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阅读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把关所指的是一种给予或保留的权力,这种权力决定了社会中各种不同的声音是否有接近使用媒介的权力。这也是把关活动冲突的产生之处。

这个概念的不足之处在于暗示了一个“闸门”区域以及一组主要选择标准的存在,简单化了“供给”新闻的概念并存在将决策个人化的倾向。把关通常在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以及工作场所中发生,涉及多重且连续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在新闻产出的整个过程中都会产生影响。EG:广告主、公共关系人员、压力团体以及新闻源等。

三、意识形态影响与组织影响

组织影响指组织的日常动作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指价值与文化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不仅来自个来,更多的来自社会、国家对新闻活动的限制。

由于受到这些影响,新闻媒介的内容通常会依照一贯的、可预测的形式,而且在遭遇到相同事件下,不同的组织会表现出极为相似的活动模式。

四、新闻选择过程中的要素

新闻业遵循的两种主流的新闻收集模式:狩猎式:指将所有表面现象都当作有发展机会的故事,通通把它们收集起来;栽培式:有计划性地收集新闻,并且有效地使用熟悉的消息来源。这涉及的是一种更积极的活动。

两种附属的新闻收集模式:调查式和创意式

最终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类在“人物”“地点”“时间”这三个标题下:

人物与新闻选择。媒介对于知名人士、明星、名流有特定的偏好,喜欢在这些人身上找寻有新闻价值的故事。新闻常常是重要人士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而不是事件本身。大多数的新闻收集活动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因为人物比事件更具有可得性。

地点与新闻选择。新闻事件离目标受众所在的城市、地区或者国家越近,就越容易引起注意。

大多数的新闻选择可以归纳为两个特征:一是事件发生国家的重要性;二是对当地媒介来说,事件的接近性。 新闻的预期计划包括了一套关于新闻事件最可能在哪里发生的前提假设,所以新闻通常不会从那些偶然发生事件或者没有预期发生事件的地区产生。

时间与新闻选择。时间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它在整个新闻选择的考量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新闻分为两个主要类型:硬性新闻和软性新闻。硬性新闻:需要马上处理的即时新闻;软性新闻则是指背景式的新闻或者时效性不强的新闻。

另一种分法:即时性新闻:非常新、非常直接、突然出现的新闻;发展性新闻、持续性新闻 另一种时间维度的分法:预先计划的新闻、非计划性新闻、无所谓计划新闻。

预先计划的新闻:日记型的新闻事件,当新闻记者可以事先得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报道可以事先规划。这样的新闻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先行构成”其意义及发展方向,塑造其对该事件意义的解释。可能导致扭曲失真而出现不平衡的报道;非计划新闻:指没有预期会发生,但一旦发生就需要即刻发布新闻的事件;无所谓计划新闻:通常是软性新闻,没有特定时效的新闻,这些新闻可以保留起来,直到有篇幅空档时才登上版面。

五、接近权的争夺

媒介自主性的连续统一体。将整个状况想象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在一端,媒介完全被外在利益所同化,不管这个外力是不是国家;另一端,媒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接纳或拒绝被利用。多元化理论假定不同的媒介组织和许多接近媒介的可能性将确保“官方”声音与批判的、另类的观点都可以使用媒介。

社会接近使用权所代表的意义,不只是提供一个场所来发表意见,提供信息,同时还与如何描述社会真实有关。

社会所能获得的接近使用权的自由程度与媒介控制手段以及行动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即媒介自身的控制范围越大,社会对媒介的直接接近使用权就越受到限制。

是否反映真实也是一个争议地带。社会真实在媒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过滤,其中新闻和纪录片正好处于整个量表的中心位置。在这里,制作人构思的程度或多或少与社会所要求的接近受众的程度保持相互平衡的状态。实际上,整个连续统一体的中间地带正是冲突最有可能发生的地方

六、信息来源对新闻的影响

任何形式的媒介都依赖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对新闻媒介来说,与新闻来源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形式,而这种关系通常也会构成一种非常活跃的双向沟通过程。

被访问或引述的消息来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机构发言人、专家、其他新闻记者。由于总是依赖一些共同

21

而且较消息源网络,消息来源的类型存在着一种高度相关性,新闻媒体促成了一种对传统智慧的系统化集中,从而使得多元化的观点很难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模式中,传播组织是试图传达他们关地社会现实的认知的“鼓吹者”和对社会现实的可靠信息感兴趣的受众之间的经纪人,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在第一时间获得权威的、从其他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媒体与通晓内幕的消息来源以及专家之间定期接触,这种活动的普遍性,造成媒介及其消息来源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共生关系。

供应计划。消息来源为组织消息的记者提供信息这样的活动,首先,是高度计划性的,而且具有可预测性,与大范围、持续性的媒介生产活动相伴而行。媒介机构必须要有一些确定的信息来源,以满足其自身的需要,但信息的供应是根据预先计划好的,那么有关媒介能够反映真实的想法就遥不可及了;其次,在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或内容的媒介接收者之间存在一个“不平衡”的问题;有些信源由于其自身地位、以市场的控制力或本身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从而比其他信源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第三,媒介与外部的可能传播者之间存在一种互惠的利益关系,就会产生“同化”的问题。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存在的合作关系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倒向某些个人或组织利益的过程中,使媒介受到信息的压迫或操纵。

公众关系与新闻管理。想要影响新闻的企图已经因为现代竞选以及技术的进步而越演越烈,无论是政党、政府机关都雇用专门的新闻管理人员与媒介打交道,将人们所喜好的政策与活动,推上媒介版面,而尽量降低负面消息的曝光率。

新闻管理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限于政治活动中。“策略性传播”做为“新闻制作中的第三种势力”开始出现。第一、二种势力所指的是政治环境中的行动者,及实际可以观察到行动与事件。策略性传播是由一群资源充足的机构、游说人员以及利害相关的付薪专家所进行的活动。策略性传播者使用任何形式收集情报,并通常在宣传活动范畴之外进行各种操作活动。这些策略传播者可以包括政府与政治的机构,也包括主要的法人自治体等。

七、媒介组织活动:流程处理与新闻呈现

内部信息的处理流程。公开发行的新闻同时具有外部与内部两个源头,这两个源头会同时被处理。一是新闻创意,也就是故事发展线;第二条路径是“信息来源”。特定故事的发展依赖消息来源所提供的信息,而且新闻记者会主动寻找消息来源,那么这两个路径是紧密相连的。“双重行动”两我阶段论:两个阶段分别是收集新闻与处理新闻。

组织性选择的另一个解释模型。各种流行音乐工业各种决策链的一个模型:一是歌曲写作;二是录音;三是大量制造;四是市场营销;五、六是唱片公司通过各种推销手法,吸引消费者购买

内部处理意见导致的偏见。如果媒介内容依附于组织的日常事务,那么产生于内容选择之初的偏见色彩就会愈演愈重。事前偏见的强调即一种职业的期望,也就是要依据可靠而又值得信赖的产品印象,来把媒介的生产量夸大到最大程度。

媒介大多倾向于依据符合其目标以及自身利益的各种标准选择性地再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在与商业机制相关的各种标准中, 能够符合各种已经验证的,低成本而又容易生产的产品或者策略,最能够获得组织决策的青睐。

所谓偏见就是对特定产品的偏好,也就是产品容易再生产,受到受众的欢迎。偏好明显强化了媒介文化中的特定内容,并且也使组织政策能够得到进一步明确。

标准化与组织逻辑。大众媒介生产的技术和组织都不是中立的,并且实实在在对内容产生了标准化的影响,起初多样化和独特的内容或创意被高速成媒体制作人和受众所熟悉的形式。

这些标准大致可以分为经济、技术及文化三类。经济效果的压力源于降低费用、减少冲突、确定连续性和供给有效性的需要。

七、媒介文化的逻辑

媒介原材料的加工过程通常需要一种文化层面的标准化形式。

媒介逻辑:在媒介内部,主要的几种形式,像新闻、体育、娱乐、广告等,都遵循传统的做法,而传统做法对运作方式、有关受众口味与利益的观念,以及所承受的时间、空间压力等方面来说都会产生影响。

媒介逻辑特别赞扬直接性,所以具有戏剧效果的电影、表达轻松的快乐新闻;媒介逻辑同样也在内容的层次上具有影响力,赛马型新闻与即时有效新闻间存在清晰的内在联系,即当前者出现次数越多,后者的次数就会减少。

媒介形态:指称任何共享象征性活动的内部组织或逻辑。这指的是一种有支配力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大

22

众传播媒介或多或少受到制约。

八、决策的其他模式

五种模式说明媒介活动中是如何做出的决策。

装配线模式:将媒介生产过程比作工厂生产过程,所有的技术和决策都以机器化大工业的方式存在,并且有清晰的程序原则。

技能与企业家精神模式:权力人物借助其业已建立的人才评估、资金募集和聚零为整的声望,以创新化的方式对艺术家、音乐家和工程师等等力量所提供的创造性投入进行管理。这个模式尤其适用于电影业,管理者是极具个人魅力的权力人物。

惯例与规则模式:告诉工作人员要如何将各种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使得工作能够以特定的风格得以完成。 受众形象与冲突模式:将创造性的制作视为根据受众喜好进行量身定作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一种与企业家形成冲突的强有力的抗衡力量。

产品形象模式:塑造产品形象,就是要使它能够在决策链的下一阶段中成为最有可能被决策者接受的作品。如果疳专业这个概念定义为一种判定什么叫做好的媒介作品的特殊知识,而不是要在商业活动中通过预测取得成功,那么,这便是与职业化最接近的模式。

九、吸引注意力的绝对优先性。

外表、技巧和奇迹,也就是媒介逻辑的基础,常常被认为比实质内容、真实、真理或关联性还要重要。

第四部分 内容

第十三章媒介内容:问题、概念与分析方法

一、为什么要研究媒介内容 二、关于媒介内容的批判学派观点

马克思主义研究途径。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点认为,在媒介文本中穿插了有利于统治阶级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世界的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也通常为附属于他们的受众不加批判的接受。因而受众就不能形成一种反抗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对某些事实层面的“遮蔽”,特别是故意忽视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剥削本质;二是新闻制造了利益的“分歧”,从而破坏从属阶级之间的团结一致;三是新闻报道强加了一个“想象中的共同体”,例如借助于社区、国家、民族来维持团结

对广告与商业主义的批判。意识形态是指个人对对自己与真实自下而上状况之间的一种想象关系。广告通过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是谁,以及我们的真正需要,来达到它的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品质的问题。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认为,绝大多数的大众文化都是疏离化并且充满剥削的,它们鼓励了虚假意识并且隐瞒社会阶级分野的真实状态。同时,大众文化也使得工人阶段即使在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处于一种逃避主义的混沌状态。

大众媒介与暴力。对大众媒介最重要的批判就是关于暴力的讲座了。 有关性别的批判。 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向关于符号的科学迈进。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理论:表达含义的过程需要借助符号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完成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合在一起产生了符号。把物要素,如词、意象、声音叫做“能指”,把在特定的语言编码中由物质符号所引发的在我们大脑中形成的概念叫做“所指”。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完全任意的,也就是词语和指涉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的联系。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是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

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内涵和外延意义是在符号的使用或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意象或是图象。

外延:“第一层次的指示意义” 它描述了一个符号系统内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一个符号最明显、最直白的含义就是它的外延意义。

内涵是第二个层次上的指示意义,指那些由所指的物体所产生的含义,这层意义可以通过其他表义事物引发,使人想象出相关的意义。

巴特的“神话”概念按原定计划了这一基本思想。(附:巴特尔运用索的“能指/所指=符号”的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表意的第二个层次,第一层表意由一个能指和所指共同构成本义符号,本义符号又变成产生“所

23

指”的“能指”。神话具有一种双重的功能,它指出某些东西,同时又将这些告知我们,它使我们理解某些东西并将其强加给我们。

各种转义不是仅由一幅图画制作者们创造出来的,是从现存的全部文化作品中激活起来的。这个形象既是从全部文化作品中提取出来的,同时也为全部文化作品增加新的内容。大量社会知识的积累使得由本义向转义变化成为可能。)

一个符号系统所批示的含义会出现在一个广阔的、非连续的含义系统里,而对特定文化的成员来说,整个抽象系统是每个人都可以接触理解的,神话发端于文化,并通过传播方式来传递早已存在且有一定价值观念的思想。

外延意义通常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客观性,而内涵意义却会因为不同的文化接受者或不同的判定标准而有许多不同。

符号学的运用。

四、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

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信息论,认为传播是通过物质渠道,由传播者有意识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传播的评价标准在于达到预期的“传递效果”的效率和有效性。

信息理论。传播学中的数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对传播文本进行分析。 信息理论在内容研究中的应用:信息性分析、可读性分析和信息流分析。 五、媒介表现论述

这种论述与批判理论有相似与重合之处,但这种理论是处于媒介的的自身系统之中,基本上接受媒介从自我角度出发所设定的社会目标。(与第八章有相似之处)

自由与独立。编辑魄力:指出内容的几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尤其在处理具有关联性以及重要的地方事件是地,所采取的是争论性的形式并提供流动的信息,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行动,并且获得有效的信息来支持行动的正当性。调查性报道可能可以视为展示新闻媒介使用自由权的指标之一。

内容的多样性。多样性指的是内容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在所有可见的利益或者偏好层面上,受众的选择范围很大;二是社会中的任何声音与消息来源都有许多而且不同的机会能够接近使用媒介;三是媒介能够真实或有效地反映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现实情况。

新闻的客观性。绝大多数媒介的规范原则要求媒介要依循特定的中立原则行事,并且对事件提供信息式的报道。

事实性,指由许多不同信息单位所构成的文本,这里的信息至少有关新闻的五个问题:who?what?where?when?why,然后再对新闻事件做进一步的探讨。

精确性,一旦涉及新闻新闻质量的分析,就需要更为精确的标准。其含义之一是要和文献、其他的媒介或是目击事件中的记载、描述相一致;另一个含义是新闻报道写作与新闻消息来源的概念之间是一致的,至少要与新闻中的主要人物的概念一致;同时,精确性也可以是指新闻文本内在的一致性。

完整性,这也是一个难以详尽描述或测量的概念。标准之一就是理论上所认为的新闻该呈现怎样的面貌,倾向于从漫长的历史角度来看意义重大,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结构的东西;另一个标准是由专业新闻记者来决定什么是最有关联的,倾向于将专业标准应用上来,认为新闻的价值在于能够在意义与受众的兴趣之间取得某种平衡;第三条标准是受众实际上认定的那些有趣的和有用的信息。

公平性,我们几乎不可能对价值自由问题进行评估时保持价值中立。最普遍的说法是,公平的道德标准是指在选择以及引用消息来源上的平等,因为这样才能反映不同的观点。达到新闻报道的中立,将观点与事实分开,避免价值判断或者情绪性的言辞或图像等。

现实的反映还是扭曲。

对现实反映的批评。要新闻媒介达到真实的平均状态根本是不可能的。 六、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

媒介内容研究的众多理论化框架进行大致的区分:一种是量化以及对表面意义的描述研究;另一种是更为质化,深入并且更为诠释性意义的研究。

意义在哪里。将注意力集中在信息本身,将之视为意义的来源,一是因为它是可以直接分析的可得材料;二是就算它出现的脉络已经消失,这些物理性的文本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毁损。

再谈主导范式以及其他范式。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有主导的实证范式,以及比较注重定性分析的范式。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