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6份试卷)上海市杨浦区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历史6份试卷)上海市杨浦区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历史高考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第二天,美国发表声明,支持苏联。罗斯福在这个援苏声明上加了一句结束语:“在今天,对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险是希特勒的军队。”1942年6月,美苏签订《美苏租借协定》。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援助了苏联111.41亿美元的物资,其中包括飞机、坦克、冲锋枪、舰艇、石油、小麦等。 ——摘编自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材料二 在战争期间,苏联对美国的援助以各种形式表示感谢。斯大林在1944年说“……美国和英国,……供给我们极宝贵的战略原料和武器……”但是战争结束后苏联在对待美国援助上作出了与战时不同的评价。1948年苏联国家计委主任沃兹涅夫斯基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一书中对战时美英援助只有两句话:“……如果把这一时期盟国向苏联提供的工业品数量同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

品数量作一比较,就能看出,在实行战时经济体制期间,这些供应品只占本国产品的4%。” ——摘编自单云《浅析二战期间美国对苏援助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援苏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美国援苏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9分)

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奢香(1358-1396),彝族,自幼受到家庭私塾的培养教育,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贵州宣慰使赞霭翠为妻。明初,因云南尚在元朝梁王的控制之下,朱元璋制定了“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霭翠和奢香夫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归附明王朝。当明王朝远征云南时,霭翠和奢香提供马匹、粮食、通道等以助军资。洪武十四年、霭翠病逝,其子年动,奢香开始代理宣慰使之职。当贵州都督、马皇后的侄子马烨“欲尽灭诸罗,以代流官,故以事挞香,激为兵端”时,奢香洞悉奸谋,安抚属下,明确表态“反非吾愿”。随后,奢香赴京上诉,和平解决事端。奢香回黔后,大力宣扬朝廷威德,组织人力修筑驿路,“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客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先后沟通了川、滇、黔三省交通,密切了与中原和川滇各省的联系,“西南千古险阻隔塞始通”。驿道修通后,她多次派遣儿子赴京师入太学学习汉民族文化,得到朱元璋的褒奖。洪武二十九年,奢香夫人病逝,明太祖谥封其为“大明顺德夫人”,并按照彝俗的风格修造奢香墓。

——摘编自李红香等《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研究概述》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奢香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主要努力。(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奢香夫人的历史贡献。(7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4. C 根据题干中“秦律对不孝罪的惩罚明显重于普通犯罪,如殴打祖父母、曾祖父母者,处以黥城旦舂的刑罚,对被控以不孝罪者,最重可判处死刑”可知,题干是秦朝法律对于孝道的重视,故选C;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知道思想,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孝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排除D。 25.C 材料“进士科应该是在开皇十五或十六年(595或596年)时已经出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定十科举人……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 “从南北朝后期起,科举制已逐步萌芽,正式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李唐”可知,科举制从南北朝后期起,经过隋朝,到唐朝正式形成,故C正确;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形成的过程,无法体现官员的选拔主要通过进士科,排除B;D是不可知论,错误。

26.B 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

27.D 从常熟布“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河北“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D项正确。从材料中找不到商业络建立和纺织业等生产的分工和以及专业化的依据AB项不符合题意;仅仅常熟布行销齐鲁,加上河北农民织布不能说明生产的地域分工“加强”,D项错误。 28.B 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抗争和探索,故B正确;A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中国人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无法体现儒家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故D错误。

29.A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夕,共产党指出在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代表大会后,还要“政治头脑明晰”,参加国民党的工作有“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的任务,可知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坚持立场和原则A项正确。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每省当选一人”不代表要求革命领导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改组国民党不是共产党的任务,当时也没有解决领导权,D项错误。 30.C “1942年”国企与私企比较表格中呈现的信息是,在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中,国企占了绝对优势,私人企业在生活和轻工业占的比例相对就多一些,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可知这一状况适应了“战时”要求C项正确。本题材料信息中得不到轻工业的“衰退”A项错误;这种重工业为主的结构更适合战争形势B项错误;私营企业少是近代中国国情特别是日本的侵略造成的,D项不符合本题比较的意图。

31.C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逐渐变得友善,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积极开展外交,故选择C选项;选项A属于经济方面,不符合题目主旨,故排除A选项;1960年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选项;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属于外交方面,故排除D选项。

32.D 根据“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德与知识的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万物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排除A;材料主旨与理念无关,排除B;材料强美德,而不是行为与真理的关系 ,排除C。

33.B 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故B正确;材料反映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对外侵略扩张,这有利于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A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的经济中心在欧洲,没有转移到其他地区,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并非欧洲对外移民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排除D。

34.C 戴高乐提出“欧洲人的欧洲”,并最终走出“雅尔塔”,体现了欧洲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主张外交独立自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是戴高乐提出的外交方针,无法体现“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排除B;欧洲一体化符合西欧各国的发展的要求,并非戴高乐提出的外交方针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实现,排除D。

35.D 从国际组织投票权的变化可知,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促使世贸组织出现“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并没有确立,A错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依然存在,B错误;材料论述国际经济全球化,不是政治民主化,C错误。 41.(25分)

(1)趋势:关税税率逐步降低(2分)。原因: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政治民主化日益增强。英国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成为世界工厂。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提出,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英国打败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等等(8分)。

(2)变化:古代具有随意性,19世纪下半叶以后,虽受西方经济思想影响,但由于不平等条约制约,没有充分的关税自主权和保护关税政策(4分)。

影响:无力保护民族工业,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减少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无力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6分)

(3)应注意关税政策制定的法治化和规范化;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坚持对外开放与贸易保护政策的有机结合。(5分) 42. (12分)示例 :

论题:屈辱、苦难的“祖国母亲”(2分)

论证:政治角度: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中国大量主权丧失(尤其是领土)。

经济角度:被迫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海关管理权,中国成为列强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列强经济附庸。中国国穷民贫。

文化思想:列强灌输强盗逻辑、奴化思想,企图消除中华民族民族意识。(8分)

结论:总之,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给“祖国母亲”造成巨大灾难。(2分) 45. (15分)(1)特点:由外国列强首先引进;主要在沿海租界范围内,逐步扩展到其它大城市;由志愿者发展为专业消防警察队伍;或由民办改为官办;清政府积极支持推广。(9分)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城市治安和消防安全;保护城市市民正常生活;带动了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治理的近代化。(6分)

46(15分)(1)背景: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6分) (2)变化:由肯定到贬低(3分)

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冷战”。(6分)

47(15分)

(1)努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归附明王朝;帮助明王朝统一云南;深明大义化解分裂危机;修建龙场九驿等交通要道;派遣贵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8分)

(2)评价:结束了云南的割据局面,促进了国家统一;避免了民族冲突,维护了民族团结;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西南地区的治理与开发;推动了民族文化交融,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的发展。(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