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繁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繁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老子《德道经》完整释义

復興道德心願詞

(念兹常思)

道德,請接受我不全的德性,讓它周全圓滿上善合道,把道德奉獻給社會! 道德,請接受我失德的心靈,讓它與您融合爲一,爲人類道德復興照明鏡! 道德,請接受我載因的身體,讓它爲道而工作,爲民族的道德復興而存在! 道德,請接受我的意和思想,讓它與老子與孔子同在,起心動念不離道德! 道德,請接受我性命的全部,讓它成爲道德的工具,服務於世界道德回歸!

正文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①;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②。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③。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④。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⑤。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⑥;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⑦。

①德:《說文》:“德,升也”。品格與能量升華。《經典文字辯證書》:

“《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爲德。”德字由雙人傍、十、四、一、心五部分組成,意爲一心爲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勿聽、勿視、勿行四項行爲準則。《黄帝內經·靈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句義: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②无: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蓋其義謂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於一”。王筠《說文句讀》:“此說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豎撇通於二之上,故雲然”。无即道之象意,此乃全篇用“无”而不用“無”的原因。但古文“无”與“無”通假近義。故應靈活把握。

句義:下德狀態,德“一”已經樸散爲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爲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③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修真學之義的“上禮”屬“心修無極”此則爲“鬧處煉心”,大隱隱於市而修心。

乃:通行本作“扔”。乃,出詞很難。語氣出口困難的樣子。

段義: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爲,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理法中認爲,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佈於五臟之中,極爲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德性品格與能量的散失規律,是逆修復興德而歸道的前提。

④泊:不厚也。有淺淡之義,亦通“薄”。通行本作“薄”。後句同。 首:通行本作“始”。首,既含“始”義,同時在性命之學中,心爲神臟,腦爲神腑。首含腦義,司意識,用腦不用心則愚。心主禮德火明,禮德失則陰意擅主腦中意識。故用“首”不用“始”較妥。

⑤愚:《說文》:“从心从禺。禺,猴屬,獸之愚者。”愚與智相反義。仁義禮信智中,因失仁失義失禮而信泊,無法承載和養育“智”,陰水獨盛,陽水匱乏,故看似智卻是愚智。

段義: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⑥居:《說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金文字形,象人曲脛蹲踞形。居住,處於,當,占等義。尸,《說文》:“陳也,象臥之形”。古文中尸不僅有屍(今簡體同尸)體之義,亦有神像、神主之義;古時祭禮中亦指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通行本作“處”。

⑦皮:甲本殘缺,乙本爲“皮”,似保留著甲本的修真學用字特點。通行本作“彼”,“皮”更接近原意的膚淺、表面、淺薄。

段義:所以有志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智德陽水,棄陰水的愚,才有復興德道的希望。

〖註音〗

攘:rǎng音壤;乃:nǎi音奶;泊:bó 音伯;愚:yú 音娛。

【繁簡對照】

論(论),爲(为),義(义),禮(礼),應(应),後(后),亂(乱),識(识),華(华),實(实);書(书),無(无)。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②。其至之也

謂天毋已清將恐裂④,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

已靈將恐歇,謂浴毋已盈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⑤。

故必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非也⑦!

故致數與无與⑧,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⑨。

①一:表象爲最小之數,實質則爲最大之數,“零”與“一”是十百千萬之父母。道“无”的“○”,虛無一炁“⊙”的德,是萬物之根本。“一”是德的“數”喻,最近於道。古代大一、天一、太一的“一”皆指德。

句義:從前道治和德治時代的人,由於居道“无”而用德“一”,所以能與自然同體,治身可以長生久視,治國可以天下太平。

②霝:帛書爲“霝”,修真學異構象形表意漢字,與“靈”通假借音而用。象意天一生水,德“一”的能量似春雨甘霖,灌注營養後天智識、先天慧識、本性真識三神。帛書甲本保留著修真學藏訣於字,藏訣於句的重要傳統學術特點。整部甲本隱藏百餘之“字”與“句”的口訣和方法,是一部解密修真學的全書。帛書乙本則稍有流失,但仍有修真學法訣的參考價值,通行本則基本全部常道、常意化,只剩修真學理論價值。讀者在解讀中應當高度重視和注意這種特點。關於修真學的法訣內容因另有專著,在本書中不再詳釋。

浴:通行本作“谷”。下同。古之“浴”含水、人、盆三物,人在盆中以水沖洗之義。此處指人乃道生化而德養育,天一生水,德的營養能量充滿身體內外,人體內百分之七十由水的成份構成。人沐浴在德的能量環境中卻不知德“一”。

盈:通行本此處多“萬物得一以生”一句。盈,儲滿器皿。人體如載德之器,德的能量淳厚充沛爲盈。

。此其賤之爲本欤?

③甲本原圖甚難辨認,《馬王》甲本作“其至之也”,《道藏》甲本同通行本作“其致之也”,乙本作“其至也”,河上公本作“其致之”。 至:鳥從高處飛下至地。

句義:只有德“一”的能量和品格,才是天、地、神、人、王存在和發展的根本之處啊。修真學中身國是宇宙的全息縮影,人身一天地,“天”喻人體心田區,地喻人體陰蹻區,神喻人體無相的性體系統,浴喻人體有相的命體系統,王喻人體大腦腦組織系統。尊道貴德,德治身國,治身如治國,治國如治身。具備德的品格,獲得道光德能,得(德)“一”是治國長治久安,治人長生安康的根本。

④毋:《說文》:“止之也”。又同“無”。今人常用“無”代“毋”,但爲了誦讀時辯其意韻,仍采用古本的“毋”。毋已:通行本作“無以”。

句義:丟失、缺乏德“一”能量的營養,萬物將産生不良變化。 ⑤發:甲本殘缺,乙本及通行本作“發”。《說文》:“射發也”。古與“廢”通,崩壞、停止。

歇:《說文》:“息也。一曰氣越泄也。”《廣雅·釋詁二》:“歇,泄也。” 竭:甲本殘缺,乙本用“渴”,通行本作“竭”。竭,乾涸、枯竭。另此處後通行本尚有“萬物無已生,將恐滅”句。

蹶:倒下,跌倒。通行本作“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或“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段義:天、地、神、人、王,不尊道貴德,離道失德後的必然惡果。

⑥謂:通行本作“稱”。帛書“謂”皆爲“胃”,用胃字則含雙義,暗指中央脾胃土的“德信”和修中的把握,修真者可注意此關鍵點。帛書甲本全用胃,其義皆相同,不一一釋解。

:修真學異選漢字之一,由“壹”的上部與“禾”組成,象意體內變化歸一的要求。與穀字通假使用。《漢語大字典·禾部》爲“穀”之異體,其簡體即“谷”。

⑦“其”通行本作“非”。

段義:侯王自己賤稱爲孤家、寡人,五穀不分,並不是真正地虛心處下守一貴德,也不是以德爲本,抱一無離。

⑧致:招致、導致。

數:數量。此處指多。 與:多義,參見第四十四章註⑤。此處義爲贊許。无與,沒有一點榮譽,實際上變成了恥辱。乙本和通行本作“輿”。

句義:所以導致德“一”的樸散分解。道本虛无的“○”,道化生德以數喻之是“一”,數不在多而貴抱一無離。這個德,這個數的“一”一旦樸散開來則陷入“二”的陰陽變數中,順常道演化而無窮無盡。

⑨祿:《說文》:“福也”。 硌:大石;堅硬。又同“摞”,重叠堆起。 句義:所以不要因私心貪欲而追求複雜,即使擁有再多的數,質量如同玉石那樣美好,但是離開了道“○”和德“一”這個根本,也就如同普普通通的一堆瓦礫而已。虛无的道化生萬有,只用德“一”就足夠了。道德至簡至易,樸實無華,抱一無離,即可實現真道的回歸。

〖註音〗

霝:líng音零;盈:yíng音迎;竭:jié 音結;寡:guǎ 音剐;祿:lù 音路;毋:wú 音吾;蹶:júe 音决;穀:gǔ 音古;輿:yú 音於;硌:luò 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