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管理的教育活动。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中国私学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而首先是由于“经济下移”的结果。在西周奴隶制度下,生产资料属于国有,因而在办学形式上,则只存在官学,而无私学。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肥于公”的经济下移现象。经济下移必然诱引出“政治下移”,经济上,政治上的大变化,要求教育也随之变化,以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文化学术的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第一,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治和学术的派别。第二,私学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第三,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点。第四,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到汉代,私学有了恢复和发展。其种类分书馆、经馆两种。

书馆是属于蒙学性质的教育。儿童一般八岁入学。其前期主要从事识字和书写教育。

书馆教育的第二阶段虽然继续关注读写训练,但其重心已经转移为儒家基础教育,教材主要是《孝经》《论语》

经馆是汉代私学的专经学习阶段,程度相当于太学。开设者多为当时的名师大儒。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第一,汉代统治者积极鼓励私学的发展,私学的规模和招生范围空前扩大。第二,在汉代统治者的“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指导下,儒学成为私学的主要教育内容。第三,汉代私学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并有明显的程度划分。第四,由于某些私学人数众多,在教学中还出现了以高足弟子转相教授弟子的“导生式”的教学方式。

三、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1、是以未成年孩童为教育对象的启蒙教育,犹如今日的“小学”。自唐宋以后,我国蒙学开始进入发展兴盛时期。2、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重视蒙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基础作用,强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重视用《学规》、《学则》之类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习的积极性。3、蒙学教材:唐宋时期的教材有《千字文》,唐时的〈太公家教〉,宋时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最为流行的是〈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二)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机构主要是书院。

1、书院的起源:以教学活动为主的书院出现在唐代后期,在五代时期得到发展。书院的兴

盛在宋代。以讲学为主的书院的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件;二是书院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三是禅林制度的影响。禅林即僧徒聚集的寺院。书院初兴之时,参照了寺院的模式。

2、宋代书院发展概况: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时期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整个宋代建立的书院共173所,南宋时期的占136所。其发达的原因有:一是南宋官学的衰落;二是科举制度的腐败;三是理学的发展;四是名师大儒在书院讲学,为书院树立了威信。五是南宋印刷业的发展为书院的发达提供了有利条件。

3、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1)书院的组织管理:早期书院在组织管理上非常简单,通常由书院负责人兼组织管理和日常教学。随着书院的发展,组织机构也得到扩大,较大的书院管理人员达11类:主洞;副讲;堂长;管干一人、副管干二人;典谒二人;经长五人;学长七人;引赞二人等。(2)书院的教学活动:早期书院继承我国私学的传统,采取对外开放的方针。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精神。在教学的方式方面,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3)书院的德育工作: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措施一是通过订立学规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二是通过祭祀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我国存在了近千年,到1901年书院改学堂才结束其历史使命。

四、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的兴盛:开办形式多样、种类齐全、设置区域广泛是这个时期私学性质的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蒙学教育机构主要有私塾、社学、族学和义学等四类。社学是一种得到国家政策鼓励,而由民间利用冬闲时期多设于乡村的特殊类型的学校。义学是由官方和社会个人捐献而设立的一种免费的蒙学教育机构。

(二)书院的发展

1、元代的书院:元代统治者对教育异常重视,对书院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书院在数量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元时全国有书院400余所。

2、明代的书院:明代的书院发展极不正常。初期,统治者对学校教育极为重视,并采取措施强化学校的育才和选才的功能,使书院几处沉寂状态。至宪宗成化年间得以发展,到世宗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明代书院达1200余所。

3、清代书院:清初,统治者害怕书院传播反清复明的思想,对书院采取了抑制政策,因此书院处于沉寂状态。后来变消极的抑制为积极的举办,并加强控制。教育内容必须信守程朱理学。此时书院已完全失去了其早期的生气而演变成为官学。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在西欧,从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4世纪上半叶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称中世纪。中世纪是基督教统治时期,教育同样被宗教所控制。浓厚的宗教性是中世纪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一)基督教概述:作为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精神支柱的基督教,是由犹太教演变而来的。

(二)基督教控制下的学校教育:西欧中世纪,在基督教会控制下的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教区学校三种。僧院学校是基督修道主义的产物。分两类:一是培养基督教神职人员的内学,一是学成之后还俗的外学。大教堂学校设置在主教所在地,学业程度类同于僧院学校,教学内容繁杂。教区学校主要设置在村落中,由牧师充任教师。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骑士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因而并没有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对骑士的教育主要在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最早的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有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和巴黎大学。后来欧洲又成立了一些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城市的出现,产生了一个新兴的阶层——市民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掌握初等文化知识。这样,城市学校开始出现。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重点、难点:朱熹的教育思想;人文主义的历史背景及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第一节 理学教育理论

一、理学教育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理学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

1、社会原因: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理学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赵宋王朝重振纲常的政治需要

又为理学的形成提供契机。

(二)思想渊源与学术背景:儒道佛三教相互融合是理学教育理论直接的思想渊源;经学笺注衰微,疑古惑经风气的盛行,为理学思想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学术环境。

二、理学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本体论为教育思想构建的基础:人性学说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借以联结天道和人道的中心环节。宋明理学对人性学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将人与宇宙本体联系起来。认为人性来源于宇宙本体,二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

(二)以道德修养为教育的惟一目的:理学思想自其产生开始便是以重振儒家纲常为目标,他们构建本体论的目的也是在于论证封建道德原理的先天性、普遍性和永恒性。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一)论人性及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理学家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不再像前人那样简单,而是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予以论说。朱熹认为,任何具体事物的生成,既要有理,又要有气。理是事物生成的根据或本源,是看不见的宇宙本体,是永久不变、永生不灭的形而上之道;气是一物构成的具体材料,是形而下之道。有理才有气,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表现在人身上为性,理或性的内涵为仁、义、礼、智。朱从理学家的唯道德主义出发。极力抨击当时官学以科举为唯一任务的作风。他不反对读经入仁,认为国家设立学校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贤才,改革吏治,教育应该培养既能修养自身,又能引导他人“遏人于而存天理”的“圣人”。其务本的思想同时排斥实用的学问,其教育目的论仍属“德上义下”的传统思想。

(二)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的教育:朱熹根据人的年龄和心理状况,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小学阶段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是“学事”阶段。大学教育的任务在于穷理,即明了小学所学事之理。穷理的捷径在于读圣贤之书。

(三)论读书法:朱熹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思想出发,认为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和目的就在于格物穷理。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