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史铁生散文中的意象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之欢乐。唯有如此,才能在有目的的无目的状态下,不患得患失,心静气顺,专注于整个过程的美好。因为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要一个最终的结果,就会衡量自身条件有哪些缺失和不足,一旦这些缺失和不足是无法更改的,就难免陷入悲愤和绝望中,故他说“一个只想(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1“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2

二、地坛:精神家园的栖居地

1972年正直青春韶华的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时失去了双腿。面对困难人生的沉痛打击,史铁生也曾经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他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记录了自己住在医院从患病到确诊这一年的心理感受,写出了一个年轻人在遭受残疾后的措手不及和痛苦绝望。“二十二个春天没有哪一个像这样让人心抖??回忆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是什么感觉?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是什么感觉?那竟是回忆不出来的??我祈求上帝不过是在和我开着一个临时的玩笑??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3

然而,凄惨的人生遭遇,并没有击垮史铁生坚强的意志,在经历了病痛折磨、意志消沉、自暴自弃、母亲离开这一系列沉重打击以后,史铁生开始了自己追梦旅程,创作出《合欢树》、《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等一系列的励志散文。2002年,他凭借《病隙碎笔》荣获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个奖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选择提笔写作走自己的精神探索之路后的莫大的肯定和鼓舞。其颁奖词是这样写的:

作为一位作家,史铁生无疑是让人尊敬的。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零零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

12

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第 364 页 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年 6 月版,第 364 页。 3

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78.

5

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4

在史铁生的散文中,地坛既是现实存在的人文地理场域,又是其追寻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同的栖居地。历经沧桑的地坛是四百年前坐落在离史铁生家不远的一座废弃的古园。据说这里曾经是明清时期帝王们进行祭祀的场所。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墙下短记》、《想念地坛》等散文中,用了非常详细的笔调去描写地坛: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我常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5 一个是正直青春年少却双腿残废的青年,一座曾经是明清帝王祭祀帝王神祗的辉煌祭坛如今却变成一片荒芜野地的古园。命运的相似和相遇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生成了史铁生与地坛之间的“缘分”。对于史铁生来说,地坛最初只是他为了逃避不幸命运和痛苦的场所,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6地坛陪伴史铁生一起渡过了生命中最难煎熬的岁月。他在《我与地坛》中这样写到: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宁静。坐在因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一进园门,心便安静。有一条界线似的,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7 地坛这片净土不仅承载了命运带给史铁生的痛苦,而且也给了他一个疗伤的最佳之地。因为这片土地历久而弥坚的生命力带给了他无

45

史铁生.病隙碎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

限的启迪,并且使他彻底摆脱了“死”的念头,开始思考怎样活下去的问题和意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8。对于命运,史铁生在他的散文《墙下短记》中是这样告诉自己,也是告诉所有像他一样在困境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墙”只想教会我们两个字“接受”。“接受墙的存在??墙要你接受它,就这么一个意思反复申明,不卑不亢,直到你听。”正是因为接受限制接受残缺,以及接受苦难的道理才让史铁生正真明白:困境无法消除,宿命只能接受,寻找不公平命运的出路也只能靠自己。坦然接受命运,不去做任何无畏的抗争和搏斗,并不是自救的结果,而恰恰是自救的开始。在地坛中,史铁生细细品味着生命的“味道”,思索着人生的真谛。他在《我与地坛》中这样说道:“地坛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影子,去窥视自己的心魂。”地坛是史铁生心魂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每个人寻找精神家园就是为受伤的心灵寻找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并在这个家园中用理性去体验和把握生命本身,去畅想和感悟人生的真谛命。史铁生在十五年以后说:“因为这

9

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地坛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信仰和依托,是一种回归生命起点的地方。

三、母亲: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

史铁生的成长经历中,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史铁生在《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中深刻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的博大无私的爱。例如,母亲每当看到儿子暴躁不安,随手砸东西或者乱发脾气的时候,她就悄悄地退出去,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含泪观察他的动静,等他平息下来后才去开导、鼓励他;当看到儿子捶打着双脚说不想活的时候,母亲会用最原始的爱拥抱和抚慰儿子;在和儿子讲话时,她会小心翼翼地避开“怕”和“跑”那样敏感的字眼,生怕儿子听了心里难受。母亲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包容着儿子的一切,而自己一个人却承受着所有的惊恐和痛苦。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这

8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史铁生. 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

9

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10她为儿子默默地祈祷,默默地注视、关怀、承受和付出,帮助儿子重新振作。母亲用她的理解和宽容,用她的博大无私的爱抚平了儿子心中的创伤,让儿子从暴躁狂妄的生活状态下逐渐平息下,重新焕发出生活的希望。

母爱是支撑史铁生坚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母爱不仅支撑着史铁生渡过那段最艰难的时光,而且也给予他生活的希望。这使得史铁生对母亲充满了感激和歉疚。母亲是在她这辈子活得最苦的时刻离开人世的,但是她始终无怨无悔。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描写了母亲离去的悲伤和惶恐,表达了自己当初从未体会到母亲的艰难而感到悔恨。

“她视力不好,有几次看不到我,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经常呆过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出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11

母亲生前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者深刻的教诲,但是史铁生从她对苦难的态度,还有她的容让、隐忍、坚韧和无私的爱中得到了生命的启示和人生的力量,使他面对自己残疾的人生依然能拥抱幸福和希望,真正懂得了去思考人间的大爱,使他在人生道路上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信念:“爱才是人类唯一的救助。”12

四、墙:母亲的守护

读史铁生的作品,“墙”是一个怎么都绕不过去的话题和景色,在史铁生的散文中,“墙”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墙”的意象,不但象征着作者对于生命苦难的认识,而且包含着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下面就通过《墙下短记》中的描述,一起了解一下墙的内涵。

1011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2

史铁生.病隙碎笔 [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