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作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小学生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

结构就是文章内部的组织结构,即文章的“骨架”。包括文章的开头、结尾、分段、过渡、线索五个方面。

一、文章怎样开头:文章的开头,就是文章怎样“提笔”。文章的开头应该新颖别致、引人注目,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章的开头有以下几种方式:1、总冒式,2、开门见山式,3、介绍式,4、提问式,5、描写式,6、倒叙式。

1、总冒式:文章一下笔就开宗明义点出全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对全文中心思想有个概括了解;然后,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思想进行记叙。如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册语文《观潮》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文章一下笔就点明地点“钱塘江”,叙事“大潮”,点明中心“被称为奇观”。然后,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记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江面壮观情景。又如第八册语文《桂林山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观赏桂林的山水。”然后记叙漓江的水:静、清、绿三大特点;桂林的山:奇、秀、险三大特点,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思想。这种开头方式就叫“总冒式”。 2、开门见山式

文章一下笔就先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人物,然后再叙述主要内容。特点是下笔扣题,点出题目,揭示文章主题,直截了当,既可清楚地展开记叙、又可节省篇幅、全文内容顺势而下。但开头要注意语言简洁。

例段,1、《太阳和云》:“今天早晨,我们想去看日出。可是太阳总是不肯出来。我们只好看云。”2、《卖绿豆》开头:“秋天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拎着绿豆上街去卖。”3、《我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教师节就要来到了,在这愉快而有意义的日子里,我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和亲爱的老师说呀!”这三篇文章开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开头采用“开门见山式”,下笔点题,点明全文中心思想,清楚地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人物、时间或地点,又和人教版第八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4月16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作者下笔扣题,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3、介绍式

这种开头方式是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先作一些概括、简单的介绍,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然后引入正文,再作具体的介绍。如第八册语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4、提问式

文章开头就提出问题,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急切关注或兴趣,促使读者读下去,而问题的答案,就是正文要叙述的内容。如第八册语文《生命 生命》开头:“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文章作者引起读者关注:生命是什么?接着叙述飞蛾

挣扎求生,生命值得珍惜,然后又写香瓜子在夹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使读者明白生命是顽强的,又写“我”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使读者懂得生命是严肃的,是有规律的。最后写生命是短暂的,使读者明白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是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5、描写式

这种格式的开头,从写景状物下笔,抓住景、物的特征,起到渲染环境氛围,烘托文章中心的作用,引出即将出现的人物。如《去年暑假里的一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我坐在家里,虽然拿着扇子猛扇,可黄豆般的汗珠子直往外冒。”这篇文章一下笔就采用比喻句,“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我......拿着扇子猛扇,可......汗珠直往外冒”来描写,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闷热难熬的动作、神态。正文作了铺垫,自然就引出“我”在闷热难熬时该做些什么事呢? 6、倒叙式

“倒叙式”开头与“开门见山式”开头恰恰相反,先写出事情的一些结果,再回过头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其目的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人教版第十二册《十六年前的回忆》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第二自然段:“那年春天······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大火炉里去。”作者一下笔就介绍父亲被难的时间,父亲怎样被捕,为什么被捕,作者在后面正文一一叙述。 二、文章怎样结尾

文章的结尾,就是到此收笔,结束全文。好的收尾,有深化主题、突出中心或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文章结尾与文章的开头一样,方式很多。我只介绍三种容易掌握的方式:收尾照应式、总结点题式、画龙点睛式。

1、收尾照应式:即结尾照应开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首尾圆和,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给读者留下余味。这种结尾的特点,是在开头段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作必要的暗示,而在结尾时,对首段留下的伏笔作必要的回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结尾段:“......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与开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相照应。 2、总结点题式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尤其是层次多、内容多的文章里。在结尾处,往往要对人和事做出评价,即点明全文的中心思想。它的作用起到归纳,总结全文,点明事情的意义。如人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的结尾:“宋庆龄和她的关系,像是她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中许许多多动人故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又如第八册语文《花的勇气》:“......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勇气!”

3画龙点睛式:这种结尾是主要内容写完后,作者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常常采用含义深刻的话结尾,即点明题意,突出中心思想,又使读者受到启发,得到教育。如人教版第五册《矛和盾的集合》结尾:“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又如《科里亚的木匣》的结尾:“......今天我不光找到木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三、怎样分段:段落分明、层次清楚,是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写文章除注意开头、结尾,还要着力把文章内容按一定的顺序或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分段。段落和层次是文章的骨架。先写什么、次写什么。再写什么,要考虑清楚,然后再动笔写。文章分段方法很多,这里我要介绍常见的三种:时间式、地点式、内容式。 1、时间式:有些文章时间性强,采用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优点是段落线索清楚,安排段落时,可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或采用顺叙,或采用倒叙。如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彩那天》开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天放学回家......”,“第二天......”,“成年以后......”。文中有十个自然段,分段简单明了,根据以上四个不同时间来划分,来叙事。

2、地点式:地点式分段法,就是以地点【空间、方位】的变化来安排文章的段落结构,就像话剧那样一幕一个布景,一目了然。一般的报道文章和游击文章都是按照这种方式分段。如写一件随着内容的变化的事情,常常会发生在不同地点。如小学语文第八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路上见闻,在洞口抬头望,在外洞,由孔隙进入内洞,在内洞,出洞。又如第八册语文《七月的天山》,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地点变化都是一目了然。

3、内容式:依据不同内容分段是一种重要的分段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意思相近、联系密切的话或事放在一起,就是一段。若是第一层意思或另一件事,就再另起一段。

这种分段的好处是:内容集中,段意明白清楚,段落层次不凌乱。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桂林山水》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先总述“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述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为一段,接着又写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最后总结:“······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又如第五册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先总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写“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突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这一特点。然后以四个自然段分别写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最后总结全文。 四、段与段之间怎样过渡

过渡段是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方法。在记叙文中,要把不同的事件、地点、时间等内容衔接起来,也就是把两个或几个段落衔接起来,这种方法就叫过渡。一般常用的过渡方法有三种:1、隔行过渡;2、关联词过渡;3、过渡段过渡。

1、隔行过渡:这种方法就是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不用任何文字或符号表示,段与段之间空一行就行了。如小学教材第八册语文《小英雄雨来》全文分为六大段,每大段之间都空隔一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 、 关联词过渡。这种过渡方法简单易行,只要一词一语来表示,如“现在”、“至于”、“不过”、“总而言之”、“虽然······但是······”、“因为”等词语即可。如小学教材第七册语文《火烧云》后几个自然段中的开头,都用了一些关联词,如第四自然段:“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第五自然段开头:“忽然又来了一条狗······”,第六自然段:“接着又来了一头狮子······”

3、 用过渡段过渡。过渡段一般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小段。如小学教材第七册语文《白鹅》第二自然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自然段结尾“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二自然段承上“鹅的高傲”,启下“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后来的内容分别写了鹅的叫声、鹅的步态和鹅的吃相。

五、怎样组织线索

线索是贯穿在记叙性文章里,事件发展过程中的脉络。它像一条线,把文章中所记叙的各种人物、事件和场面串联起来,才能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没有一条线索,文章内容就会杂乱无头绪。所以线索是结构的组成部分。文章中常用的线索有四种:1、以“人”为线索;2、以“物”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

1. 以人为线索,就是把人物作为全文的贯穿线,就是以某人的性格、行为活动作为线索,穿起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及各种环境中的生活片断,组成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如小学教材第七册语文《小木偶的故事》和第八册教材《小英雄雨来》,都是以“人”为线索。

2. 以物为线索:本线索就是用一种物品贯穿全文。具体方法是:以某一物品在所记叙的事件中的各个段落、层次中反复出现,并用各种描写手段加强它的形象,所以,物既是文章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如《小台灯》:“小台灯是我的好伙伴。它的样子很好看。灯座、灯柱、灯罩显得十分精致。每天,我在灯下写作业。我真喜欢它。”这一小段文章采用比喻手法,把台灯比作自己的“好伙伴”,却也恰当,每晚离不开它,接着叙述台灯的现状“精致”,用“我真喜欢它”来点明中心。小台灯便是线索。

3. 以事件为线索:事件线索就是所记叙的事件为主线贯穿全文,所记叙的事件必须有头有尾,有发展过程,做到首尾一致、一线串联。如小学教材《玩出了名堂》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又如《找骆驼》以“找”为线索,文章有头有尾,有发展过程。

4. 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就是以时间顺序为全文的主线,把人或事串联起来。有的文章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即“空间线索”,总称时空线索。如小学教材《高大的皂荚树》,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索。又如小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