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193519经济学基础习题答案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际GDP比名义GDP更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福利水平。 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4.答: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

5. 答: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是通过政府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的困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一些人失去了就业机会从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政府给警察发工资是因为警察提供了维护社会治安的服务。

第九章 简单国民收入 (思考与练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 C 4.A 5.B 6.C 7.B 8.A 9. D 10.B 11.C 12.A 二、判断题

1.× 2、√ 3. √ 4、√ 5. √6、√7. ×8. √ 9. √10.√11. √ 12.× 三、计算题

1.已知某国的消费函数C=150+0.8 Y,单位:亿元。试回答: (1)消费水平达到1150亿元时,国民收入为多少? (2)边际消费倾向及边际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3)当国民收入为3000时,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各为多少? 1、答:根据消费函数:C=150+0.8 Y可知:

(1)当C=1150时,有C=1150=150+0.8 Y,可得Y= 1250亿元 (2)边际销费倾向MPC=0.8

又,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得关系为MPC+MPS=1 可得MPS=0.2 (3)根据消费函数:C=150+0.8 Y,当国民收入Y=3000时, 消费水平C=2550亿元 S=Y—C=3000—2550=450

此时的平均消费倾向APC=C/Y=2550/3000=0.85

平均储蓄倾向 APS=1-0.85 =0.15

2.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1)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 (3)消费函数变动后,投资乘数有何变化?

解:(1) Y(均衡收入)=C+I=100+0.8Y+50 , Y=100+0.8Y+50, 解方程Y =750 C(消费)=100+0.8×750=700 S(储蓄)=Y-C=750-700=50

(2)Y(消费函数变化后的收入)=C+I=100+0.9Y+50 Y=1500 S=Y-C= Y- (100+0.9Y) =1500-100-0.9×1500=50

(3)消费函数从C=100+0.8Y变为C=100+0.9Y以后,边际消费倾向变大,投资乘数从5变为10。

四、综合题

1.答:乘数是指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理论揭示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某一部门支出(需求)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

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

①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需求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 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否适应支出的需要。若货币供应量受到限制,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得不到满足,利率就会上升,抑制消费和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2.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

ΔcΔsΔcΔsΔsΔc

即Δy=Δc+Δs,因此,+=1,所以,=1-。只要不等于1或0,就有0<<1。

ΔyΔyΔyΔyΔyΔy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3.答:如果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确实可提高总收入水平。其理由是,富者的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的消费倾向较高(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他们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重必然大于富者),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于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

第十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思考与练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 B 4.C 5.C 6.A 7.C 8.B 9. C 10.A 11.D 12.B 13.C 二、判断题

1.× 2、× 3. × 4、× 5. √6、×7. ×8. × 9. √10.√11. √ 12.√ 13.× 三、问题与应用

1.答: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例如,传统渔场渔业资源枯竭后,原有的大量渔业工人便面临重新就业的困境,因为他们没有从事其他工作必须的技能,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会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无人做的“空位”,另一方面有存在着有人无工作的“失业”。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点。

结构性失业的治理:大多数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结构性失业。政府要制订与其相适应的政策以解决失业问题。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对青年及成年劳动力进行工作经验训练;对失业者给予训练和再训练等等。同时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其目的是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提出的新要求来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达到减少失业的目的。

2.答:失业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损失,这就是个人和社会为失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个人来说,如果是自愿失业,则会给他带来闲暇的享受。但如果是非自愿失业,则会使他的收入减少,从而生活水平下降。对社会来说,失业增加了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财政困难。同时、失业率过高又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带来其他社会问题。从整个经济看,失业在经济上最大的损失就是国民收入的减少。

3.答: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和持续的上涨。理解此含义时需注意两个问题:(1)价格水平上涨不是指一种商品或几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的普遍上涨。(2)价格总水平上升要持续一定时期,而不是一时的上升。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有两个方面:(1)收入财富分配效应,即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再分配。(2)产量和就业效应,即不同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对产量和就业的影响。

4.答: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通常会对经济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获利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

(2)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还会将债权人的一部分财富再分配给债务人,使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债务人获得意外收益。

5.答: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需求增加,另一类是成本增加。相应地,就产生了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船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度增长、总供给不足,即“太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它是由于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所致。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的主要原因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相应地,通货膨胀又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和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对付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往往使用收入政策。主要包括:(1)政府冻结工资和价格,硬性规定货币工资和价格的增长率或政府提出指导性的工资和价格增长目标由工会和雇主协会自觉遵守。(2)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的指数化,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3)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以政府规定的一个恰当的工资、价格增长率为标准,如果工资或价格的上涨率低于这个标准,工人或厂商将获得税收优惠;反之,如果超过该标准,将受到增税的惩罚。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思考与练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 C 4.C 5.A 6.D 7.B 8.C 二、判断题

1.× 2、× 3. × 4、√ 5. ×6、√7. ×8. × 三、问题与应用

1. 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A?f(K,L,R)

其中,Y代表产出,K代表投入的资本,L代表投入的劳动力,R代表投入的自然资源,A代表经济中的技术水平。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主要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4.答: (1)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简单地说,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2)经济周期的阶段。可以把经济周期粗略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收缩阶段常常短于扩张阶段,其振幅可能是收敛性的、发散性的或稳定性的。如果更细一些,则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 (思考与练习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 D 4.B 5.D 6.C 7.D 8.B 9. C 10.C 11.C

二、判断题 1.× 2、× 3. √ 4、√ 5. √6、√7. ×8. √ 9. ×10.√11. √ 12.√ 三、问题与应用

1.答: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况。充分就业目标并不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就业,只是要消除非自愿性失业。

(2)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一般价格水平,即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并不是指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稳定。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较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能被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不会产生大的不利的影响。 (3)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这种增长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能达到的。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的状态。既没有国际收支赤字又没有国际收支盈余状态的国际收支平衡,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从长期来看,这四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又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国内物价的稳定,有利于加速本国经济的增长;充分就业本身就意味着资源的充分利用,这当然会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但在短期中,这几个目标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

2.答: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括税收和公债两个方面。

(1)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是一种是直行指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 (2)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3)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的、无偿的、固定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3.答: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1)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应付提款需要的准备金在商业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2)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的利率。(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当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是,央行可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货币供给;当需要遏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时,可进行反向操作。

4.答: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财政支出和收入政策工具。(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它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出两大类。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政府支出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即政府或企业无偿地支付给个人或下级政府,以增加其收入和购买力的费用。

(2)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收入的总和,它来源于税收和公债。

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手段,既是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来抑制通货膨胀。

公债是政府运用其信用筹集资金的形式, 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国家的债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个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发行公债一方面可以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

5.答: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有: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在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通过货币创造乘数作用使存款货币成倍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从而有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上升。反之,在通货膨胀时期,采取相反做法会抑制与消除通货膨胀。

(2)调整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具体做法:在经济衰退时,降低法定准备率,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在通货膨胀时,提高法定准备率,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压缩总需求,使收入、就业和价格都降低。

(3)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采取降低再贴现率措施,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刺激投资需求。反之,在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要提高再贴现率,限制给商业银行借款,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利息率提高,抑制投资以及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

6.答:在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政府应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少税收。 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影响总需求的货币政策。

7.答: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