,簪子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示例二: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内容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

(4)我觉得奶奶的玉簪子是她故意藏起来的。原因:①因为父亲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奶奶思念父亲;②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③玉簪子找不到后,奶奶主动提出来让父亲回来帮忙找;④奶奶带父亲去的地方都充满着和父亲的美好回忆;⑤玉簪子所在的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⑥每次我问奶奶的时候原因的时候,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解析】【分析】(1)从“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奶奶终日愁眉紧锁。”这句可知,①处应填上愁眉紧锁;从“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五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回家了。”可知,②处应填上父亲被打电话叫回了家;文中第七段到第十段都是母亲在回忆发生在父亲身上的事情,所以③处应填上絮絮叨叨往回忆事;从“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可知,④处应填上精气神全回来了。

(2)①“抚摸”的本义是指用手轻轻摩挲,在句子中指奶奶的眼光始终在父亲身上游动,不舍得移开。结合最后一段“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说:“那时,我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可以知道奶奶正是因为过于思念父亲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写出了奶奶对父亲的爱,对父亲久别归家后的珍惜。②“陷进”的本义是掉下去,在句子中指奶奶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很是享受;“徜徉”的本义是指陶醉于某事物中,在句子中指奶奶陶醉于对往事的回忆,作者通过这两个词,表达出奶奶对过去与父亲共同度过的时光的不舍与怀念,她很想让父亲就这么陪着她,体现出了奶奶对父亲的爱。

(3)从内容上,最后三段解释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玉簪子不见了,而是父亲整整三年没有回家,奶奶太想念他了;深化主题,通过奶奶对父亲的爱,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通过奶奶以玉簪子丢失为由,让父亲回家看望她这一事例,写出了奶奶富有智慧;从“一旁的父亲搔了搔头皮”这一动作可以看出父亲心中的愧疚;从结构上看,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事情的真相没有唯一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果猜测奶奶的玉簪是被她藏起来的,就需要在文中找出相关证据能证明这个猜测,即“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可见奶奶对玉簪子很珍视,不是那么容易丢的;“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可见奶奶做事有讲究,所以不可能把玉簪子随便乱放。

故答案为:⑴愁眉紧锁 父亲被打电话叫了回家 絮絮叨叨回忆往事 精气神全回来了 ⑵①“抚摸”指用手轻轻摩挲,这里指奶奶的眼神温柔地在父亲身上来回移动,写出了奶奶

对父亲久别归家后的珍惜,表达了奶奶对父亲浓浓的爱。②“陷进”有掉下去的意思,这里是奶奶沉浸在过去,无法自拔。“徜徉”指自由自在地走,这里指奶奶慢慢地回忆过往,这两个词表达了奶奶对过去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

⑶示例一:不能删去。因为:①交代了奶奶要父亲回家的真正原因,情节更加完整;②深化了小说主题,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引发大家对儿女要多陪伴父母这一问题的关注;③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了奶奶的富有智慧,以及父亲的及时行孝;④结尾产生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⑤照应开头,玉簪子是奶奶的命,簪子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示例二:能删去。因为:①删去后情节内容是完整的;②仍有明确的主题;③仍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⑷我觉得奶奶的玉簪子是她故意藏起来的。原因:①因为父亲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奶奶思念父亲;②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③玉簪子找不到后,奶奶主动提出来让父亲回来帮忙找;④奶奶带父亲去的地方都充满着和父亲的美好回忆;⑤玉簪子所在的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⑥每次我问奶奶的时候原因的时候,奶奶总是笑而不语。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中情节内容的概括,解答此类题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与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考生要结合词语的意思,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在平时要注意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⑶本题考查文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考生要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分析文段与文章整体的关系,包括内容上的完整、主题的体现,还要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等。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考生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安排等进行分析,所阐述的理由要充分、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