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2、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李大钊,李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报》主笔。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在这篇教学设计>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意在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事业成为全民事业。 预习达标

1.根据拼音写词语或者给汉字注音。

①一xia______千里 ②丛山di?_____岭 ③险jùn______ ④阻yì______ ⑤逼xiá______ ⑥qíqū________ ________ ⑦奇趣横_____生 ⑧浊_____流滚滚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崎岖: 一泻万里: 亦复如是:

阻抑: 回环曲折:

合作探究

⒈ 整体感知: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2.句段品读

(1)“老于旅途的人”对“平坦”和“崎岖”两种境界,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2) 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那么,我们怎样理解这种种“趣味”呢?

(3)“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这句话中的“现在”是指什么时候?“崎岖险阻的道路”具体指什么情况?

(4)“雄健的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

3.探究质疑

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为什么?试谈谈你的理解。

达标练习

1.写出文中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①“坦荡平原”比喻 :

②“崎岖险路”比喻 : ④“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喻:

③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 :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

9《土地的誓言》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罗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二、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预习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端木蕻良( ) 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斑斓( ) 碾( ) ......污秽( ) 谰语(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镐头( ) ......2、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喷涌 珠丝马迹 缠绕 红熟 B.谰语 班谰 亘古 申吟 C.丰绕 飘扬过海 泛烂 桨液 D.镐头 土穰 蚱蜢 原野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 (3)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2)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2.句段品读

(1)第一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3.探究质疑

(1)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第二段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达标检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如何理解句中的“泛滥”?可否换为“澎湃”“涌动”这类词语?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为什么不用“飘荡”或“回响”过“我的欢笑”之类语句,而用“埋葬”呢?

总结反思

我学到了 我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