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全球第一款个人智能助理微软小娜;2014 年,亚马逊发布至今为止最成功的智 能音箱产品Echo 和个人助手Alexa;2016 年,谷歌AlphaGo 机器人在围棋比赛中击败了世界冠军李世石;2017 年,苹果公司在原来个人助理Siri 的基础上推出了智能私人助理Siri 和智能音响HomePod。

目前,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2017 年6 月29 日,首届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大会主论坛作了题为“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主题演讲,报告中概括了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战略: 2016 年5 月,美国白宫发表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英国2016 年12 月发布《人工智能:未来决策制定的机遇和影响》;法国在2017 年4 月制定了《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德国在2017 年5 月颁布全国第一部自动驾驶的法律;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2017 年运营的人工智能公司接近400 家,行业巨头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都不断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从数量、投资等角度来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成为了人工智能最为热门的三个产业方向。

2.1.2 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其定义一直存有不同的观点:《人工智能 ——一种现代方法》中将已有的一些人工智能定义分为四类:像人一样思考的系统、像人一样行动的系统、理性地思考的系统、理性地行动的系统。维基百科上定义“人工智能就是机器展现出的智能”,即只要是某种机器,具有某种或某些

“智能”的特征或表现,都应该算作“人工智能”。大英百科全书则限定人工智能是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在执行智能生物体才有的一些任务上的能力。百度百科定义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本白皮书认为,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人工智能的定义对人工智能学科的基本思想和内容作出了解释,即围绕智能

5

活动而构造的人工系统。人工智能是知识的工程,是机器模仿人类利用知识完成 一定行为的过程。根据人工智能是否能真正实现推理、思考和解决问题,可以将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是指不能真正实现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这些机器表面看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迄今为止的人工智能系统都还是实现特定功能的专用智能,而不是像人类智能那样能够不断适应复杂的新环境并不断涌现出新的功能,因此都还是弱人工智能。目前的主流研究仍然集中于弱人工智能,并取得了显著进步,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和物体分割、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可以接近或超越人类水平。

强人工智能是指真正能思维的智能机器,并且认为这样的机器是有知觉的和自我意识的,这类机器可分为类人(机器的思考和推理类似人的思维)与非类人 (机器产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样的知觉和意识,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样的推理方式)两大类。从一般意义来说,达到人类水平的、能够自适应地应对外界环境挑战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称为“通用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或“类人智能”。强人工智能不仅在哲学上存在巨大争论(涉及到思维与意识等根本问题的讨论),在技术上的研究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强人工智能当前鲜有进展,美国私营部门的专家及国家科技委员会比较支持的观点是,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难以实现。

靠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和统计主义这四个流派的经典路线就能设计制造出强人工智能吗?其中一个主流看法是:即使有更高性能的计算平台和更大规模的大数据助力,也还只是量变,不是质变,人类对自身智能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在人类真正理解智能机理之前,不可能制造出强人工智能。理解大脑产生智能的机理是脑科学的终极性问题,绝大多数脑科学专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甚至永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向强人工智能还有一条“新”路线,这里称为“仿真主义”。这条新路线通过制造先进的大脑探测工具从结构上解析大脑,再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构造出模仿大脑神经网络基元及结构的仿脑装置,最后通过环境刺激和交互训练仿真大脑实现类人智能,简言之,“先结构,后功能”。虽然这项工程也十分困难,但都是有可能在数十年内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而不像“理解大脑”这个科学问题那样遥不可及。

6

仿真主义可以说是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和统计主义之后的第五个 流派,和前四个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前四个流派通向强人工智能的关键一环。经典计算机是数理逻辑的开关电路实现,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可以作为逻辑推理等专用智能的实现载体。但要靠经典计算机不可能实现强人工智能。要按仿真主义的路线“仿脑”,就必须设计制造全新的软硬件系统,这就是 “类脑计算机”,或者更准确地称为“仿脑机”。“仿脑机”是“仿真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仿脑工程”通向强人工智能之路的重要里程碑。

2.2 人工智能的特征

(1)由人类设计,为人类服务,本质为计算,基础为数据。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系统必须以人为本,这些系统是人类设计出的机器,按照人类设定的程序逻辑或软件算法通过人类发明的芯片等硬件载体来运行或工作,其本质体现为计算,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分析和挖掘,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流和知识模型,来为人类提供延伸人类能力的服务,来实现对人类期望的一些“智能行为”的模拟,在理想情况下必须体现服务人类的特点,而不应该伤害人类,特别是不应该有目的性地做出伤害人类的行为。

(2)能感知环境,能产生反应,能与人交互,能与人互补。人工智能系统应能借助传感器等器件产生对外界环境(包括人类)进行感知的能力,可以像人一样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接收来自环境的各种信息,对外界输入产生文字、语音、表情、动作(控制执行机构)等必要的反应,甚至影响到环境或人类。借助于按钮、键盘、鼠标、屏幕、手势、体态、表情、力反馈、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方式,人与机器间可以产生交互与互动,使机器设备越来越“理解” 人类乃至与人类共同协作、优势互补。这样,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帮助人类做人类不擅长、不喜欢但机器能够完成的工作,而人类则适合于去做更需要创造性、洞察力、想象力、灵活性、多变性乃至用心领悟或需要感情的一些工作。

(3)有适应特性,有学习能力,有演化迭代,有连接扩展。人工智能系统在理想情况下应具有一定的自适应特性和学习能力,即具有一定的随环境、数据或任务变化而自适应调节参数或更新优化模型的能力;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云、端、人、物越来越广泛深入数字化连接扩展,实现机器客体乃至人类主

7

体的演化迭代,以使系统具有适应性、鲁棒性、灵活性、扩展性,来应对不断变 化的现实环境,从而使人工智能系统在各行各业产生丰富的应用。

2.3 人工智能参考框架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形成完善的参考框架。因此,本章基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特征,从人工智能信息流动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人工智能参考框架(如图2 所示),力图搭建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主体框架,描述人工智能系统智能产品及行业应用 总体工作流程,不受具体应用所限,适用于通用的人工智能领域需求。 智能信息链

智能信息感 知 智能信息表示 与形成 智能推理 智能决策 智能执行 与输出信息提供者 系统协调者 信息处理者 智能信息建模、抽取、预处理、训练 数据等 基础设施提供者 安全、隐私、伦理管 理 新型传感器 智能芯片 基础平台 ... 图2 人工智能参考框架图

人工智能参考框架提供了基于“角色—活动—功能”的层级分类体系,从 “智能信息链”(水平轴)和“IT价值链”(垂直轴)两个维度阐述了人工智能系统框架。“智能信息链”反映从智能信息感知、智能信息表示与形成、智能推理、智能决策、智能执行与输出的一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信息是流动的载体,经历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凝练过程。“IT价值链”从人工智能的底层基础设施、信息(提供和处理技术实现)到系统的产业生态过程,反映人工智能为信息技术产业带来的价值。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还有其它非常重要的框架构件:安全、隐私、伦理和管理。人工智能系统主要由基础设施提供者、信息提供者、信息处理者和系统协调者4 个角色组成。

8

IT价值链 智能感知信息 搜索与匹配等 分类、排序、预测等 运动、显示、发声、交互、 合成等