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教材在编排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注重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体会乘法口诀的来源,在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2.具体教材分析 (1)主题图。

主题图展示了游乐园和便利店的情境,它是对本单元所学习内容的整体概括,为学习表内乘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生动的情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学习乘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模型,使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修订教材在主题图中增加了非同数连加的素材,它即为乘加、乘减提供了素材,又可以通过与同数连加情境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认识。

(2)乘法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含义,使学生知道求相同数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并且体会到乘法是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

例1重在理解乘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乘法算式,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更突出而来乘法运算的含义,以“( )个( )”的形式加以体现。在具体编排上,例1从主题图中抽取了3幅图,并以文字形式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具体如下。

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3+3+3+3+3=15 一共有5个3。 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6+6+6+6=24 ( )个6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2+2+2+2+2+2+2=14 ( )个( )

像上面那样,由具体到抽象,右示范到开放,让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情境与加法算式用“几个几”的形式表征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这些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相同数连加求和的问题,突出乘法意义的本质,并为乘法算式的改写作好准备。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由小精灵提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明确地沟通了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并以第(3)题为例,给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同时体会用乘法表示加数相同加法的好处,渗透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的知识。最后通过将其他两题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巩固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例2深化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用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相对照的形式呈现,类似于看图列式,从而将实物图、相同数连加的算式作为理解乘法、写出乘法算式的基础,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含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避免与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单元中“因数”这一数学名词混淆,这里只给出了“乘数”的名称。 (3)2~6的乘法口诀。

这部分内容包括2~6的乘法口诀的理解和编制(例1~例4、例6)、乘加和乘减(例5)、解决问题(例7)三部分内容,其中2~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重点。

例1教学5的乘法口诀。因为学生有“一五、一十、十五、二十……”的5个5个地数数的经验,学生编制、记忆起来较为简单,所以教材将5的乘法口诀编排在前。在具体编排上,从情境图—连加—点子图—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多方面相互对照,并以逐步开放的形式,使学生在了解每句乘法口诀来源的基础上,理解、记忆5的乘法口诀,并明确乘法口诀的作用——用于乘法计算非常简便。其中,点子图是新增加的内容,其目的在于突出乘法的意义,并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教材编排的思路体现了教学的思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依次呈现5盒奥运福娃图:一盒有5个福娃,用点子图表示就是1个 ,体现在连加中就是呈现第一个5,写出乘法算式就是1×5=5,5×1=5,编成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呈现2盒福娃,用电子图表示就是 ,体现在连加中就是5+5 10,写出乘法算式就是2×5=10,5×2=10,编出乘法口诀就是“二五一十”……直到编制出“五五二十五”。这样,通过学生多次感悟与实践,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结合乘法口诀的来源较好地理解其含义。教学时,也应该使学生明确5的乘法口诀一共有5句,并要求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

“做一做”及第53页的练习十,突出了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算这两个方面。为帮助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在练习时应注意形式多样,如,不但应练习“一五( )”,还要加强练习“( )五一十”“三( )十五”等,以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看图写算式及计算的内容,要注意让学生看懂图中表示的是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并根据乘法口诀写出积。

例2~例4分别编排2~4的乘法口诀,其编排思路与例1相似,只不过由于2、3的乘法口诀中,因为数较小,连加的结果比较容易计算出来,教材没有呈现连加的结果。其他不再赘述。在例4之后,由于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教材直接让学生想一想1×1=□,得出1的乘法口诀。

例5编排的是乘加、乘减,其目的在于为今后依据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作好方法上的准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熟练程度。在具体编排上,教材由主题图中骑木马的情境图引入,让学生列式计算,这里,情境是学生列式、计算的直观支撑,教学时应充分加以运用。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乘加,一种是乘减,体现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信息、思考问题并加以解决的多样化思想。这里需要注意,只要结合情境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减即可,不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如不需要进行加、减法在前,乘法再后的算式的计算。

例6教学6的乘法口诀。其编排思路与前面的例题基本相似,只不过有一些细微变化,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由于有了1-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经验,这里乘法口诀的编制完全让学生动手进行;二是学生已能对乘法口诀有较好的理解了,这里不再呈现点子图;三是为了突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与连加的结果,教材以统计表的方式加以呈现,方便学生进行乘法口诀的编制,同时利于学生理解乘法口诀。

例7是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以情境相似、数据相同、问题相同但数量关系不同的两个问题,将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和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对照编排,其目的是巩固学生对加法、减法、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并学会根据运算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体现解决问题的步骤的基础上,教材突出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这一点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两题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的方法不同?”加以体现,并通过画图进行说明。两幅图充分而直观地说明:第(1)题是求4个5的和,也就是要把4个5加起来,而求相同加数的和应该用乘法计算;第(2)题是要把4和5合起来,合起来要用加法来计算。“解答正确吗?”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与验证,教材以文字加以指导,让学生先检查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即图)是否正确,再看算式是否是数量关系的正确反映,当然,对计算结果的检查也是必要的。第64页的练习十四更是综合了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乘法的运算,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整理和复习。

主要整理和复习充分地体现了本单元的两个教学重点,包括乘法口诀的记忆与整理,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同时,教材结合本部分内容编排了找规律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对课标规定内容的重视,以及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突出“几个几”,切实加强乘法含义的教学。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图、学具、直观图,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2~6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熟练计算乘法的能力。

(五)观察物体(一)

1.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包括3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一是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或正面、侧面和后面)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其二是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类似于三视图的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其三是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由上可见,本单元还不是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具体的编排结构如下。

例1,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观察物体(一) 例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例3,解决问题

2.具体教材分析

具体来说,根据《课标(2011)》的规定,修订教材对观察物体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具体的本单元,是第一次编排观察物体的内容,共编排了3个例题,从观察简单物体—观察简单的几何体—解决问题,观察角度从4个面—3个面—1个面,层次非常清晰。

例1 编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可能是不同的;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由此,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具体编排来说,首先,教材呈现了4名学生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熊猫玩具的情境图,图中分别标出了4位学生的名字,其目的在于避免使用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等方位词,人为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用学生的名字代替其所在的位置,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图形是……”,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其次,在情境图之下,教材呈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照片,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这就需要学生能想象出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不同的形状分别是哪名学生看到的,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体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使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形成表象;二是注意教学难点的突破,体现为对从小红、小亮看到的形状加以区分,教材是以熊猫耳朵上所戴的蝴蝶结加以标志的。

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由实物变成了学过的立体图形,观察的角度也有所变化,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具体来说,学生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几何体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体;第三种是对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球。这样编排,不仅使教材落实了观察物体的教学内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认识,既有整体认识,又有局部特征的认识,再次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正因为观察物体种类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合理地、适当地把握教学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两点:一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观察,要重视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二是对于圆柱侧面和球的观察,学生只要能感受

到“从侧面观察圆柱,所观察到的形状一样;从各个位置观察球,所看到的球的形状一样”即可,不必抽象成平面图形。

例3是解决问题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从一个角度(位置)所看到立体图形的形状,判断是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与前面的例1、例2相比,它是一个逆向思考思考的过程,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观察立体图形的经验及已经形成的相关表象加以解决。由于教材只给出了从一个方向所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所以它所能确定的应该不止是一种立体图形,进而从另一个角度巩固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相关知识。教学时,在继续体现解决问题一般步骤的基础上,各环节分别应抓住关键。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重在理解关键信息“学过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在“知道了什么?”环节,应重在学过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中寻找,将“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信息转化为“看哪一个立体图形中,其中一个面是正方形”,进而采用排除法解决问题——将圆柱体和球体排除;因为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可能是正方体;有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也有可能是长方体。当然,学生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重在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过渡到有序地思考,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猜对了吗?”环节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第70页练习十六第5题,编排的是观察3个小立方体组合图形的内容,其编排原因有二:一是第二次编排观察物体时,主要是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合图形的内容,为此教材在这里进行了编排;二是由3个小立方体摆组合图形,摆法较少,因此比较简单,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以判断,难度不大。教学时,由于从上面看到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并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将其想象成画在同一平面上的形状,提高了对学生想象的要求,所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加强引导。

3.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按照实物—立体图形的层次,教学中应进行实际观察,使学生切实进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多观察、多体验、多交流,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六)表内乘法(二)

1.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会编制乘法口诀,并熟练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计算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为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编制、理解7~9的乘法口诀不成问题,难点在于7~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包括4部分: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编排结构如下。

例1,7的乘法口诀

例2,8的乘法口诀 例3,解决问题 表内乘法(二) 例4,9的乘法口诀

例5,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