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一阶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高一阶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所借助的时机,可译为“趁着”: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所借助的事物,可译为“凭借”“依靠” ④表示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通过” “经由”: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3)副词:

①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可译为“继续” ②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 “就”

(4)动词: 依靠,凭借:益州险塞,??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5)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3.于:(1) 介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到”“在”“从”等

(2)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到”“在”“从”等: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3)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 介进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可译为“和”“同”“跟”等 (5) 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6) 介进动作行为旁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7) 介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地点,可译为“到”: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介进事物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9)介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10)复音虚词“于是”:

① 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的“于是”

用法相同: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②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作状语或补语,根据情况可译为“在这时”

“在这件事上”“对此”“从此”等: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与: (1)介词: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和”“同”“跟”等: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2)连词: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以为“和” (3)通“欤” ,语气词:可译为“吗”“吧”等。 (4)动词:

①给与: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结交: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③赞同

④参加,参与

15.哉:①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③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④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啊”: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16.则 :(1)连词: ①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等: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 ③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7.者:(1)助词: ①附在别的词或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情况)”: 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②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面,起提顿作用: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③放在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④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 ⑤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若”“似”“如”等词语呼应,表示“像??的样子” (2)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3)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18.之:(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作宾语。可代人,代事,代物: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①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得”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⑤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