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道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大通站水位、流量由8月底的11.25米、40000立方米/秒急剧上涨至9月15日的13.99米、65500立方米/秒,比历年同期增长60%左右,市区沿江持续20多天承受6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流量下泄。9月22日,长江退潮时,市区桃园涵洞以东外小圩坍塌口宽达250米,距主江堤脚仅30米左右;市防汛部门组织人力物力突击抢险,出动1890人、车辆99辆,累计抛石15647吨;

1989年7月至9月,由于径流、天文大潮的共同影响,9月12日,长江姚港两侧滩面突发崩塌,塌口长度达280米,严重威胁着燃料公司煤码头、石油公司码头、华能煤码头的安全,市防指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抢险,出动1946人,抛石22672吨;

1991年7月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形成了特大洪涝灾害,某市全年降水量1577毫米,比正常年份多约500毫米。同时长江上游来量大,洪峰叠起,又值农历大潮汛,7月14日天生港潮位达5.96米。江堤险情重重,三面受敌:一方面,内地大量的农田普遍受涝,农田建筑物毁坏严重;另一方面,堤防上雨淋槽沟,天洞裂缝比比皆是,险象环生;再则,堤外坡严重坍塌,损失了大量的土石方。由于长时间阴雨,造成堤基等土质松软,狼山部分山体滑坡,沿江堤防塌陷,数以千计的厂房、民房进水,数十座小型桥梁和农田车口倒塌;

⑵ 成灾原因 Ⅰ 外因

某市城区的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流量洪峰过境这四个要素或四个要素的多重组合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的多发季节在汛期5~10月

份,这期间还有梅雨的影响。如果以上四个要素中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要素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就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① 梅雨暴雨型

梅雨是6~7月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北纬20~24o时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空气交接的锋面由华南移至江淮,并在江淮一带徘徊而形成的。其特点是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常伴有暴雨,其破坏性更具有隐蔽性。以1991年为例,当年5月21日入梅,7月15日出梅,历时56天,面平均降水量达735.2mm,是常年的3.6倍。其间还出现了大暴雨,6月12~14日暴雨中心在某市城区附近兴仁镇,三日降水量达到295.2mm,同时长江上游来量大,洪峰叠起,又值农历大潮汛,由于长时间阴雨,造成我市长江堤防堤基等土质松软塌陷,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② 台风暴雨型

台风是夏、秋季西太平洋热低气旋而形成,并沿着副热带高压边缘,自5~6月份向我国沿海广东、福建靠拢,一般7月份以后影响某市,轻则受其边缘影响,重则其中心掠境或接近本市过境。据资料,每年的7、8、9三个月均为台风的多发季节。根据统计资料,1949~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2.36次,见表2-4。

表2-4 1949~1990年各月台风袭击某市次数

月 份 次 数 平均(次/年) 5 2 0.05 6 5 0.12 7 24 0.57 8 36 0.86 9 27 0.64 10 4 0.02 11 1 0.02 总 计 99 2.36 台风的产生都一般夹带着暴雨,台风暴雨的特点是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往往形成大面积雨涝灾害,袭击的时间少则2天,多则

0

6、7天,风力轻则6、7级,重则11~12级。由于台风为低压气旋,能将长江潮位猛然间抬高约1m,因此如果碰上天文大潮及长江上游洪水过境,则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从而给我市沿江防洪设施及堤内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如1996年,受8号强台风、长江大径流和天文大潮共同影响,沿江风力达10级以上,7月30日至8月2日沿江潮位猛涨,8月1日天生港潮位达6.71米,超过以往的历史记录,造成沿江围堤多处坍塌决口。

③ 暴雨洪潮型

洪潮的产生一般都是由上游长时间暴雨所产生的大流量加上天文大潮而引起,其特点是:流量大、流速快、持续时间长,对江堤的破坏程度大,如果再遭遇上大强度暴雨,容易引发外洪内涝,危害程度更大。如1954年型, 8月份大通站平均流量达84200立方米/秒,长江天生港站持续出现超过6.0米高潮位,防汛形势十分危急;到8月25日,又遭遇特大暴雨,致使内河水位陡涨,某市城区大面积受淹。

Ⅱ 内因

① 排涝水系打乱、排涝出路不合理

历史上按地形特征,将主城区排涝水系分成高水系(老岸田)、中高水系(中沙田)及低水系(沿江圩田区),因势就近排涝入江、入干河。由于城市发展,部分房产开发、路网建设、海港引河的开辟及沿江码头港口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使部分排涝水系打乱,加之水系调整滞后,造成排水出路不合理,排水系统配置不合理, 这一现象在城南片较为突出,排水出路舍近求远,低水高排,每次暴雨都不

1

同程度积涝。

② 排涝出江口门不足,河道淤积、人为设障、河道萎缩、水体呆滞

如任港片排涝出江无门,而河道调蓄能力有限,涝灾比较频繁,当该片任港河水位过高时,高水下压进入姚港排涝片,因南部地形较低常造成虹桥街办及直角河虹桥路以南一带受涝。据普查资料表明主城区二四级河的天然淤积与人为淤积约为120×104m3,沿河单位与居民任意侵占河岸、水面十分严重,河道蓄、泄功能萎缩,水体呆滞,水环境恶化。

③ 工程管理不善,工程老化,年久失修

由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城市河道多头分管,职责不清,缺乏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工程长期失修、更新改造更差,河道被填塞、乱搭建、倒杂物等现象常有发生,工程难以保证正常运行。

2.3附图 (见附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