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游,建设和谐北川”口号,说明和谐旅游是目前旅游发展的新形式,灾区恢复重建过程需要和谐旅游。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以旅游的经济发展功能促进社会生态和谐;以旅游的社会调适功能促进社会人态和谐;以旅游的人格塑造功能促进社会心态和谐;因此,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因素。

谭越《四川地震旅游开发研究》分析认为“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多元化现象日趋明显,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全面推进,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同时对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震旅游的开发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震旅游的开发,可以促进震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并带动建筑、交通运输、餐饮、纪念品制作售卖等相关行业,增加震区居民的就业率;地震旅游的开发,还给震区带来了相当大的客流量,提升了震区的人气,加深了震区与外界交流的力度,使很多游客在参观、参与中认识到当地发展的潜力,同时也使震区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和投资。加强地震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对地震旅游的科学发展具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其他形式的旅游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完善四川旅游产品结构,应对四川省旅游业面临的挑战,满足国际国内游客多元化的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旅游。在我国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许多贫困地区分布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个是许多经济发达却不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因此,要实现和谐旅游,必须带动这两种类型区域的旅游发展。

5、生态意义

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相互关系和综合作用的研究,将为探索建立一种既能充分利用、保护、提高自然生产力和环境价值,又能为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旅游产业体系提供条件,从而保证旅游经济发展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发挥长远生态效果。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旅游开发破坏环境,旅游发展需要优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观是深化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结论。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求。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旅游业作为一个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的资源产业,它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消耗资源少,环境代价低的优势,因此使得旅游业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然而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给旅游环境带来了许多忧虑,旅游资源的盲目、无序开发就是伴随旅游业发展而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地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旅游持续发展手段。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旅游发展需要保护环境,保护环境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发展摇篮。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生态旅游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方向。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它将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宣传生态伦理渗透于旅游活动之中,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使旅游环境和资源得以永久持续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6、促进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1)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利促进灾区新农村建设。

第一,村落的旅游恢复建设对四川省旅游业重建的作用异常显著,一是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最大。分布范围广的乡村旅游区,长期是四川省旅游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许多灾区乡村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占当地旅游市场的50%以上;

13

第二,是乡村旅游恢复最快。地震中,乡村大部分农田景观基本无损,主要是大量民居接待设施遭受重创。因此,乡村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恢复建设能迅速启动乡村旅游;

第三,是旅游村落环境最美。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景观的核心构成部分,直接决定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价值。灾后安民工程如果不具备审美价值和服务能力,只能解决村民的安臵,而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影响安民工程效益最大化。目前灾区的民居建筑单从安臵补助标准看,难以达到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的接待面积和美化标准。

(2)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力促进城镇建设

旅游城镇是灾区的旅游集群区,是旅游经济区的要素支撑点,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地震灾难前,许多城镇因规划建设中缺乏特色、旅游空间与旅游功能不完善以及建筑审美价值低等导致城镇旅游生产能力降低。通过城镇旅游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促进城镇旅游功能的完善和旅游环境的再塑造,提升城镇的旅游生产能力。

(3)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有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地震灾害使灾区的旅游设施受到毁灭性打击,有的景区边界已经消失,原来分散式的小景区开发模式应乘势进行调整布局。

城乡项目统筹。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城乡统筹,建设北川城市地震遗址博物馆及唐家山堰塞湖旅游景区,青川沙州地震遗址公园,安县桑枣逃生教育基地,绵竹汉旺和什邡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博览园,穿心店建设自愿者公园,在彭州银厂沟建地震地质公园,都江堰地址博物馆,汶川地震纪念地。通过项目建设,城乡统筹打造世界罕有的地震遗址公园的庞大体系。

城乡旅游统筹。地震灾害使灾区的城镇和村落受损严重。根据地质灾害评估,处于地震带上的城镇和村落,将会依据安全度及环境承载力进行旧址新建或新址新建。在重建和迁建过程中,应相对集中旅游设施及旅游项目,完善城镇和村落的旅游功能。实现从分散到集中的布局转变。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益,实现四个集中: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和旅游通道四个空间集中;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向山前和山中的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山前和平原集中;整合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羌族村寨、汶川地震遗址旅游产品,旅游影响力向六大品牌集中。

城乡区域统筹。将大龙门山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规划。整个龙门山东坡山前地带,在地震前依托成绵、成雅经济带及其城市群落形成的较完备的乡村旅游带已经在地震中全部损毁,需要尽快恢复重建民房和村落,恢复乡村旅游。但乡村旅游的发展仅靠农村居民的安臵补偿资金,难以形成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这些农民的安臵既关系到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又关系到社会安定,因此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山前地带,应安排资金重点扶持旅游村落的建设和发展。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