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附答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思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オ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 (1)A (2)B (3)D

【解析】【分析】(1)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故选A。

(2)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故选B。

(3)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句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C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故选D。

故答案为:⑴A;⑵B;⑶D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⑵此类题目一般考查论证知识,其中涉及论证知识的基本属性,更注重考查该知识在所选文本中的实际运用。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理解、推断文本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多选择文中易被忽视的词语。这就要求考生通读文本时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一些副词(有些、一般、可能、将要等)。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是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彰显“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礼之精神的重要场所。 B. 最初“宗族”,是指有宗子主持祭祀,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C. 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行礼,祭祀成为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D.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其中的很多建筑装饰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述了以血缘为基的祠堂祭祀之礼是有秩序的爱,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很大的作用。

B.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用“祠堂祭祀的立约族规”的事例来论证祠堂在祭祀方面的重要功能。

C. 文章第四段用照壁上的“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

D. 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说部分从宗族发展儒家伦理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祠堂的功能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这样才能使宗法成为人伦共同体、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B. 在祭祀中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从而强化家族内部的向心力。

C. 祠堂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延伸到许多方面,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以后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有秩序的爱。

D. 祠堂把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目的之一是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祠堂祭礼实际上具有道德性和政治性。 【答案】 (1)C (2)C (3)D

【解析】【分析】(1)C项,“祭祀时,族长在祠堂立言”偷换概念,从文中“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可看出。故选C。

(2)C项,用“‘龙蛇龟田’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刻苦读书来论证祠堂‘静文化’的功能”错。从原文“‘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中可以看出。故选C。

(3)A项,“古代的‘宗族’,必须由宗子敬宗收族”绝对化,由原文“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可知。B项,强加因果。“族长立约族规惩治违规犯律行为,是为了加强血缘关系”错,由原文“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诚和惩罚犯错子孙”可看出。C项,“如果没有祠堂文化,就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