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第一章第二节)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实和发展了灾害旅游发展理论。

第三,探索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理论。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得增长极之一,以区域发展的观点,对地震遗迹进行整体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理论的有益探索。 在理论上,本研究认为。

本研究首次对我国国内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研究梳理,对过去的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首次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本书中,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经不再只是针对问题、措施、原则、对策等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而是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研究。不但创新性地提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支撑,而且还对旅游资源创立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从而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战略、模式、途径到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终建立了旅游资可持续利用的体系。

2、实践意义等

川西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决定把汶川保留作为地震博物馆,并批准了一系列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综合前述文献,对整个地震灾害遗迹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特别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不多。因此,本课题《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初探》是进行创新研究。

(1)创新程度。第一次把灾害以及作为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第一次对地震遗迹进行整体研究;第一次对地震遗迹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研究。

(2)本课题研究具有实用意义:

第一,对川西地震灾害遗迹提出了积极的资源利用态度,指导地震特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提出了对待自然灾害的科学方法; 第三,提出了对泛灾害遗迹开发的全新思路。 (3)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第一,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地震灾害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原则和开发利用模式。 (4)本课题的难点:

第一,时间紧、任务重,对整个川西地震灾害产生的遗迹资料难于准确把握,需要在实践中充实。

第二,地震灾害遗迹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进行资源分类仅仅是初步尝试,不一定很恰当,需要在开发利用中完善。

(5)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领域主要在于川西旅游资源的总体层面上的开发利用,不进行区域全面总体规划,也不进行具体景区的详细规划和策划。

①研究思路。本研究在逻辑上贯彻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首先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他学者对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总结,明确地震旅游资源基本概念和开发理论。通过第一部分的开发理论,指导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落实川西地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实现课题研究任务。

②技术路线。在川西地震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地震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这是开发利用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川西(特别是德阳)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开发原则、开发现状、开发对策研究分析。

9

(三)地震灾害遗迹旅游开发的意义

正如地震博物馆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利用有三重意义。首先,它昭示着对生命的尊重。彰显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共和国对公民生命的高度重视将彪炳千古。其次,地震遗址将成为后人牢记灾难的最生动最直观的第一现场。留住灾难的记忆,靠文字、图片、影视声像,远不如灾难发生地的残垣断壁、废墟瓦砾更令人触目惊心,扣人心弦。建地震遗址,必将促使今人及子孙后代永世记住汶川的撕心裂肺的一幕,以及抗震救灾悲壮而又震撼人心的壮举。第三,地震遗址是最好最形象的防震减灾的实习基地。牢记灾难是为了防范和减少灾难,防止悲剧重演。不忘灾难也是为了激发人们被地震唤醒的同情、良知和公民责任,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李劲松《浅析旅游业在30年中的定位与功能》分析认为,2008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旅游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加速内河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产业,深化对外开发的窗口产业。将进一步发挥其经济功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综合性,全方位功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任葆德《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认为:地震旅游的意义深刻,社会文化功能显著。其主要表现在:(1)它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促进社会防灾事业的发展和民众防灾意识的提高。(2)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人类文明的进程。(3)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和对灾害的抗御能力。(4)能够增长人们的知识,提高人民的素质。(任葆德: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灾害学.1993年04期)

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地震遗迹旅游资源是地震旅游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震旅游资源是对人类灾害特别大的、自然的、垄断性的特殊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开发特殊的地震旅游资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优势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旅资源游品级不高的地区建立和发展旅游业。灾后开发地震灾害遗迹旅游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个方面。

1、政治意义 (1)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一,首先是通过旅游互动,对遇难者的缅怀,对受灾者的支援、同情与心理抚慰,稳定灾区社会秩序。通过旅游互动增强灾区群众抗灾自救,恢复重建家园的信心。

(2)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二,着重突出抗震精神对人们的政治教育。这也是地震旅游资源的重要功能之一。抗震精神激励着人类勇敢面对自然灾害,激励着人们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政治功效三,地震旅游开发是震灾后开发的特殊旅游产品,它特殊的人文美、社会美是严肃、崇高而深邃的震撼人类心灵的氛围,而不能开展其他娱乐性的产品。

2、经济意义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经济功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旅游业在灾区恢复重建中的经济地位一是基础启动作用,二是经济先导作用。

(1)灾区经济率先启动作用

5.12汶川地震后,形成了各式各色的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地震资源,启动地震旅游,给灾区送去关爱,带动灾区经济恢复。

①许多因素推动旅游率先启动。第一,震情促动。汶川地震强度大,达Ms8.0级,有感区域都能感到山摇地动;影响范围广,基本波及全国;灾情严重,集中灾区10个县(市)。吸引全国人民都希望到灾区去体验、感受。第二,精神推动。中华民族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团结一心的抗震救灾精神。大灾大难之下,天地无情人有情,中华大地有真情,中

10

华民族团结一心抗震救灾。大爱的吸引、真爱的促动,旅游率先启动势在必行。第三,资源引动。地震旅游资源是开展地震旅游的基础。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或原始地震遗址遗迹的利用,也使推动地震旅游的因素。

②率先启动条件要求不高。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是对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利用,启动的基本条件要求不高。只要交通条件就可以组织旅游客流,打通交通是抢先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任务;旅游中介系统随时可以运行;旅游资源是新颖、特殊的,也是现实的;城镇服务设施可以使用。

③经济启动作用。旅游业对灾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2)旅游是灾后重建优势产业分析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认为,旅游作为灾后重建优势产业有4点依据(四川日报邵琪伟: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要有教育功能2008年06月05日17:06 )

①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旅游业对许多产业或行业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带动和促进作用。优先发展旅游业可以比较快地推动灾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

②资源条件和市场基础具有明显的优势。四川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客源市场基础好。地震虽然造成了旅游业巨大损失,但旅游基础市场没有受到大的打击,因而旅游接待能力能够较快恢复。

③灾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受灾地区大部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发展传统工业制约因素相对较多,发展传统农业的带动性和附加值相对较小,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科学客观的选择。

④国际国内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泰国、美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丽江等地在经历特大灾害后,统筹规划,优先发展旅游业,都取得了成功。

(3)旅游是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

5.12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灾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综合性、带动性特点,体现的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地位。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社会文化系统重建恢复的先导。

地震灾害改变了灾区地质地貌状况,改变了灾区现有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在恢复重建中,应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国内外地震灾害恢复重建经验证明,旅游业是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①川西5.12汶川地震灾区灾前产业结构的特点是:灾区平原、浅丘、山区产业结构差异性大。山中地带如北川、平武、汉源等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农业开发强度较大;半山及平原地带如什邡、绵竹、江油等地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浅丘和平原地带如安县、彭州、崇州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都江堰以第三产业为主。

②灾后重建选择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因是:第一,山中地带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退二限一进三”是必然选择。在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震断裂带区域,应限制发展资源耗费型的矿产、水能等第一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应全部退出,大力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第二,灾区环境承载能力的客观要求,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灾区旅游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震中区龙门山造山带是世界上的地质奇观,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地震遗址保留最丰富、最完整的地区,是大熊猫栖息地,是我国重要的世界遗产地,气候和动植物的垂直带谱分布明显,是生物多样性宝库,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地理过渡带。

3文化教育意义

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利用保留下来的地震遗址遗迹的教育功能。 (1)地震科学教育。《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说: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加强

11

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经济结构,生产组织和经营模式的变革,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地震科学教育是地震旅游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自然科学教育的现场课堂之一。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建设地震纪念地、地震救援培训基地,建设地震博物馆,开发地震旅游是地震教育的手段。

(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地震遗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展地震旅游所富有的教育意义主要有助于对旅游者感受抗震救灾精神教育,启发、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向心力。

(3)防灾减灾教育。近年来,我们在应对洪灾、台风、泥石流、地震、火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害时出现了不少被动局面。反思这些灾难及应对措施,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教育.人们普遍缺乏基本、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及常识。社会和公众往往对已发生的灾害实例感受深刻,对未发生的安全隐患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反应。灾难教育迫在眉侧,在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从已经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看,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如何加强普通民众的防灾教育,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已成为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任务。当前,国外加强民众防灾教育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4)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生活生存失败教育。通过地震旅游使旅游者在感受生命无常,提醒人们珍惜现有生活的同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提升。

因而,开发地震旅游资源,发展地震旅游是具有浓厚教育意义的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游览进行反思,强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受到良好的教育。

4、社会意义

(1)促进社会就业。 旅游就业优势何在,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集聚“行、游、住、食、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关联度大,就业成本低,对不同类型文化素质的劳动力都有需求,就业方式灵活,较强的就业季节性使岗位培训有时间上的保证,而且旅游服务企业基本上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扩大就业始终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不少国家都将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加以培育和扶持。

据世界旅游理事会最新报告,到2010年,全球旅游就业人数将达2.54亿人,有9%的就业依赖于旅游业。

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司负责人认为,提高旅游就业能力、扩大旅游就业容量,关键要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以改革创新、增加投入、整合资源为着力点,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来推动就业规模,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来完善就业结构,以更新旅游产品体系来建构就业体系,以刺激旅游消费市场来拉动就业市场,最终实现旅游与就业同步增长。

(2)促进社会和谐。

灾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旅游。灾区和非灾区之间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生产条件存在极大差异。要构建两种区域的和谐发展,需要开展和谐旅游。要实现和谐旅游,必须带动这两种类型区域的旅游发展。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了和谐旅游开发公司,提出“发展和谐旅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