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20届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案】A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出现材料中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农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无关,故B项错误;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工业整体的发展,没有涉及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4.(2018·海南高考·13)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可得出计划经济控制“粮油关系”,因此取消“粮油关系”目的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无关,故A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无关,故B项错误;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D项错误。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高频考点练兵】

1.(2019·惠州三模)1953年毛泽东在全国财经会议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此言论( ) A.推动社会主义改造 B.表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发展 C.贯彻落实宪法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毛泽东……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可知,此言论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故选A项。

2.(2019·遂宁一模)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一幅木刻画《售余粮》。这一作品反映出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活跃了农村市场 B.国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C.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 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木刻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大规模收集余粮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1953年农民售余粮是将粮食出售给国家,并未涉及农村市场,排除A项;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1953年已开始农业合作化,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农民售余粮不能直接反映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的改变,排除D项。

3.(2019·武汉一模)195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中,工矿产品占18%,到1957年已经上升到28%。这部分工矿产品包括棉布、针织品、自行车、缝纫机、暖水壶、啤酒、其他各种名酒、罐头、纸烟、金笔、纸张、钢材、玻璃、水泥等。这表明了当时我国( ) A.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B.满足国内工业化发展需要 C.根本扭转了经济发展困难 D.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推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出口产品“棉布、针织品、自行车……”都是轻工业产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为工业发展筹措资金,故选B项;根据材料“我国出口贸易额”可知涉及出口产品,不是国家关系,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工矿产品主要是轻工业产品,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发展困难,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掌握了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排除 D项。

4.(2019·开封一模)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阐述了“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要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发展重工业;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等问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B.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 C.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D.学习苏联建设的经验 【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正确分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故选A项;《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不能体现经济建设中出现“左”倾苗头,排除B项;“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而且以发展重工业为主,材料体现的是农、轻、重及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均衡发展,排除

C项;苏联的建设经验是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题意不符,排除D项。

5.(2019·福州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推行计划经济的目的是为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筹措资金,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故选A项。

6.“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了公私合营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选B项;A项是属于“一五”计划的特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D项是把土地使用权放给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不符合题意。 7.(2019·乐山一模)下图是我国1952-2002年国民收入变化图。其中,国民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国民收入(元)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B.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后国民收入迅速增长,可知主要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故选B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材料1982年起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A项;1995年推行“科教兴国”战略,与材料1982年起迅速增长时间不符,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形成,与材料中1982年的时间节点不符,排除D项。 8.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5.38 9.58 372.55 17.01 623.23 1982 29.28 74.92 1988 23.28 773.52 95.58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A.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B.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答案】D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D项。

9.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发展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主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市场经济,故选D项。

10.(2019·南充一模)2014年农业农村部在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试点基础上,又选择山东、安徽、四川三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表明( ) A.国家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B.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 C.农民此后可自由买卖土地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完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农村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农村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排除B、C两项;确权登记颁证只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步骤,不能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完成,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