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打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打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样,并不是倾听方式的区别,归根结底,只是倾听的意图和动机的区别,其实方式是一样的,都是听而已。乔治·迪基的做法是将动机和方式分开,认为从不同的动机和意图对审美对象的关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在他看来,区分审美经验和非审美经验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是艺术上的乐观主义者,结合他们的表述,谈谈你的看法。

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差异性深刻地体现在他们对“美的本质”的不同回答中。对于柏拉图,他从建设理想的城邦入手,抨击荷马等诗人对“美是理念”的偏离,他们的摹仿是失真的、歪曲的摹仿,这种失败的摹仿之后果是,不成功的作品将激起受众不安的、动荡的总之是没有确定性的情绪,大大有害于城邦的稳定。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情感在观看悲剧的过程中有了着落,这些因观看悲剧而激起的怜悯和恐惧的情感最终又将得到净化,作为受众的人不仅不会得到坏的影响,而且可以得到升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最终引向了两个不同的向度——柏拉图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而亚里士多德因为对悲剧的维护,自然就荣膺艺术的乐观主义者。前者在他的《理想国》中没有给诗和艺术留下地盘,诗与艺术无家可归,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诗和艺术干脆就是人的家园,是供人品鉴和自我提升的栖息之地。

2、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答:(一)黑格尔的命题:

(1)关于艺术终结的第一个命题:艺术的职能被哲学取代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因此,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的地位,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 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我们尽管觉得希腊神象还很优美,天父、基督和玛利亚在艺术里也表现得很庄严完善,但是这都是徒然的,我们不再屈膝膜拜了。 黑格尔把艺术分成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最终艺术让位于哲学。但艺术并不也是哲学,艺术满足于人的审美需要。

(2)关于艺术终结的第二个命题: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现时代不是一个诗性的时代,而是一个散文的时代。诗性时代人与世界万物为一体的的时代,也是生生不息、充满意味和情趣的时代。散文的时代则是功力和理性统治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不利于艺术发展。但这个时代人对艺术的需求更加迫切了。

(3)19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实践证明了黑格尔的错误。

(二)丹托的艺术终结命题命题:阿瑟·C丹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分析哲学家。他以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为背景,重新提出“艺术终结”命题。 1964年超市里用来包装肥皂盒子也是艺术品,艺术就走向了终结。也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模糊以至消失,追求艺术自律的现代主义叙事已经不起作用。“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所以,艺术最终将获得的实现和成果就是艺术哲学。”

(三)关于两种“艺术的终结”的比较两者都主张艺术终结于哲学,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不同,黑格尔立足于他的观念哲学,即绝对理念发展的逻辑决定了艺术的终结。丹托立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即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些流派抹掉了艺术品与现成品的界限,艺术转到观念的领域,

5

艺术变成了哲学,导致了艺术的终结。 艺术不可能终结。从最根本的道理上说,艺术活动属于审美活动,这是人的精神的需求,是人性的需求。人需要认识活动,因而需要科学;人需要形而上的思考,因而需要哲学;人还需要审美体验活动,因而需要艺术。人通过审美体验活动,超越自我,超越自我与万物的分离,超越主客二分,回到本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审美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变化,但绝不会消亡。哲学不可能代替艺术。 3、谈谈对灵感和直觉的区别

答: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含义),是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思维过程),具有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特征)。如梅尔创作暮光之城,就是在梦中得到的灵感。而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它的作用在于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和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区别是:

(1)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奋斗后的成果,而直觉是是从整体上对事物做出的突兀的判断。 (2) 灵感常发生在就死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则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面之后。 (3) 灵感是获得成熟的答案,而直觉是得到推测的洞察。

4、请论述不美的艺术或美和艺术分离的表现。

答: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艺术的情势诸方面都表现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艺术和它本来的代表性标识“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著名画家纽曼不无耸人听闻地宣布:“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无论是出于造反性的冲动与美对立,还是出于表征复杂的社会、政治处境的考虑,美在艺术中的“退隐”毕竟逐渐成了现代艺术的常态。

针对赋予所谓美的元素或外观作为审美实践。不少人对此予以了强有力的抨击,并以此为不美的艺术张目。丹托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去颂扬不管以何种方式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里面也有艺术的生存的机会。以一种相异的、远离的形式结合到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中以便唤起批评性的反思,这或许是艺术的另一种选择,而且许多艺术也正这么做。无论如何,我认为艺术在根本上应该属于一个相异性的领域。面对审美化社会的过度刺激的敏感,我们倒更需要麻醉。”这意味着,艺术在批判性的层面以自身相异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的方式,通过彰显不美之特质以便和后者对美的滥用划清界线。

5、一段时期以来,不少艺术家不再以创造美的艺术为要务,在他们的作品中,不美的艺术作为重要特征得以彰显,有人称之为美与艺术的分离。请论述不美的艺术或美和艺术分离的表现。 答: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艺术的情势诸方面都表现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艺术和它本来的代表性标识“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著名画家纽曼不无耸人听闻地宣布:“现代艺术的冲动,就是要摧毁美。”无论是出于造反性的冲动与美对立,还是出于表征复杂的社会、政治处境的考虑,美在艺术中的“退隐”毕竟逐渐成了现代艺术的常态。

针对赋予所谓美的元素或外观作为审美实践。不少人对此予以了强有力的抨击,并以此为不美的艺术张目。丹托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去颂扬不管以何种方式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里面也有艺术的生存的机会。以一种相异的、远离的形式结合到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中以便唤起批评性的反思,这或许是艺术的另一种选择,而且许多艺术也正这么做。无论如何,我认为艺术在根本上应该属于一个相异性的领域。面对审美化社会的过度刺激的敏感,我们倒更需要麻醉。”这意味着,艺术在批判性的层面以自身相异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的方式,通过彰

6

显不美之特质以便和后者对美的滥用划清界线。 6、如何理解符号的特性可与信号相比较而得出什么?

答:其一,符号所代表的实物并不当时在场或即刻出现,绿色作为交通信号表示当时可以通行,而绿色作为艺术符号便只是意味着春天、生机、欣欣向荣等,如诗歌里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色所表征的东西并不即刻来临。

其二,符号所表征的是观念的东西、想象的东西,而不像信号所代表的东西则是物质的行动,钟声作为信号会引起下课或上课的实际行动,但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悠远意境并不预示什么事情即将发生,而只是让人静观和体味。比如“红袖”就是观念上的东西。

其三,如果说信号带有约定俗成的性质的话,那么,符号就必须在此之上更带有文化的色彩,它不仅要在形象外观上来的更加鲜明、生动、简洁、明快,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根底,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意蕴和民族心理,如梅兰竹菊“四君子”之所以成为某种道德风范的符号,与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和“比德”倾向是分不开的。

其四,苏珊朗格指出,符号只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主体。信号、客体,而符号则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主体、符号、概念、客体。符号比信号多了一个“概念”要素,因此,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联系比信号更富有主观色彩。

艺术符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形式的创造,当然这种思想必须与情感上和形象同在,融化在情感和形象之中。总之,符号体现的是一种想象性意识和创造性心理,它仍然必须得到情感和理智的充实。

符号的两类:需要辩证认识 结合73面

7、在当代,审美教育如何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答:海德格尔曾写下《艺术作品的本质》,认为艺术上本质是真理的敞开和澄明的过程。 对于审美教育而言,她不只是提供人们某种艺术的熏陶,磨砺某种敏锐的艺术之品鉴的能力,它不应该在此止步,更不能成为伯利克里所反对的奢侈,在最高的意义上,审美教育通过艺术作品所试图呈现的多种样态的世界中,达到对世界的\认识\。在此,可以将柏拉图所梦想的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予以新的考察。不象柏拉图那样消极地判断艺术与真理处于两极,海德格尔坚定地认为,艺术作品承载着真理性的内容,认为艺术承载了那种无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就是置入作品的真理。\固然,通过艺术的方式如何\认识\世界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是,作为体察、把握和深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可以如同哲学认识、宗教体验、躬身实践等等方式那样,建立起与世界的关联,进而更好地投身于这个世界,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完善自身,实现自身。 8、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艺术和美的分离?

答: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以来,艺术的情势诸方面都表现了巨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艺术和它本来的代表性标识\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整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发展趋势的确是从古典时期对优美、典雅、匀称、和谐等等核心的风格转向变形、怪诞等的表现形态。

这些追求变形、怪诞乃至有意要与传统的艺术构成反对派形象(若传统艺术追求和谐,则当代则追求不和谐,等等)的艺术,其背后有动荡的、不安定的时代的沉重投影,的确可以将其解读为某种文化政治的反应,这点在现代主义的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无论是出于造反性的冲动与美对立,还是出于表征复杂的社会、政治处境的考虑,美在艺术中的\退隐\毕竟逐渐成了现代艺术的常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