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南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开题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巴中市南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开题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类型 学 院 指导教师 姓 名 何久兴 巴中市南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课题来源 专 业 职 称 年 级 2012 学 号 调研型 资源环境学院 李兰 自选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讲师 20126724 1 立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郊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愈加远离自然、工作节奏也在不断的加快。然而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能让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找到心灵的净土。他们迫切需要释放压力,缓解工作的疲劳,再以良好的心态和身心迎接接下来的工作和任务。同时,日益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老龄化比例不断的提升,促使工薪家庭和老龄人口回归自然,走进乡村,领略乡村的清幽、恬静。因此,作为城市和交通发展的必然,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势头蓬勃而起。国家旅游局把1998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定为“城乡和谐游”,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乡村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对旅游资源科学正确的认识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程度、利用方式及建设规模,它对旅游资源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 在全国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唯一示范市的大背景下,南江县创新出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业结合发展。利用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中国红叶之乡”的品牌,充分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业。探寻出落后山区脱贫致富之路。因此正确认识南

1

江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制定该县乡村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也将为该县旅游景区,景点和各项旅游设施的安排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乡村旅游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而广泛兴起。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文素养,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等都具有积极而重大的作用[2]。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而旅游资源是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与开发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根本保证。巴中市南江县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近些年来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动乡村旅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评估加之政策性强势,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的粗放式经营,重复建设,盲目开发现象突出。造成投入产出比严重不协调。如何客观、定量地评价其发展潜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秦巴片区乡村旅游逐步兴起的南江县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南江县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以便为该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出更加适宜的经营战略。

2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国外学者比较注重学科融合和理论交叉,对数理统计、模型、地图、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较多,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区域尺度具有二元化特征,数据容量和时间跨度较大,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细化很深,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拓展。社会交换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经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激化传播理论、旅游区位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应用很广。国外学者对数理统计方法、现代技术和模型的运用较多,问卷的样本容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数据处理的方法步骤比较科学,相应的可信度较强[3]。如Lsabel Pilar Albaladejo Pina(2005)发展了一种确定乡村旅游者背景和旅游设施类型之间关系的方法,应用多变量逻辑斯蒂模型对选择每一种接待设施的客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类型的食宿接待设施吸引了不同背景的游客[4]。Aliza Fleicheri (2002)运用经验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公众对以色列乡村地区小规模旅游企业的支持情况,表明公众支持能产生,可观的回报。Arie Reichel(2000)应用旅游质量感知科罗恩里斯(Gronroos,model )模型,对206名游客和23位业主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服务范畴内的期望和实际感受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营销水平,需要进行适当的培训[5]。L.A.Zadeh 在 1965 年首次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模糊数学理论借助隶属度将模糊性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水平,非常适合解决那些不宜用传统数学模型解决的问题,为人们解决客观的定性问题提供了一种 3

精准的数学处理方法。随后模糊数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开始在众多领域内使用[6]。 2.2国内研究综述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上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伴随着inter技术和3S技术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和技术的方法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最初我国乡村旅游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如使用较多的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6],该方法使用过程较为简单,对数据精度和质量要求不高,但缺乏推理过程,评价结论也不准确。另外一种使用较多的是美感质量评价法,这种方法结果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经过发展,周永博、沙润等人通过对旅游景观意象评价的实证研究,又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的旅游景观意象评价方法[7]。但是,与国外相比,定性评价的方法始终缺乏数据支撑,人为主观因素受影响较大,最终结果在实际操作运用中可信度不高。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科学事业逐步与国际接轨,数理统计,计算机编程技术被运用到各个学科中,定量评价逐步取代定性评价而成为学科的主流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项单因子定量评价,这种方法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如登山、滑雪、游泳等具有针对性和明显优势。另一类方法是用的很多的多项综合性定量评价法,通过构建评价模型,确定指标体系,在对数据处理的基础上达到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定量描述。如魏敏等的农业生态旅游地综合评价,构建由旅游资源子系统、农业与生态环境子系统和社会经济条件子系统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给出综合评分[8];刘庆友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乡村旅游地属性状况,选取外围吸引物、可进入性、乡村资源、设施和乡村性等因素建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实证研究[9]。由于其影响评价的因素很多,且结构十分复杂,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