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及机械化养殖的目标规划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江苏省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及机械化养殖的目标规划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江苏省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及机械化养殖的目标规划

江苏省农机技术推广站

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渔业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2007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037.2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08.99万吨,养捕业产值579亿元,渔业经济总量922亿元。全省渔民人均收入超过8100元,比2002年增加2000多元。今年以来,全省渔业形势总体良好,在养殖面积上表现为苏南压缩,沿海增,常规鱼减少,特种养殖增。全省放养总面积达1020万亩,其中内陆放养面积815万亩,海水放养面积205万亩。全省出现了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超百万亩、改造鱼池超过百万亩、小龙虾养殖近百万亩的喜人局面。全省渔业发展进入了以水域安全、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三个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效益”,渔业发展、渔区繁荣、渔民致富“三渔并举”为重要特征的新阶段。随着全省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的加大,我省优势特色水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为我省渔业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形势下,我省优势特色水产业既面临着新的挑战,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素质,加快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产区,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带,实现渔(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一、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优势特色水产业已成为我省渔业的“亮点”。内陆优势特色水产业规模列全国首位,河蟹、条斑紫菜、青虾、文蛤等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之首,斑点叉尾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鳜鱼、龟鳖、珍珠产量和产值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全省优势特色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00万亩,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70%以上;养殖产量达到87万吨,产值302亿元。全省水产品出口量4.71万吨,出口额1.61亿美元,其中90%以上为优势特色水产品。

2、产业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创建国家级、省级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渔业标准体系。精心组织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水产品药残监测力度,健全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积极开展渔业执业兽医制度建设试点,制定了

《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质检、环境监测体系,产品质量安全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全省共组织建设了60多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578个,绿色水产品132个,有机水产品91个,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572万亩,省级以上名牌水产品39个,2个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3、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要求,大力推进了渔业基础设施改造,在优势区域新建了一批标准鱼池,积极推广河蟹、青虾微孔增氧设施及疫病防治技术。加强了水产原良种能力建设,强化了水产原种场的监管,截至2007年共认定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16家,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50家。加强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批准公布了阳澄湖中华绒螯蟹等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6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4、产业特色不断显现。围绕品质调优、效益调高,积极发展集约化生产经营,集聚优势板块,培育壮大了河蟹、紫菜、青虾、罗氏沼虾等一批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河蟹已发展成为产值超130亿元的大产业,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出口占全国90%。高效特色渔业快速发展,全省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渔业养殖面积已达260多万亩,占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的20%以上。全省形成了“两带”、“四区”的战略格局和虾蟹经济圈、江鲜产业带、海洋渔业经济板块、地方特色小品种养殖区、观光休闲渔业点等有江苏特色的区域化布局。

5、产业贡献率不断上升。在农民增收幅度减缓、生产成本有所上升的情况下,优势特色水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填补了由于常规水产品养殖效益下降以及海洋资源衰退、减船转产造成的收益减少,而且为渔农民增收发挥了主导作用。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也为我省出口创汇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优势水产品出口产业带、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了一批外向型水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正逐步普及。大部分水产品出口企业已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并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出口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提高,突破技术壁垒效果显著。 二、目标规划

规划期内,立足江苏自然资源优势,按照“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市场调宽,区域调专,品种调优,产业调强,机制调活,效益调好”的总体方向,重点发展河蟹、斑点叉尾鮰、紫菜、克氏原螯虾等4个出口优势水产品和青虾、鳜鱼、黄

颡鱼等19个特色水产品。通过优势产业带建设,制定和完善优势特色水产品有关的省级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一批优势特色水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一批优势特色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推广一批优势特色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形成一批优势特色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构建优势特色水产品良种体系、质检体系、防疫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大力扶持优势特色水产品专业协会和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一批知名的优势特色水产品主产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力争到2010年,培育全省优势特色主导品种23个,年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年总产值350亿元,其中蟹类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虾类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贝类年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藻类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特色鱼类、龟鳖类等年产值达到20亿元。通过产业化实现渔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占渔业产量的20%以上;产值达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10亿元以上5家;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15万吨和5亿美元;培育一批省级“四有”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渔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力争超过1500家。

——力争到2015年,培育全省优势特色主导品种23个,年总产量达到130万吨,年总产值超过420亿元,其中蟹类年产值达到170亿元以上、虾类年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贝类年产值达到80亿元以上,藻类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特色鱼类、龟鳖类等年产值达到35亿元。通过产业化实现渔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全省水产品加工产量占渔业产量的30%以上;产值达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80家,10亿元以上10家;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达到30万吨和10亿美元;省级“四有”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渔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力争超过1800家。

三、江苏区域水产养殖结构与区域布局

按照规划,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围绕优势特色水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紧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发展目标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优势特色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依靠科教兴渔,促进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围绕我省渔业产业化经营和支柱产业培育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克氏螯虾高效生态养殖及苗种繁育技术”

等46个三项工程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入户工程在全省42个县实施,培育1.8万户科技示范户,示范养殖面积77.7万亩,成为渔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载体。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5项,“小龙虾产业技术集成”项目获得了省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科技人员与渔民培训工作得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优化了全省渔业结构。重点推广小龙虾养殖,组织召开了全省小龙虾养殖产业发展研讨会,养殖、加工、流通、品牌建设全面加强,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发展到40.2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河蟹、青虾等传统优势品种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泥鳅等地方特色小品种生产走向产业化,传统品种生产走向高效化。贻贝养殖已形成规模,工厂化海参养殖获得突破。积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组建了省渔协休闲渔业分会,命名了第二批省级休闲渔业乐园,全省休闲渔场(园)个数和经营规模均较上年扩大20%以上。

1、优势出口水产品种 (1)河蟹

区域布局:高淳、宜兴、溧阳、金坛、吴中、常熟、昆山、吴江、如东、启东、通州、赣榆、楚州、洪泽、盐都、射阳、建湖、宝应、兴化、宿豫、泗洪、泗阳、武进、相城、金湖,共计25个县(市、区)。

(2)斑点叉尾鮰

区域布局:泰兴、洪泽、东台、邳州、大丰、新沂、阜宁、射阳,共计8个县(市、区)。

(3)紫菜

区域布局:海安、如东、启东、连云、赣榆、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共计10个县(市、区)。

(4)克氏原螯虾

区域布局:盱眙、铜山、启东、楚州、洪泽、金湖、宝应、江都、丹徒、兴化、泗洪、泗阳、丹阳、大丰,共计14个县(市、区)。

2、特色水产品种 (1)鳜鱼

区域布局:吴江、金坛、宜兴、靖江、高淳、兴化、丹阳、溧阳、建湖、盐都、泗洪、昆山、吴中,共计13个县(市、区)。

(2)青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