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镇雨污水泵站工程深基坑专家论证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辛庄镇雨污水泵站工程深基坑专家论证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天津五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基坑外不易动处。

3、控制点布置完毕后,采用C20砼包裹,四周砌筑240砖砌体保护,表面盖盖板。

二、出土口位置及加固设置

本工程共设置一个临时出土口(详见附图),出土口做法:车道宽度9.5米左右,底部采用3根钻孔灌注桩进行加固,灌注桩避开锚杆,桩长11m,强度C25,上部为厚300,C30砼板,内配Ф12@200双层双向钢筋网。 三、基坑内挖土道路及加固

1、设置一条临时道路,用厚60cm拆房垃圾铺筑宽8m道路。 2、基坑开挖为“中心岛”形式:即出土临时道路作为中心岛,挖机由周边开始向道路退挖,最后挖出“中心岛”,具体出土路线见附图。 四、地梁挖土及砼浇筑

1、基础地梁挖土采用机械配合人工开挖方式,首先由测量人员定出承台、地梁挖土灰线,由PC60、PC120小挖机进行开挖,开挖过程测量人员进行测量指挥,开挖至基底标高以上300mm,剩余土体进行人工修挖。 2、修土完成后立即进行垫层浇捣,冠梁钢筋制作绑扎,模板支搭加固,及砼浇筑。

五、支护桩、深井保护

1、根据桩顶原始标高记录,对各超高桩位进行标注。引起挖土人员的注意,运土道路应回避支护桩。

2、分段分层开挖时,测量人员应事先放出支护桩边线,标注出支护桩位具体位置。挖机在离支护桩30㎝左右距离开挖,开挖过程需有专业人员全程旁站指挥开挖。

19

天津五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3、禁止挖机铲头碰撞支护桩,挖至深井部位时,先挖近机侧土方,其他再挖至退土面,出降水井管后采用人工清土,同样挖下一层土碰深井时如此处理。

七、车辆冲洗池及沉淀池设置

1、为做好文明施工,在进出口大门处设置冲洗池,出工地车辆必须经过冲洗干净后才能通,保证城市道路卫生。

2、在冲洗池旁设置沉淀池,现场降、排水统一经过沉淀池杂物沉淀后再排入市政管网。

3、冲洗时也可利用沉淀池内水源,两者结合使用即节约用水又能保护环境。

八、人工修土与土体暴露时间控制

凡基坑边坡、坑底、承台、基础梁、坑中坑挖土时,在距离设计标高(或设计尺寸)300mm时,均改用人工修土;坑壁、坑底土体暴露时间均不超过12h。

九、护栏与逃生通道

1、基坑开挖期间在基坑四周搭设防护栏杆。(具体做法参见附图) 2、基坑开挖期间在基坑内设置4个逃生通道。(具体位置及做法参见附图)

第七章 降排水措施

1、为保证基坑安全。施工顺利进行,应采取措施排除地表水和作业面积内水。

(1)地表排水:在基坑外侧四周设置砖砌300*300排水沟,坑顶排水沟间隔20米设置井径500、井深600集水井,使基坑外雨水流入排水沟,

20

天津五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至集水井抽除。

(2)基坑内排水:利用底板内部做集水坑进行排水。

2、基坑开挖前根据基坑降水井平面布置图设置,共设置4口深井。施工时水位控制在操作面下-1m处,根据现场抽水量可再调整水井数量和布置。

第八章 施工监测及应急措施

一、施工监测 1.监测内容

支护结构顶位移与沉降监测合二为一,每隔15-20m设一点,设置在冠梁上,固定并做好标记,支护施工前对周边建筑物及道路进行监测,作好记录。 2 .检测频率

在基坑开挖前每天监测一次,开挖时每天三次,如果变形较大时随时观测。 3. 地下水位的监测

布置坑内外的水位观测井,对基坑开挖后,围护结构的止水、坑内降水状态进行监控,以防止围护渗漏水引起坑外大量水土向坑内流失、防止降水过度而导致道路、邻近地下管线的破坏。地表沉降监测点2个。 5. 基坑监测报警值

1)围护结构顶水平竖向位移10mm/d,累计报警值40mm。 2)围护结构深层水平位移25mm/d,累计报警值40mm。 3)坑外地下水位500mm/d,累计报警值1000mm。 6. 基坑监测要求

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施工前测读初始值不少于两次。

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观测指标超过警戒值或

21

天津五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场地条件变化大时,应及时报警并增加观测次数,当有危险事故预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施工监测过程应持续整个基坑结束。基坑监测具体频率和数量,可视基坑土体开挖的实际进度、线路、气候及观测数据的变化而做适当调整。

监测结果必须附数据和图表说明,标明变化速率和累计变化值,发现异常变化情况须分析原因并及时报告。

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

在施工前,先了解掌握监测对象的情况,如对建筑已有的裂缝有必要的拍照存档。 二、应急措施

当开挖土方出现突发事故时,为确保基坑和四周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特制定以下应急措施。 A、重大事故 应急措施的目的:

为有效防止事故扩大,降低员工生命危险,最大限度减小经济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应急措施的组织机构及职责:

由项目部成立应急响应指挥部,负责指挥及协调工作:

组长: 唐卫华

成员: 沈德胜、赵艳旺、宋文权、秦锋、郑义林 具体分工如下:

1. 沈德胜 负责立即组织人员抢救伤员。 2. 赵艳旺 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塌方处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