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内乘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只之恭二不失其敬”为代表的调和主义观点之间的争辩,僧侣们也曾多次谋求独立于王权,不受世俗政治权势的干涉。然而出家人的这些要求到最后却以“实助王化”的妥协主义态度占上风而宣告失败。

在译经方面,佛经原著凡是与中国宗法伦理相冲突的,或删略不译,或少译,或增加内容以迎合宗法制度的需要。对于佛教徒来讲,“圣言量”是最高准则,倘若故意违犯,将受到坠地狱、遭恶报的惩罚。中国的佛教徒们甘愿冒坠地狱、遭恶报的后果也不敢触犯王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状况是极其无奈的。

2、基督教在西方世俗王权统治下所占的地位。

在西方,由于在基督教绝对的超越性尺度的比照之下,世俗的王权势力在历史上不仅不可能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反而在世俗的统治中一再受到教会的制约和挑战。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和小亚细亚地区,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这支异端宗教摒弃了古犹太教认为以色列人是上帝选民的观点,认为基督的降临、牺牲和复活事件是上帝对天下所有人的救恩,基督借此与人类(而不仅仅是犹太人)立约,所以被称为“新约”。《旧约》的上帝是犹太人的上帝,而《新约》的上帝是普世的。基于这种普世的原则,基督教自成立之初就不认同民族国家的世俗王权。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信徒逐渐从下层发展到社会的各阶层,而且遍布帝国全境,成为一支很强的力量。同时,基督教所宣扬的谦卑恭顺也逐渐地得到帝国统治者的重视,于是在公元313年发布《米兰敕令》,从法律上第一次认可了基督教的存在。在罗马皇帝的支持下,罗马主教在基督教内部的权威不断提高,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在基督教会的最高首脑。公元800年,丕平之子查理曼称帝,教皇利奥三世为其加冕,由此发端的帝王由教皇加冕的仪式,成为“君权神授”的具体体现。而后,教会又根据《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皇权力高于帝王,反对世俗王权控制教会。

11世纪初到13世纪末是欧洲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教权与王权的争斗中,往往是教权居于上风。其中,在11世纪教皇格利高里七世与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关于授权的斗争使教权与世俗王权的争斗到达了白热化的阶段,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1076年,亨利四世在窝姆斯召集宗教会议,宣布废除格利高里七世。格利高里七世则下令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由于得不到德意志大封建主们的支持,亨利四世陷于孤立的处境,不得不于1077年1月冒着风雪翻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教皇城堡卡诺沙(Canossa)向教皇忏悔。据说亨利四世赤足披毡立在门外苦苦等候了三天才获得教皇的赦罪,恢复了教籍。从此,“卡诺沙之行”就成为投降和屈辱的代名词。

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二三世时,教皇的权势达到了顶峰。英诺森三世有一句名言:“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像月亮要从太阳那里得到光辉一样,皇帝也要从教皇那里得到政权。”

四、 中西方宗教建筑特点、差异比较

1、中国佛教建筑的特点。

中国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寺 北京现存的佛寺有几百座之多,这些都是明、清两代修建的(只有个别的佛塔是较早期的作品),因此在建筑的总体布局以及个体的做法上,都表现着明、清时期佛教建筑的特征。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

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其实,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以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其他塔院。

在中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佛殿,是以供奉巨大的佛菩萨圣像为主,殿内不是用来集会共修及演讲的场所。平常僧众共修生活起居,别有各院的禅堂、法堂、斋堂、僧舍等附属建筑物。若举行大型法会,则集众人于佛殿之前的大丹墀中,所以每一座寺院的佛殿之前,除了极少数的因为限于地形而有例外,否则均有宽广的大庭院,庭院中多是石铺或砖砌的地面,种上三、四棵大树,没有其他花草树木,简单空旷,以便于公共活动。

寺院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殿堂高大,三门巍峨。不论是寺院包山如镇江的金山;或者四面皆环山抱寺院,如坐于莲台的九华山及五台山;也有三面皆山,如太师椅,都让人兴起遗世独立、绝尘超俗之思。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也是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但是也有限于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幅,就得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至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例如我所见的五台山镇海寺,那是章嘉活佛的道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2、西方基督教建筑的特点。

西方建筑艺术的美是通过宗教建筑来展现的,西方建筑史已被涂上很深的宗教主义色彩。宗教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教堂建筑,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教堂建筑细节喻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参观的教堂,最令人赞叹、无法忘怀的就是它们的建筑之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 十一世纪后建造的教堂深受意大利影响,大部分为罗马风格。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大量教堂被建造,其特征为圆形拱顶,从教堂的门或者窗户可以大致区别出来。圆形的拱顶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宇宙是圆形的。 教堂的一侧或中间往往建有钟塔。屋顶上设一采光的高楼,从室内看,这是唯一能够射进光线的地方。教堂内光线幽暗,给人一种神秘宗教气氛和肃穆感及压迫感。

哥特风格最初出现在法国现今世界最大的哥特教堂是米兰大教堂。12世纪后逐渐流传于欧洲并风靡一时。其特征为瘦高型,外表有许多像竹笋一样瘦长型的装饰物,象征着摆脱了束缚,奔向天国。拱顶也随之有了橄榄型的小尖。随着玻璃的应用,窗户被装饰得色彩斑斓。

往往一个窗户就画了一个圣经故事。从审美的层面看,罗马式建筑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而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17、18世纪后的教堂多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其特点是不注重外表,但内部华丽,有的用了大理石砖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画和雕塑。室内一改老式教堂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浅色涂料,加上彩色装饰,让人感到轻松,似有一种清香味。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教堂象征着基督徒对基督宗教的信仰,更是他们精神的归宿,透视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基督宗教精神的影响力与魅力。

结束语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宗教网 《宗教在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蔡小华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1]百度文库 《基督宗教与教堂建筑》

[1]高旭东 编著《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刘天华 编著.《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