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重点名校中考物理【专题16合集】一轮复习学案word文档有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广州市重点名校中考物理【专题16合集】一轮复习学案word文档有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例题1: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 )

A.照相机 B.放大镜 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

例题2: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C.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例3 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右图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 )

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例4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会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的像(选填“正立”或“倒立”)。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近视。有一种治疗近视眼的手术,采用激光对角膜进行处理,使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得_______________些(选填“强”或“弱”)。 二、堂上练习

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2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D.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

2、(衡阳)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人观察物体时,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3、(北京市)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16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 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16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 、放大的虚像(填:“正立”或“倒立”)。

4、根据图3—4(a)中入射光和出射

光的情况在方框内填上一个适当的光学元件.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 复习过程

例题1:某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cm,小刚用它 来给自己的物理小制作参展作品照相,当照相机正对作品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大,像距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例题2:如图12所示,周倩和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倒立的清晰实像。这时,周倩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透镜)之间,结果原来在光屏上的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

(1)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该如何移动光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3所示的四幅小图中正确表示周倩同学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A、②①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堂上练习

1、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2、下列光学仪器中,不属于凸透镜应用的是( )

A.放大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显微镜 3、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放大镜到地图的距离应大于焦距

D.人眼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三、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功的概念,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机械功以及怎样量度机械功的大小。会理解和计算机械功功率. (3)知道什么是机械效率,它的大小与那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初步概念以及决定它们大小的因素。了解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和功率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公式:W=FS

3、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P=W/t 二、复习内容 1、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即物体受力没有移动;是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物体凭惯性运动。

巩固:☆某同学踢足球,球离脚后飞出10m远,足球飞出10m的过程中人不做功。(原因是足球靠惯性

飞出)。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 1N·m 。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②公式中S 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③ 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2、功的原理:

(1)内容: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说明: (请注意理想情况功的原理可以如何表述?)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 直接用手对重物所做的功(Gh) (3)应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理想斜面遵从功的原理;

②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长;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为f ,则:FL=fL+Gh;这样F做功就大于直接对物体做功Gh 。 3、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Fv W

P = t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4)单位:主单位 W 常用单位 kW 、mW 、马力

36

换算:1kW=10W 1mW=10 W 1马力=735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 内做功66000J

(5)比较功率大小方法 a、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在时间相同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做功相同时,比较做功时间长短,在做相同多的功,用时越短,功率越

三、堂上练习 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有用功: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

2、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 W总-W有用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用+W额=FS 4、机械效率: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二、复习内容 1、机械效率:

(1)有用功: 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总-W额

=ηW总

斜面:W有用= Gh

(2)额外功: 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额= W总-W有用=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 斜面:W额=f L

(3)总功: 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公式:W总=W有用+W额=FS= W有用/η 斜面:W总= fL+Gh=FL

(4)机械效率:① 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W有用 ② 公式: η= W

总 斜 面:

Gh

定滑轮: η= FL

Gh Gh G

η= FS = = Fh F 动滑轮:

Gh Gh G

滑轮组 η= FS = = F2h 2F

Gh Gh G

η= FS = = Fnh 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