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课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钢筋混凝土结构课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径是6mm和8mm。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

板中分布筋的作用:① 把荷载分布到板的各受力钢筋上去;② 承担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在垂直于受力钢筋方向所产生的拉应力;③ 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

(3) 纵向钢筋在梁、板截面内的布置要求

1) 下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不小于钢筋直径d,也不小于25mm;上部钢筋的净距则不应小于1.5d,也不应小于30mm。 2) 竖向净距不小于钢筋直径也不应小于25mm。

3)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有时须放置成两层,甚至还有多于两层的。上、下钢筋应对齐,不能错列,以方便混凝土的浇捣。

4)当梁的下部钢筋多于两层时,从第三层起,钢筋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4)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1) 截面的有效高度ho

设正截面上所有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点至截面受拉边缘的竖向距离为as ,as = c + d/2(c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则合力点至截面受压区边缘的竖向距离

ho = h - as

h是截面高度,对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起作用的是h0,而不是h,所以称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2) 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百分率

ρ = As / bho(%)

(4-2)

式中 As —— 纵向受拉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单位为mm2;

bho ——截面的有效面积,b是截面宽度。 3.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1) 定义:纵向受力钢筋的外表面到截面边缘的垂直距离,称为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用c表示。

(2)混凝土保护层有三个作用:① 保护纵向钢筋不被锈蚀(防锈);② 在火灾等情况下,使钢筋的温度上升缓慢(防火);③ 使纵向钢筋与混凝土有较好的粘结(粘结力)。 (3) 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梁、板、柱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环境类别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见附表5-2、附表5-4。此外,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尚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附表5-2

附表5-4

4.2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的受力全过程

4.2.1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受力阶段

1.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实验 (1) 试验梁

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破坏形态与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有关。当受弯构件正截面内配置的纵向受拉钢筋能使其正截面受弯破坏形态属于延性破坏类型时,称为适筋梁。

图4-4为一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5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为消除剪力对正截面受弯的影响,采用两点对称加载方式,使两个对称集中力之间的截面,在忽略自重的情况下,只受纯弯矩而无剪力,称为纯弯区段。在长度为L0/3的纯弯区段布置仪表,以观察加载后梁的受力全过程。荷载是逐级施加的,由零开始直至梁正截面受弯破坏。

图4-4 试 验 梁

(2)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阶段

图4-5 M0 — ?0图

图4-5中纵坐标为梁跨中截面的弯矩实验值M0 ,横坐标为梁跨中截面曲率实验值?0。可见,M0 — ?0关系曲线上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C和y,故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 未裂阶段、裂缝阶段和破坏阶段。 1)第Ⅰ阶段:混凝土开裂前的未裂阶段

刚开始加载时,由于弯矩很小,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应力与应

变成正比,受压区和受拉区混凝土应力分布图形为三角形。见图4-6 (a)。

在弯矩增加到M0cr 时,受压区混凝土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受压区应力图形接近三角形;而受拉区应力图形则呈曲线分布,受拉区边缘纤维的应变值即将到达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值,截面遂处于即将开裂状态,称为第Ⅰ阶段末,用Ⅰa表示。见图4-6(b)。

由于受拉区混凝土塑性的发展,Ⅰa 阶段时中和轴的位置比第Ⅰ阶段初期略有上升。第Ⅰ阶段的特点是: ①混凝土没有开裂;②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是直线,受拉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在第Ⅰ阶段前期是直线,后期是曲线;③弯矩与截面曲率基本上是直线关系。

Ⅰa 阶段可作为受弯构件抗裂度的计算依据。

图4-6 钢筋混凝土梁工作的三个阶段

2) 第Ⅱ阶段:混凝土开裂后至钢筋屈服前的裂缝阶段

M0>M0cr,时,在纯弯段抗拉能力最薄弱的某一截面处,将首先出现第一条裂缝、梁即由第Ⅰ阶段转入为第Ⅱ阶段工作。

裂缝出现时梁的挠度和截面曲率都突然增大,裂缝截面处的中和轴位置也将随之上移。在中和轴以下裂缝尚未延伸到的部位,混凝土虽然仍可承受一小部分拉力,但受拉区的拉力主要由钢筋承担。见图4-6(c)。

弯矩再增大,主裂缝开展越来越宽,受压区应力图形呈曲线变化。当弯矩继续增大到受拉钢筋应力即将到达屈服强度f0y时,称为第Ⅱ阶段末,用Ⅱa表示。见图4-6(d)。

第Ⅱ阶段是截面混凝土裂缝发生、开展的阶段,在此阶段中梁是带裂缝工作的。其受力特点是:①在裂缝截面处,受拉区大部分混凝土退出工作,拉力主要由纵向受拉钢筋承担,但钢筋没有屈服;②受压区混凝土已有塑性变形,但不充分,压应力图形为只有上升段的曲线;③弯矩与截面曲率是曲线关系,截面曲率与挠度的增长加快了。

阶段Ⅱ相当于梁使用时的应力状态,可作为使用阶段验算变形和裂缝开展宽度的依据。

3)第Ⅲ阶段:钢筋开始屈服至截面破坏的破坏阶段 纵向受拉钢筋屈服后,正截面就进入第Ⅲ阶段工作。

钢筋屈服,中和轴继续上移,受压区高度进一步减小,受压区压应力图形更趋丰满。弯矩再增大直至极限弯矩实验值M0u时,称为第Ⅲ阶段末,用Ⅲa表示。

此时,边缘纤维压应变到达(或接近)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实验值ε截面已开始破坏。见图4-6(e)。

0cu,标志着

在第Ⅲ阶段整个过程中,钢筋所承受的总拉力大致保持不变,但由于中和轴逐步上移,内力臂z略有增加,故截面极限弯矩M0u略大于屈服弯矩M0y。可见第Ⅲ阶段是截面的破坏阶段,破坏始于纵向受拉钢筋屈服,终结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其受力特点是:①纵向受拉钢筋屈服,拉力保持为常值;裂缝截面处,受拉区大部分混凝土已退出工作,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曲线图形比较丰满,有上升段曲线,也有下降段曲线;②由于受压区混凝土合压力作用点外移使内力臂增大,故弯矩还略有增加;③受压区边缘混凝土压应变达到其极限压应变实验值ε时,混凝土被压碎,截面破坏;④弯矩一曲率关系为接近水平的曲线。 第Ⅲ阶段末(Ⅲa )可作为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依据。

图4-7 矩形梁混凝土及钢筋应力实测结果

(3) 适筋梁正截面受弯的三个受力阶段的主要特点

表4-2

0cu

4.2.2 正截面受弯的三种破坏形态

实验表明,由于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百分率ρ的不同,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破坏形态有适筋破坏、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三种,如图4-8所示。这三种破坏形态的M0 — ?0曲线如图4-9所示。与这三种破坏形态相对应的梁称为适筋梁、超筋梁和少筋梁。

图 4-8 梁的三种破坏形态

(a) 适筋破坏;(b) 超筋破坏;(c) 少筋破坏

图4-9 M0 — ?0示意图

1. 适筋破坏形态(ρ

min

≤ρ≤ρb)

min

其特点是纵向受拉钢筋先屈服,受压区混凝土随后压碎。这里ρ、ρb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