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酒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北山酒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寒時四六酘;溫涼時中停酘;熱時三七酘。《醖法總論》:“天暖時,二分為脚,一分投;天寒時,中停投;如極寒時,一分為脚,二分投;大熱或更不投。”一法,祗看醅脚緊慢加減投,亦治法也。若醅脚發得恰好,即用甜飯依數投之(若用黄米造酒,秪以醋麋一半投之,謂之“脚撘脚”(5)。如此醖造,暖時尤穩)。

若發得太緊,恐酒味太辣,即添入米一二斗;若發得太慢,恐酒太甜,即添入麴三四斤。定酒味全在此時也。 四時並須放冷,《齊民要術》:“所以專取桑落時造者,黍必令極冷故也。”(6)酘飯極冷,即酒味方辣,所謂偷甜也。

投飯寒時爛揉(7);溫涼時不須令爛;熱時祗可拌和停勻,恐傷人氣(8)。北人秋冬投飯,祗取脚醅一半,於案上共酘飯一處搜拌令勻入甕,却以舊醅蓋之(緣有一半舊醅在甕)。夏月脚醅須盡取出,案上搜拌,務要出却脚麋中酸氣。一法,脚緊案上搜,脚慢甕中搜亦佳。

寒時用薦(9)蓋,溫熱時用蓆,若天氣大熱發緊,祗用布罩之。

逐日用手連底掩拌,務要甕邊冷醅來中心。寒時以湯洗手臂助暖氣,熱時祗用木杷攪之。不拘四時,頻用托布抹汗。五日已後,更不須攪掩也。

如米粒消化而沸未止,麴力大,更酘為佳。(《齊民要術》:“初下用米一石,次酘五斗,又四斗,又三斗,以漸待来消既酘,無令勢不相及。味足沸定為熟。氣味雖正,沸未息者,麴勢未盡,宜更酘之,不酘則酒苦薄矣。”“第四、第五﹑第六酘,用米多少,皆候麴勢强弱加減之,亦無定法。……,惟須米粒消化乃酘之。”“要在善候麴勢,麴勢未窮,米粒已消,多酘為良。世人云:?米過酒甜?,此乃不解體候耳。酒冷沸止,米有不消化者,便是麴力盡也。”(10))

若沸止醅塌,即便封泥起,不令透氣。夏月十餘日,冬深(11)四十日,春秋二十三四日可上槽(12)。大抵要體當(13)天氣冷暖與南北氣候,即知酒熟有早晚,亦不可拘定日數。

酒人看醅生熟,以手試之,若撥動有聲,即是未熟;若醅面乾如蜂窠眼子,撥撲(14)有酒湧起,即是熟也。 供御祠祭,十月造酘,後二十日熟;十一月造酘,後一月熟;十二月造酘,後五十日熟。 【注释】

(1)投醹:投醹就是于酴米(酒母)中投入甜糜,补料酿酒。

(2)投醹最要厮应,不可过,不可不及:在脚饭“发的恰好”(即“发紧”)时,曲势最盛,适时投入甜糜,则头(指甜糜)脚(指脚饭)可以“厮应”,酿造可以顺利进行。相反,若“脚嫩力小”或“发过无力”,在“势不相及”(指曲力达不到很好地消化米的程度)时投入甜糜,则因“头脚不厮应”,“多致味酸”。故曰“投醹最要厮应”。厮应:互相接应。参见《齐民要术·造神曲黍米酒方》。脚饭:即酴米,见前文“酴米”。下文的“脚醅”、“脚糜”都是指酴米。 (3)咬甜糜不住:行业用语。指曲力小,难以消化甜糜。

(4)若脚嫩力小,投早,甜糜冷,不能發脫,折断,多致涎慢,酒人谓之“攧了”:有多种断句方式。缪启愉在《齐民要术校注》中注引《北山酒经》原文时断作:“若脚(指初酿的酒母)嫩力小,投早“甜麋”(借作“糜”字,即投醹),冷不能发,脱折断(即发酵终止),多致涎慢(指被杂菌所滋生而臭败),酒人谓之?·了?。”(其中“ · ” 即“攧”字)。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北山酒经》“汤米”:“若冬月却用温汤,则浆水力慢,不能发脱;夏月若用热汤,则浆水力紧,汤损亦不能发脱。”可见在《北山酒经》中,“发”和“脱”不能分开,应为“发脱”,意为“发起来”的意思。其二,从道理上讲,“脚嫩力小”﹑“投早”﹑“甜糜冷”都应当是投醹后不能“发脱”的原因,故原文不能断作“投早?甜麋?,冷不能发”。(参见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造神曲并酒》注【三八】)。综上,缪的断句似乎不太合理,应断为“若脚嫩力小,投早,甜糜冷,不能发脱,折断,多致涎慢,酒人谓之?攧了?。

(5)脚搭脚:酴米是用醋糜(脚饭)酿造的,在其中又加入醋糜(脚饭)补料酿酒,所以叫作脚搭脚。 (6)《齐民要术》句:见《齐民要术·造神曲黍米酒方》。 (7)烂揉:指甜糜与脚饭揉到极均匀。烂:程度极深。

(8)恐伤人气:难解。中医学的人气是指人体五脏六腑经络之气,人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就会生病。由此可知,人气就是正气。造酒过程最怕热,热则容易酸败。天热投醹时,若把脚饭与投糜揉均匀,糖化酒化反应就会加快,从而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造成臭败,此即所谓“伤热”。这是否就是所谓的伤了“人气”?或者原文就是“恐伤热”?

(9)荐:草垫子。

(10)《齐民要术》句:摘引自《齐民要术》“造神曲黍米酒方”和“神曲酒方”。作者引用的略有不同。参见原文。有的版本无此引文,似不妥。有的版本引文用括号括住,似宜去之。体候:体察火候,即体察曲势强弱。 (11)冬深:疑为“深冬”之误。深冬:严冬。 (12)上槽:上槽压榨。槽是压榨设备。 (13)体当;体会。 (14)拨扑:拨动拍打。 【译文】 投醹

投醹最重要的是脚饭和甜糜能够相互接应,脚饭发的不可过,也不可不及。脚饭热发得紧,不分瓮酿造,发过无力才投甜糜,不但酒味薄,不醇美,加上脚饭中曲末已少,难以消化甜糜,甜糜和脚饭互相接应不上,多致味酸。若脚饭还未发好,投醹早,甜糜冷,发不起来,发酵中止,多致臭败,酿酒的人称作“攧了”。须是脚饭发紧了,接着便投甜糜。

寒时按四六比例投;温凉时按五五比例投;热时按三七比例投。《酿法总论》说:“天暖时,二分为脚,一分投;天寒时,中停投;如极寒时,一分为脚,二分投;大热时或许就不再投了。”有一种方法是,只根据脚饭发得紧慢加减投甜糜,也是一种处理法吧。若醅脚发得恰好,就用甜糜依上述比例投之(若用黄米造酒,仅用醋糜一半投到脚饭中,这叫“脚搭脚”。如此酿造,暖时尤为稳当)。

投醹后若发得太紧,恐酒味太辣,就添加一二斗甜米;若发得太慢,恐酒味太甜,就添加曲三四斤。定酒味全在这个时候啊。

投入的甜糜四时都要放冷,《齐民要术》说:“所以专取桑落时造者,黍必令极冷也。”投饭极冷,造出来的酒才有辛辣之味,这就是所谓的投醹偷甜啊。

投饭寒时要与脚饭揉得极均匀;温凉时不须太均匀;热时只可拌和匀停即可。北方人在秋冬投饭时,只取脚醅一半,在案上与投饭一块搅拌均匀后倒入另一只瓮里,再以旧醅盖在上面(因为有一半旧醅仍留在原来的瓮里)。夏天须把脚醅全部取出来,在案上拌和,一定要除去脚糜中的酸气。一种方法是,脚醅发得紧在案上拌和,发得慢在瓮中拌和也好。

寒时用草垫子盖瓮,温热时用席子盖瓮,如果天气大热脚醅发得紧,只用布罩住即可。

每天用手连底翻搅,一定要把瓮边的冷醅拨到中心。寒时要用热水洗过的手臂搅动以助暖气,热时只用木棍搅动。不拘四时,都要频频用托布抹去醅上的水。五天以后,再也不须翻搅了。

如米粒已被消化而还冒气泡,是曲力大,须再投入甜米为好。《齐民要术》说:“初投用米一石,次投用米五斗,第三次投米四斗,第四次投米三斗,慢慢地等待米被消化就投,不能让曲力达不到很好地消化米的程度。酒味已足且不再冒气泡时就是酿成功了。酒的气味虽正,但还在冒气泡,是曲力未尽,应该再投米,不投米酒味就淡薄﹑发苦了。”“第四﹑第五﹑第六投,用米多少,都要观测曲势强弱而加减之,也没有定规。……,只须米粒消化了才投米。”“一定要善于观测曲势:曲势未尽,米粒已经消化,多投为好。世人说:?米过酒甜?,这是不懂得观测曲势强弱来决定投米多少的说法。瓮中的酒液已冷并不再冒气泡,米还有不消化的,就是曲势已尽了。”

若不再冒气泡且醅体塌陷,就用泥把瓮封起来,不让透气。夏天十余天,深冬四十天,春秋二十三四天就可以上槽压榨。大抵要体会天气冷暖和南北气候,就可以知道酒熟有早有晚,也不可限定日数。

酿酒的人看醅生熟,是用手试验,若拨动有声,就是未熟;若醅面干如蜂窝眼子,拨动拍打有酒涌起,就是熟了。 造供御祠祭酒时,十月造酒投米,后二十日酒熟;十一月造酒投米,后一个月酒熟;十二月造酒投米,后五十日酒熟。

【原文】

酒器(1)

東南多瓷甕,洗刷淨便可用。西北無之,多用瓦甕。若新甕,用炭火五七斤,罩甕其上,候通熱,以油蠟遍塗之。若舊甕,冬初用時,須薰過,其法,用半頭塼鐺脚安放(2),合甕塼上,用乾黍穰文武火(3)薰,於甑釜上蒸,以甕邊黑汁出為度,然後水洗三五遍,候乾用之。更用漆之尤佳。 【注释】

(1)酒器:指酿酒用的器具,如酒坛,瓮等。

(2)铛脚安放:鼎足安放。铛脚:酒铛的足。酒铛:古代一种三足的温酒器。

(3)文武火: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用文武火熏,可能是先用小火熏,然后用大火熏。 【译文】

东南多瓷瓮,洗刷干净就可以用。西北没有瓷瓮,多用瓦瓮。如果是新的瓦瓮,用炭火五至七斤,把瓮罩在炭火上,等到通身都热了,用油蜡遍涂后就可以用。如果是旧瓦瓮,冬初用时,须薰过,其方法是,用半头砖支成三只脚,把瓮倒扣在砖上,用干黍穰文武火薰过,再在甑锅上蒸,以瓮边有黑汁出来为度,然后水洗三五遍,等到干了用。又用漆漆过更好。

【原文】 上槽 (1)

造酒,寒時須是過熟(2),即酒清數多,渾頭白酵少(3)。溫涼時並熱時,須是合熟(4)便壓,恐酒醅過熟,又糟內易熱(5),多致酸變。

大約造酒自下脚至熟,寒時二十四五日,溫涼時半月,熱時七八日便可上槽。仍須勻裝停鋪(6),手安壓板(7),正下砧簟(8),所貴壓得勻乾,並無箭失(9)。 轉酒入甕,須垂手傾下,免見濯損酒味(10)。 寒時用草薦麥{麥貟}圍蓋;溫涼時去了,以單布蓋之。 候三五日,澄折(11)清酒入瓶。 【注释】

(1)上槽:此节专门讲述榨酒操作。压榨主体设备为“槽”。 (2)过熟:熟透。

(3)酒清数多,浑头白酵少:酒清者多,难以除去的白色浑浊物少。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作秦州春酒曲法》:“(炒麦)磨不求细,细者酒不断麤,刚强难押。”其中的“酒不断麤”就是指上槽压酒时容易出现“浑头白酵”的情况。浑头白酵:指白色的难以除去的不溶物。浑头:原为骂人的话,指糊涂人,此处即指“刚强难押”。白酵:白色浑浊物,即白色的酒糟。麤是糟之误:先是糟误作粗,麤同粗,又误作麤。 (4)合熟:全熟。合:全部;整个。

(5)糟内易热:糟(酒醪)装在压槽中,四周密不透风,又用重物压紧压实,故容易生热。“糟”为“槽”之误。 (6)上槽仍须匀装停铺:指在槽箱中酒醅要铺均匀。

(7)手安压板:诸本同。似指把压板放平。“手”可能是“平”之误。 (8)正下砧簟:捣衣石和竹席要放正。砧:捣衣石。簟:竹席。

宋代的压滤设备可能非常简单:主体设备是压槽,附属设备有压板﹑砧和簟。压槽的结构和上槽顺序文中没有说明,现根据上述的压滤设备和下文“收酒”中透出的信息作如下猜测:压槽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槽箱,底部有很多小孔。压酒时在槽箱底部铺上竹席,作为过滤介质;席上匀装停铺酒醪;酒醪上平安压板;压板上再“正下”重物(捣衣石)。压出来的酒顺槽箱的小孔进入压槽下层,再由下层一边的小孔滴出,收酒时“以器就滴”。 (9)箭失:“溅”借作“箭”。

(10)须垂手倾下,免见濯损酒味:须顺溜地倒下去,以免洒损酒味。垂手:表示容易,此处意为“顺溜”。免见濯损:以免洒损。

(11)澄折:先将溶液澄清,再将其上清部分倒入另一容器中再澄,如此反复进行,叫做澄折,或折澄。澄:让水中杂质沉淀下来。折:倒过来倒过去。 【译文】 上槽

造酒,天寒时须是熟透了压滤,这样酒就清数多,白色浑浊物少。温凉时并热时,须是熟了就压滤,这是怕酒醅熟透了,再加上压榨时槽内容易发热,多致酸变。

大约造酒自下脚至成熟,寒时二十四五日,温凉时半月,热时七八日即可上槽压榨。压榨时仍须匀装平铺酒醅,平平安放压板,把捣衣石和竹席放正,贵在压得均匀干净,并且酒没有溅失。 把酒转移到瓮中时,要顺溜地倒入,以免损失酒味。 寒时酒瓮用草席或麦余围盖;温凉时去掉,用单布盖住。 等三五日,把酒折澄清了装入瓶里。

【原文】 收酒

上榨以器就滴,恐滴遠損酒;或以小杖子引下亦可。壓下酒須先湯洗瓶器,令淨,控乾。

二三日一次折澄去盡脚(1),才有白絲即渾(2),直候澄折得清為度,即酒味倍佳。便用蠟紙封閉,務在滿裝。 瓶不在大,以物閣起,恐地氣發動酒脚失酒味。仍不許頻頻移動。

大抵酒澄得清,更滿裝,雖不煮(3),夏月亦可存留(内酒庫水酒,夏月不煑,秪是過熟,上榨澄清收。) 【注释】

(1)脚:指酒糟。

(2)才有白丝即浑:只要有一点点白丝酒就显得浑浊。才:仅,只,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3)煮:指下文所说的“煮酒”。 【译文】 收酒

上榨时要把容器口靠近滴酒处收酒,这是怕酒滴滴的距离长损失酒;也可以用小木棍把酒引入收酒器中。收酒时须预先烫洗收酒的瓶器,令洁净,控干了用。

要二三日一次用折澄的方法去尽酒糟,只要留有一点点白丝酒就会浑浊,直到折澄清了为度,这样酒味会更好。酒折澄清后就用蜡纸封闭瓶器,一定要装满。

装酒的瓶器不在大小,都要垫上东西搁起来,这是怕地气发动酒糟损失酒味。仍不许频频移动瓶器。

大体说酒澄的清,又装的满,虽不煮,夏天也可以存放。(内酒库的水酒,夏天不煮,只是过熟,上榨后澄清了就收起来了。)

【原文】 煮酒(1)

凡煮酒,每斗入蠟二錢,竹葉五片,官局天南星丸半粒,化入酒中,如法封繫,置在甑中(第二次煮酒不用前来汤,别须用冷水下),然後發火。候甑簟上酒香透,酒溢出倒流(2),便揭起甑蓋,取一瓶開看,酒滾即熟矣,便住火。良久方取下,置於石灰中,不得頻移動。

白酒(3)須潑(4)得清,然後煮,煮時用桑葉冥之(5)(金波兼使白酒曲,才榨下槽,略澄折,二三日便蒸,虽煮酒,亦色白)。 【注释】

(1)煮酒:实际上是蒸酒,用加热的方法灭菌,为的是延长保质期。我国至少在北宋就会用加热灭菌法,比起世界各国,要早七八百年。

(2)候甑簟上酒香透,酒溢出倒流:瓶口虽“如法封系”,但不可能是密封的。加热时,首先会溢出酒香;当瓶中酒沸腾时,自然会有酒从瓶口溢出一些,流到甑簟上,从而让“甑簟上酒香透”。甑簟是放在甑底的竹席,也叫甑箅。 (3)白酒:下文夹注:“金波兼使白酒曲,才榨下槽,略澄折,二三日便蒸,虽煮酒,亦色白。”《北山酒经·用曲》:“善用小曲,虽煮酒亦色白。”可见《北山酒经》所说的白酒就是一种无色透明的酒,它和现代所说的白酒是不同的,现代白酒是蒸馏酒,古代白酒没有经过蒸馏。 (4)泼:诸本同。显然是“澄”字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