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审美观念主要有:①中和之美。即: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②尚意追求。即:重视对内在精神的追求,把艺术所表现的“意境”和“神韵”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⑧尊祟自然。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祟尚大自然,赞美大自然,渴望与大自然达成高度的和谐,在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审美情操,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二是重视艺术表现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

六、论述题

1、“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答:“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华文化及其发展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其正面影响有:③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渡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⑨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②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中的“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负面影响是:①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⑧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③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④“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原始哲学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真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答:中国古代的“知行合”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知’’是指认识“天道”、“人道”;“行”是指在生活中实践“天道”、“人道”;实践伦理道德。因此,中国古代的“知行”问题不仅是认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3.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有什么社会作用?答: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社会作用,一是保护统治者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二是麻醉与驯服被统治者。以西周的宗教为例,西周的统治者招先王祖灵与天帝配合起来祭把,用以表明帝是周王室的保护神,周王室与天地有特殊的关系。为了保持天帝特殊的神性,规定除了王室;他人无权祭祀天帝。周代统治者还利用天命迷信和上帝的威力整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要求以敬天、保民、保命来约束自己。又如,殷商统治者掌握神权,主要是用来对付其统治下的人民和奴隶;段商的奴隶不能祭祀上帝,也无法进行龟卜,他们受到统治者散布的上帝祟拜、天命迷信等说法的愚弄,往往自卑而驯服。

7、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哪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什么现实意义?答: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有:(1)仁爱孝悌;(2)重义轻利;(3)谦和礼让;(4真诚有信。此外,尚有智勇、自强、好学、勤俭、质朴等。当前,我国社会上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思想、旧文化,诸如只进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以权谋私;见利忘义;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懂礼貌不讲信用,奢侈腐化,

贪污受贿等等。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的。

8、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如何为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赋予新的内涵?答:儒家所祟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圣贤包括两个层次的人格追求,即圣和贤。圣指圣王,主要是最高统治者追求的人格目标,其典范人物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贷指道德修养较高的人,是一般士大夫和普通百姓肪追求的人格目标。由于圣王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儒家的理想人格更例重于适合广大民众的贤人。贤人在儒家经典中通常是用“君子”一词来表示的。与其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不如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仁爱礼让、真诚有信、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坚毅顽强、重义轻利、团结他人而不结党营私、身处逆境而固守节操、好学自强、严于律己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个人家养。对我们现在纳入来说,我们的理想人格应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不谋私利、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那些可以作为效法榜样的人。

9.为什么说诗、乐、舞三位一体是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答: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或比女诗经》较早的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诗经》的各篇原来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的划分也正是依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反映十五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京都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颂是一种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是边歌边舞的。风、雅、颂的划分。反映了当时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体现出了上古时期诗、乐、舞三位具体的文化特征。诗、乐、舞三者特别是诗与乐密切结合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影响是深远的。战国时期的楚辞、汉代的百戏和乐府民歌、隋唐的歌舞、唐五代和宋代早期的词,元代的散曲、杂剧、南戏以及以后的戏曲,都是诗、乐、舞或诗与乐密切结合的。

10、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另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答:我们说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指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位序观。在同一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潜明确的正偏、内外,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地位的尊卑。如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其中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这种带有礼制性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礼记》中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教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古建筑中的等级观 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山节藻榈”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在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11.什么叫中和之美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什么影响?答: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情感不能超越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义”。中和之美的审美观念对于促进中国古代艺术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教条,束缚了作家的思想,限制了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使得古代艺术的感染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是历史时代局限的

必然结果。

12.尊崇自然的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一审美观念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答:祟尚自然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祟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对音砾、绘画、诗歌、山水游记都有较大的影响。庄子把自己心目当中的理想音乐描绘成“天籁”、“天乐”,就是指的秉承天然元气的自然之乐。追求纯真自然,反对雕琢矫饰,是道家共同的审美风格。在陶渊明等人的倡导下,追求自然的风尚在晋宋之际出现了一个高潮。山水自然之美成了人们自觉的审美对象,无论诗歌还是绘画,都把自然美景作为描绘的重点,山水诗、田园诗、山水画,从此盛行起来。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反映作家渴望回归自然的典范 之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并将自己美好的心灵影射在自然景物之上,虽所用语盲平淡质朴、不加藻饰,所写景物真淳自然、寻常可见,但由于作者“以心托物”,从而使散缓无奇的悬物具有了超凡脱俗的情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唐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造化的憧憬和向往,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思想情感。直到今天,自然美仍然是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国艺术审美观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四、名词解释

1.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3,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4.顶真:是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5.回文:是指掉换词的排列顺序,正读、倒读都能成文的修辞格。

6.析字:是利用汉字形体可拆分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机智巧妙的表达方式。 10.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是利用离合字形的方式来作字谜的谜面。 五、简答题

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哪里?答: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答: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和长期存在。

3.文字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其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语言的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

4、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样一个基本点?答: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是因为民族语言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语言问题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民族国家里,语言平等是民族平等的一个重要标志。坚持语文平等对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5.汉语有哪些特点?答:汉语的特点有:⑦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⑧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

手段。②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索)。 7.中办的语言观念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对语言的祟拜、对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 8.什么叫语言崇拜?答: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9,通过字形进行避讳有哪几种方式?答;通过字形进行避讳;有缺笔、拆字、删字等方式。

10.什么叫通过字义进行避讳?答: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字、近义字代替讳字。

11,什么叫通过字音进行避讳?答:通过字昔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12.在言语形式的追求上存在哪两种倾向?答: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两种倾向。

13.否定派对当字全面否定的理由是什么?答:否定派认为,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而难于记忆,民众无法坚持学习,影响教育的普及;汉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太多的形、音、义要素,难以与现代接轨。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汉字。 14、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答: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重新评价汉字;第二,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15.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什么风格特点?答: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是:⑦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②传统的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③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16、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哪些方面?答:中国传统的语言教育包括句训练和作文训练。

17.为什么说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答:以训练作八股文为主的作文训练,之所以说是一种脱离语言实际的畸形教学,首先是因为它对于发展实际的语言能力是很不利的;其次,学习者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把一成不变的八股作为写文必须遵守的程式,认为古人和古文是不可企及、不可超越的,这就无形中使人们的思想陷入僵化,制约了人们的思维和创新精神。 18、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答:语言文字与民俗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各民族人们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文字无疑是民俗传承的工具;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文字本身又是重要的民俗事类,各个民族都会利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形成一定的民俗事象。

19、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答: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对联、预言和字谜、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等。

20、字谜有什么作用?答:字谜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人们经常把熟悉的诗文、故事做成谜面,来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字谜是一种智力活动,在猜谜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使大脑得到锻炼。

21.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汉字与姓氏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名与字的联系和姓与名的联系两方面。

六、论述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答: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涎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了语言,人类才可以相互交流,才可以进入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