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5、2003年6月23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并于8月日正式实施。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被废止。这一变,体现了

A..政治文明的进步 B.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 C.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D.上层建筑不断变革完善的要求

6、生产关系是( )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B.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

C.建立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生产的社会形式

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 A.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B.社会分工

C.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D.自然分工

8、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有( ) A.商品的价值 B.货币的价值

C.商品的供求关系 D.国家的经济政策

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 A.商品价值降低 B.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C.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降低 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是( ) A.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C.为加速资本的周转找到了途径

D.说明资本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周转方式

第 5 页 共 8 页

三、辨析题(哲学试题直接辨析,政经试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

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3、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4、剩余价值包括三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什么?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含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 2、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石兽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块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6分)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辨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例说明之。(9分)

第 6 页 共 8 页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B 5、C 6、B 7、B 8、D 9、A 10、B 11、B 12、D 13、C 14、D 15、D 16、B 17、D 18、B 19、C 2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ABD 2、ABD3、ABD4、BD5、ABCD6、ABCD7、AB8、A BCD9、ABCD 10、AB 三、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20分) 1.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答案要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3分)。

古希腊哲学家的上述命题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2分)。

2.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答案要点: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2分)

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3分)

3、命题错误。正确的说法是: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1分)。

金银是自然界的产物,能够充当货币的材料是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性所决定的(2分); 货币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商品经济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会永远存在。(2分) 4、命题错误。正确的说法是:剩余价值包括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1分)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剩余价值。(2分)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绝对动机,其最终结果却导致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2分)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第一,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普遍提高。(4分)

第二,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3分)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在一定条件下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3分)

第 7 页 共 8 页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因此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所以社会意识u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4分)

(二)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

1.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 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使意识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4.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4分)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2分)

五、论述题(含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5分)

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5分)

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5分) 2、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6分)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势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6分)

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