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化学部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化学部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现象和解释: 生成桔红色的溶液(反应方程式)

3.Ni2+离子与二乙酰二肟(丁二酮肟)反应而生成鲜红色的内络盐沉淀:

H+离子浓度过大不利于Ni2+离子生成内络盐,而OH-离子的浓度也不宜太高,否则会生成氢氧化镍沉淀。合适的酸度是pH为5~10。

在白色点滴板上滴1滴0.2mo1.L-1硫酸镍溶液,1滴0.1mo1.L-1氨水和1滴1% 二乙酰二肟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

现象和解释: 生成鲜红色的沉淀(反应方程式见上) [实验习题]

1.总结本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有哪些因素影响配位平衡。

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配离子的稳定性;难溶物的溶度积;氧化还原性;溶液的酸碱性

2.为什么硫化钠溶液不能使亚铁氰化钾溶液产生硫化亚铁沉淀,而饱和的硫化氢溶液能使铜氨配合物的溶液产生硫化铜沉淀?

用K = Ksp* K稳释 解[附注]

1. 银氨配合物不能贮存,因放置时(天热时不到一天)会析出有强爆炸性的氮化银Ag3N沉淀。为了破坏溶液中的银氨配离子,可加盐酸,使它转化为氯化银,回收氯化银。

2. 溴化银、碘化银与硫代硫酸钠溶液反应时,硫代硫酸钠浓度不能较大,否则碘化银也会溶解。一般情况下1 mo1·L-1

以下的硫代硫酸钠不会使碘化银溶解,2 mo1·L-1的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部分溶解,饱和硫代硫酸钠会使碘化银全部溶解。

实验十五 硫代硫酸钠的制备和应用 [实验目的]

学习硫代硫酸钠的制备,了解其性质及应用技术,巩固抽滤、蒸发、结晶等操作。 [实验用品]

Na2SO3(s),S(s),活性炭,2mol/L H2SO4,1mol/LKBr,0.1mol/LnaS2碘水,0.5%淀粉溶液、滤纸、表面皿、烧杯、蒸发皿、布氏漏斗、抽滤瓶、真空泵、 石棉网、酒精灯

[实验原理]

1. Na2SO3 + S + 5H2O → Na2S2O3·5H2O 2. 2Na2S + Na2CO3 + SO2 == 3Na2S2O3 + CO2 [实验步骤]

一、硫代硫酸钠的制备

取1只100ml的烧杯,称取8.0g无水亚硫酸钠(相对分子量126)和2g硫黄粉末,先用少量水(乙醇)润湿,再加入50ml水,在不断搅拌下,直接加热煮沸30分钟,及时补充水。反应完毕后,在煮沸的溶液中加入1-2g活性炭(脱色剂,吸附过剩的硫粉),在不断搅拌下,继续煮沸约10分钟,趁热过滤,弃去杂质。将滤液置蒸发皿中加热(微沸),待滤液浓缩到刚有结晶开始析出时,停止蒸发,冷却,使硫代硫酸钠结晶析出,抽滤,即得白色Na2S2O3·5H2O(相对分子量248.2)结晶。将晶体放在烘箱中,在40℃下,干燥40~60分钟。称量,计算产率(理论产量15.75g)。 二、硫代硫酸钠的应用

1、硫代硫酸钠在洗相定影中的应用 1)硫代硫酸钠洗相定影的基本原理

在洗相过程中,相纸(感光材料)经过照相底版的感光,只能得到潜影。再经过显影液(如海德尔、米吐尔)显影以后,看不见的潜影才被显现成可见的影像。其主要反应如下: HOC6H4OH + 2AgBr = OC6H4O + 2Ag + 2HBr

但相纸在乳剂层中还有大部分未感光的溴化银存在。由于它的存在,一方面得不到透明的影像,另一方面在保存过程中这些溴化银见光时,将继续发生变化,使影像不稳定。因此显影后,必须经过定影过程。

硫代硫酸钠(俗名海波、大苏打)的定影作用是由于它能与溴化银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配合物。定影过程可用下列反应表示:

AgBr + 2Na2S2O3 = Na3[Ag(S2O3)2] + NaBr AgNO3 + KBr = AgBr↓(浅黄色) + KNO3

注意: AgNO3不能过量 Ag + S2O3 = Ag2S2O3 ↓ Ag2S↓ (黑色) 2)洗印照片

在暗室里,将印相纸直接覆盖在感光箱的底片上进行感光。感受光时间可根据底片情况进行选择。然后,将感过光的相纸放入显影中进行显影。待影相基本清晰后,用镊子将相纸取出,放入水中清洗一下,紧接着再放入定影液中,定影大约10~15分钟。再把相纸取出放入水中,用水冲洗。然后,由上光机烘干上光,或贴在平板玻璃上自然晾干上光,最后把纸边剪齐。

+

2-

2、硫代硫酸钠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碘量法)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与单质碘定量反应,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溶液的蓝色刚好消失即为终点。反应式为:

I2 + 2S2O3 = 2I + S4O6

根据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碘的量。

附:Na2S2O3·5H2O为无色透明或白色的单斜晶体,密度1.685g/cm(20℃),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难溶于乙醇。在33℃以上干燥空气中易风化,灼烧时分解为硫酸钠和硫化钠,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迅速分解。S2O3中两个硫原子呈不同的氧化态:一个+6,一个-2,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还原剂,除上述应用外,与单质Cl2反应,应用于棉布漂白后的脱氯剂、鞣革、电镀等。

S2O3

实验十六 次氯酸钠、氯酸钾的制备 [实验目的]

掌握氯酸盐、氯气、次氯酸钠的制备方法;掌握气体发生的方法和仪器的安装,了解氯酸钾、氯气、次氯酸钠的安全操作。 [实验用品]

仪器:铁架台、石棉网、三角架、蒸馏烧瓶、烧杯、大试管、分液漏斗、滴管、研钵、表面皿、

燃烧匙、煤气灯(或酒精灯)、T形管、自由夹

固体药品:KMnO4、S、KClO3

液体药品:HCl(浓)、NaOH(2mol·L)、KOH(30%)、Na2S2O3(0.5mo1·L) 、MnSO4(0.2mol·L) 、品红

溶液、KI(0.2mol·L)、H2SO4(1mol·L)

材料:玻璃管、棉花、橡皮管、碘化钾淀粉试纸 [实验内容]

一、氯酸钾和次氯酸钠的制备

本实验先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然后将氯气通入热的浓氢氧化钾溶液制备氯酸钾,再将氯气通入冷的稀氢氢化钠溶液制备次氯酸钠。 MnO2+4HCl(浓)=MnCl2+Cl2?+H2O 6KOH+3Cl2=KClO3+5KCl+3H2O 2NaOH+Cl2 =NaCl+NaClO+H2O

-1

-1

-1

-1

-1

2-

2-2

2--2-

+2H= S↓ + SO2↑ + H2O 可微热,硫磺逐渐析出

Na2S2O3 + 4Cl2 + 5H2O = 2H2SO4 + 2NaCl + 6HCl

实验装置见图l—1。蒸馏烧瓶中装有15.0g二氧化锰,分液漏斗中装有30m1浓盐酸。试管A中装有15m1 30%的氢氧化钾溶液,插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温度保持在70~80℃。试管B中装有15ml 2mo1·L氢氧化钠溶液,插入装有冰水的烧杯中,烧杯C中装有2mo1·L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多余的氯气,烧杯上方覆盖浸过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纱布或棉花(起什么作用?为什么?)。

(吸收多余的氯气,以防止氯气逸到室内。)

-1

-1

Na2S2O3 +4Cl2 +5H2O= 2H2SO4 +2NaCl +6HCl

检查装置气密性(如何检查?),(手捂烧瓶或微加热烧瓶,有气泡产生)。在确保系统严密后,旋开分液漏斗活塞,点燃氯气发生器的酒精灯,让浓盐酸缓慢而均匀地滴入蒸馏瓶中,反应生成的氯气均匀地通过A、B、C管。当A管中碱液先呈黄色,进而出现大量小气泡,溶液由黄色转变为无色时,停止加热氯气发生器。待反应停止后,向蒸馏烧瓶中注人大量水,然后拆除装置,回收废液。冷却试管A中的溶液,析出氯酸钾晶体。过滤,用极少量冷水洗涤晶体一次,用倾析法倾去溶液。把晶体移至表面皿上,用滤纸吸干。所得氯酸钾、B管中的次氯酸钠、C管中的氯水溶液留作下面的实验用。

记录现象,写出蒸馏烧瓶、A管、B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HCl+MnO2=Cl2+MnCl2+2H2O

6KOH+3Cl2=KClO3+5KCl+3H2O (75~80℃水浴) 2NaOH+Cl2=NaClO+NaCl+H2O (冰水浴) 注意:(1)制备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2)A管中第一次呈黄色,只是氯气溶解,由黄色转变为无色时,反 应已趋完成,停止加热。

(3)加盐酸时,蒸馏烧瓶温度可能会下降,产生KOH溶液倒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