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虎丘 风景名胜 地方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同善桥 在普济堂东(今茶花村),跨山塘河支流,又名小普济桥,俗呼“庄前浜桥”。过去,桥内多卖鱼妇,聚族而居。为三跨石板平桥。长34.3米,宽2.7米,中孔跨度5.6米,边孔跨度5米。1986年,市政府拨款翻建普济桥同时修建了同善桥。

引善桥 即引恩桥,在茶花村(普济桥附近)。为三跨石板平桥。桥高5.3米,长33米,宽2.2米,中孔跨度5.7米,边孔跨度5.5米。

龙华寺桥 在茶花村打柴浜内,为单孔石拱桥。桥高2.55米,长15米,宽3米,跨度4.7米。相传建于明代。因桥旁古有“龙华寺”,故名。

仓河桥 在新华村。清同治年间重修。为石板桥,两头各有10级踏步。桥宽2.05米,长17米,跨度4.6米。

银杏桥 俗呼长浜桥。在清节堂(今虎丘粮管所)侧。道光三年(1823年)建,二十一年(1841年)同善堂增设桥栏。今已不存。

东庄桥 一名石灰桥。在野芳浜。北为佛华禅院。桥和禅院均已毁。 三、墓葬

虎丘东周墓 在新塘村夏家潭千墩坟。1975年12月发现。苏州博物馆先后两次发掘清理。土墩高出地表约3米,内为竖穴土坑墓,深2.8米。棺木用长2.55米、宽1.44米的整木刳空制成,断面呈凹字形。人骨已朽,随葬品有青铜鼎、壶、豆、盉、鉴、匜、和黑皮陶豆等共8件。铜匜底部有麻织物粘附,鼎、盉等均有烟炱痕迹,当是实用器物。根据葬制及文物特征,此墓属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墓主有一定身分。

吴王阖闾冢 《越绝书》:“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铜椁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圜之口三千,盘郢、鱼肠之剑在焉。十万人筑治之。取土临湖口。葬三日,白虎居上,故号虎丘。”又据《吴越春秋》记载:“阖闾葬于国西北虎丘。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十里使象,摙土凿池。四周水深丈余。铜椁三重,澒

为池,池广六十步。黄金珠玉为凫雁,扁诸之剑、鱼肠三千在焉。葬三日,金精上扬为白虎,据坟。”

汉徐福墓 在新庄村。1984年5月,在住宅建筑工地的一座土墩下发现。经苏州博物馆发掘清理,是座竖穴土坑式双人合葬墓。长3米,宽2.6米,方位185度,有两边厢和脚厢。棺木和人骨架均已腐烂,仅见红漆皮。东棺发现铁刀、剑各1件,泥冥印1件,正面刻“徐福”2字,反面刻“徐中孺”3字。两边厢和脚厢出土青铜瓿、盆、釜、匜等6件,釉陶罐、瓿、壶、鼎、盒、钫、灶、甑、釜、仓、屋、灯、洗、匜、耳、杯、勺、樽、薰及腹下带席纹的瓮等42件。另有漆耳环及盘已朽,仅见漆皮。

胡献卿墓 在新塘村。1976年5月10日虎丘乡砖瓦厂工人挖土时发现墓志和一些随葬品,苏州博物馆即派员前往清理。该墓为一土坑合葬墓,已破损,墓壁残存石灰浇浆,人骨及棺具尚存。经清理,出土随葬品有:金冠(头箍)、双凤纹银盒、梅花形银盒、银镯、蜻蜓牡丹纹葵形钮铜镜、龙泉窑莲瓣纹盖罐、影青酒杯、白瓷壶、白瓷杯、石砚、“献卿”铜印及石印盒、腰带、唐开元至宋元丰年号钱10种计72枚以及墓志。墓志一合,志盖篆刻“宋故职方员外郎墓志铭”,四周刻卷草纹边饰。志底刻铭文25行,每行28字。由铭文可知,墓主为北宋职方员外郎胡献卿暨妻杜氏。

胡献卿,苏州人。生于宋雍熙四年(987年),殁于嘉祐七年(1062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先后任官于真宗、仁宗两朝,大多为幕僚之职,其间曾数度担任管理地方酒务、茶场、酒税、粮料、屯田等事务的官。

王锡爵墓 王锡爵墓在新庄村凤凰墩。

王锡爵(1534~1610年),字元驭,别号荆石,明太仓人。嘉靖会试第一,廷对第二,授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累官至太保、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谥文肃。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载:“明王文肃公锡爵墓,外建赐茔神道坊。享堂毁。??有翁仲、石狮、石虎、石羊。坟围坊题‘建极殿大学士太保王文肃公墓’。围广约二十丈。??左建祠,祀文肃像,壁嵌苏州府建祭田碑。全茔地广二百亩”,可见其规模之大。1957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当时调

查,墓地仍广约4510平方米,封土高约2米,尚有翁仲、石兽、石坊柱、断碑等物20余件。1966年遭到破坏。同年12月苏州市博物馆作了清理。该墓外用“三合土”浇浆密封,圹内以青砖砌成竖穴券顶双室,并列套椁楠木棺两具,为王锡爵与妻朱氏合葬。出土随葬品有冠、袍、衾、鞋等绸缎衣物,有制作精工的明器如锡制杯、盘、盆、壶,木制床、桌、椅、衣架、盆、桶及牌、扇、伞等仪仗,有玛瑙束发罩、白玉兽钮印章、水晶杯、白玉带钩、戒指和洒金折扇等,共161件。

黑松林墓葬群 在留园村黑松林。为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土墩,因其上遍植黑松,故名。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中,留园村委会在黑松林土墩取土填浜时发现墓葬,苏州博物馆于1998年5月9~31日、12月12~15日分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共发现墓葬8座(编号:M1—M8)。其中M1为明墓,发掘前已被破坏,出土墓志2盒;M2为宋墓;M3、M4、M6~M8为三国墓;M5为东汉墓。这批墓葬均被早期盗掘破坏。从墓葬的形制、结构及分布情况分析,黑松林主要为三国时期墓地。土墩中心的M4为主墓,东侧、北侧分别有M3、M6、M7、M8;全部为砖结构墓。

M4墓葬,分甬道和东西两后室。墓道至后室全长13米左右。前室为横堂式,横长6.2米,进深3.4米,高3.8米左右。北为东西两后室,都有石门楣、门柱和棂窗。进门各有一通道。从通道至墓室后壁长3.8米,宽2.4米,高2.8米左右。前后室和甬道全部为双重拱券顶。后室门楣上有阴线刻画像石,为人物及云气图。前室顶部残留有彩绘壁画痕。甬道外置两扇由内向外开启的石门。石门外封砌9道砖。甬道至石门用砖封砌(上部被盗墓者拆除9批砖)。在前室两端上部及拱券顶部发现一直径3.5米的盗洞。根据盗洞内出土瓷片分析,该墓在宋代遭破坏性盗掘。在前室清理中发现残碎尸骨及零星漆皮。进门处发现一段股骨,一对锁骨及肋骨,可见后室内尸体已被盗墓者拖至前室。所有随葬品被盗绝一空,仅残留青瓷罐片及数十枚钱币。前室内置石几、石案各4件。另有2块石屏。其中1块石屏用1对石虎作座,另1块石屏用普通石座。石屏正反面都用阴线刻画人物。

M3墓葬位于M4东侧,前后2室,穹窿顶。墓门在南面,后接拱券顶短通道。两室之间另有一通道,全长9米左右。在前后两室穹顶上各盖有1块青石。前室顶部有盗洞,淤土从盗洞堆满前室及后室大半部。发掘前后室已塌,清理中仅发现1件青黄釉印纹陶罐残片和近10枚钱币。前室清理出土青瓷器3件。其中2件青瓷双耳洗比较少见,可惜被盗墓者破坏而残缺不全。另一件为青瓷盂,粘合后完好。

M6墓葬位于M4东北部,叠涩顶,单室,南侧和西侧各有一拱券顶耳室(西耳室已全部被破坏)。墓门在东侧。墓顶有一长0.8米、宽0.5米左右的盗洞。随葬品已大部分被盗走。残留黄釉陶灶1件,青铜三足器1件,钱币数十枚(其中有1枚为鎏金五铢钱十分罕见)。在淤土中还另清理出土青瓷罐口沿残片。

M7、M8墓葬均为穹窿顶。墓顶及大部分墓壁被破坏(M8仅残留东南角墓壁)。M7墓门在西侧。南侧有一拱券顶耳室。在墓室淤土中清理出青瓷碗1件,灰陶耳环1件及陶案碎片。

M5墓葬为长方形单墓室,位于M4与M3之间。被M4打破,两边墓底压在M4东壁下。墓上部全被破坏,仅残留墓底。出土1件残碎的牛鼻式耳灰陶罐。

M2墓葬,砖结构,双室,上用6块石板盖顶。两室内棺木均腐烂。北墓穴出土白瓷粉盒1件及北宋年号钱,南墓穴底四周有6~7厘米厚的松香,清理出土北宋年号钱数十枚。

五人墓 位于虎丘山东青山桥和绿水桥之间,是明代苏州市民反对阉党魏忠贤斗争中仗义捐躯的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义士之墓。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结党营私,残害忠良。当时的织造太监李实、巡抚毛一鹭都是魏忠贤死党,他们横行不法,仗势欺人,为人民切齿痛恨。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反对阉党的东林党人周顺昌,苏州人民激于义愤,一时万人云集,拥进官衙,痛打缇骑,并抗议加派捐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颜佩韦等人仗义执言,痛骂阉党。魏忠贤诬陷苏州人民谋反,派兵镇压。在这危急时刻,颜佩韦等5人为保护群众,毅然挺身而出,从容赴死。第二年,魏忠贤失势,苏州市民一夜之间拆掉了阉党为魏忠贤造的普惠生祠,并在废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